姚福娣,張運生*,黃志紅,郭曉娟
(1河南大學護理學院,河南開封475004;2南陽理工學院)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是一種常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與腦卒中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zhuǎn)歸有著很大關(guān)系,因此,心理干預是治療腦卒中的手段之一。國內(nèi)外對腦卒中的心理護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很少針對45歲以下低齡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本研究采用認知、行為、人本主義三合一心理干預在低齡腦卒中護理中的應用進行專題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病例來自河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2010年12月~2011年5月的住院患者80例,并符合以下納入標準:①起病1周以內(nèi),經(jīng)頭部CT或MRI證實的腦卒中患者;②符合1995年10月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shù)研討會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相關(guān)診斷標準;③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wěn)定,無智力障礙,能正常交流并完成量表的評定;④無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⑤年齡≤45歲,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⑥自愿參加本項研究。收集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實驗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40.75±3.455)歲;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0.25±5.569)歲。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等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干預方法:對照組實施神經(jīng)內(nèi)科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chǔ)上增加三合一心理干預。干預方法由研究者實施,每次30 min,2~3次/周,直到出院。①認知療法:艾里斯的ABC理論認為人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認知評價引起的。該研究運用此理論,與患者交流,找出導致產(chǎn)生負性情緒的不合理信念,如低齡患者患病后擔心疾病會導致殘疾而產(chǎn)生焦慮抑郁情緒,其不合理信念是腦卒中患者一定會殘疾。通過與患者辯論,使其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腦卒中病人都會有殘疾,依據(jù)現(xiàn)在的醫(yī)療條件和積極的康復鍛煉可以把殘疾程度降到最低,幫助他們找出并消除不合理的認知,減少或消除焦慮抑郁情緒。②行為療法:行為學習理論認為心理障礙是通過不良學習形成的,因此對行為學習過程進行干預就可以矯正問題行為。該研究運用此理論,找出患者的行為問題,如患者過分依賴他人幫助來完成自己本來能夠完成的日常活動,如穿脫衣服、進餐、入廁、刷牙等。首先,采用反饋型放松訓練系統(tǒng)V2008,讓患者按照研究者和系統(tǒng)的提示進行訓練,學會放松身心;然后,指導鼓勵患者主動完成自己能夠或經(jīng)過努力能夠完成的日常活動,當患者完成任務時給予自制的小禮物獎勵,強化行為,逐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③人本主義療法:人本主義療法認為心理障礙是由于自我實現(xiàn)受阻的結(jié)果。該研究運用此理論,用心傾聽從而找出患者內(nèi)心想要表達的希望和目前最需要什么,比如低齡患者患病前本是具有主導作用的家中頂梁柱,因為患病不能夠滿足其在家中主導作用而出現(xiàn)情緒問題。鼓勵家屬盡量滿足其家中主導作用的需要,使患者意識到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責任,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鼓勵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三合一心理干預是結(jié)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醫(yī)院條件實施,通過交流在干預之前找出患者最突出的心理問題及其他心理問題,在干預過程中有針對性的某種心理問題選擇某一種或幾種方法,每例患者的干預過程中以上三種療法要貫穿全程。如一些低齡患者病情較輕,日常生活基本自己能夠完成者,傾向于選擇認知和人本干預較多,而傾向于行為干預較少的方法。
評價方法:入院和出院時,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干預前后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定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結(jié)果:干預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SAS、SDS、ADL評分比較見表1。實驗組與對照組住院時間分別為(19.93±5.146)、(23.75±7.564)d,P<0.05。
表1 干預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SAS、SDS、ADL評分比較(s)
表1 干預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SAS、SDS、ADL評分比較(s)
注:與同組干預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SAS評分 SDS評分 ADL評分52.73±7.854 50.08±7.230 27.35±9.401實驗組干預前 52.40±7.883 51.13±7.793 27.03±12.299干預后 43.80±5.854*△ 47.73±4.966*△22.58±7.310*△對照組干預前 52.70±7.868 50.13±7.380 29.08±11.146干預后
討論:低齡腦卒中患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經(jīng)濟負擔和社會問題,也給其本人帶來許多負面影響[1]?;颊卟煌潭鹊臍埣步o患者本身社會功能的實現(xiàn)帶來了阻礙,出現(xiàn)焦慮抑郁情緒。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有效治療焦慮、抑郁情緒[2]。Lincoln等[3]研究發(fā)現(xiàn)認知行為治療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有效。三合一心理干預是利用心理和機體辨證統(tǒng)一的原則,改變對自我及未來的錯誤認知,提高對現(xiàn)實的認知能力,重建新的正確認知,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放松訓練使患者有意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可使患者大腦與肌肉之間信息傳導增快,大腦興奮性增高,患者心情愉快高漲,神經(jīng)抑制解除,神經(jīng)肌肉調(diào)節(jié)達到最佳狀態(tài),焦慮和抑郁得到有效的宣泄。
隨著醫(yī)療科學技術(shù)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減低致殘率,使腦卒中所引起的機體功能障礙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問題引起重視。尤其是針對低齡腦卒中患者,問題更顯突出。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病早期人的自然恢復能力是很強的。運動鍛煉開始時間越遲,效果越差;開始時間越早,效果越好[4]。王培芝[5]研究表明早期心理護理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表明,三合一心理干預后低齡腦卒中患者ADL評分比干預前明顯降低。三合一心理干預針對患者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軀體功能進行干預,提高患者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調(diào)動患者鍛煉的積極性,充分挖掘患者體內(nèi)潛能,實現(xiàn)“自我護理”,盼望盡快恢復家庭和社會角色,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盡早回歸社會。另外,認知行為干預可促進神經(jīng)組織功能的修復,重建大腦的傳導通路,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較好地挖掘腦損傷的修復能力,促使神經(jīng)末端突觸再生,減少傷殘程度,從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質(zhì)量。
本研究還顯示,實驗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縮短??梢?,三合一心理干預通過有效減輕腦卒中的焦慮、抑郁情緒,增強日常生活能力,能有效減少由于臥床時間長而引起的并發(fā)癥,使肺感染的發(fā)生率降低,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
總之,對低齡腦卒中患者進行神經(jīng)內(nèi)科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增加三合一心理干預,可以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縮短住院時間,有助于提高低齡腦卒中患者的護理質(zhì)量,因此,可以在住院低齡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
[1]Lincoln NB,Goldman J R,Berman P,et al.Functional recovery of community stroke patients[J].Disable Rehabil,2000,22(3): 135-139.
[2]Tomas SA,Lincoln NB.Factors relating to depression after stroke[J].Br J Clin Psychology,2006,45(11):49-61.
[3]Lincoln NB,F(xiàn)lannaghan T.Cognitive 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ion following strok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troke,2003,34(1):111-115.
[4]Roger C.Principles of early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sycho-sis[J].Nurse Times,2006,102(5):28-30.
[5]王培芝,王巍,王惠君,等.早期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的預防[J].中國臨床康復,2005,9(3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