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沃爾茲新現(xiàn)實主義學派的合理性及缺失——兼評《新現(xiàn)實主義的貧困》

      2012-02-15 08:36:27李潔宇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阿什利霸權現(xiàn)實主義

      李潔宇

      (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海南 ???571101)

      沃爾茲新現(xiàn)實主義學派的合理性及缺失
      ——兼評《新現(xiàn)實主義的貧困》

      李潔宇

      (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海南 ???571101)

      阿什利批判了新現(xiàn)實主義體現(xiàn)出來的國家主義、功利主義、實證主義、尤其是結構主義等特征,并創(chuàng)立了以“實際共識”和“霸權集團”為支柱的“辯證勝任模型”。其中,他對沃爾茲關于國際體系是國家自發(fā)行為引發(fā)的論斷進行了合理的批判,對其功利主義的批評比較客觀,但他認為新現(xiàn)實主義脫離結構談單元個體性特征、忽視結構獨立于單元的特性、把政治經濟化、忽略歷史進程的觀點有不合理之處。另外,在“辯證勝任模型”中,阿什利提倡霸權集團的作用,卻忽略了具有價值或道德含義的規(guī)范,尤其是構成性規(guī)范的作用。

      新現(xiàn)實主義;歷史進程;辯證勝任模型;構成性規(guī)范

      在《新現(xiàn)實主義的貧困》一書中,阿什利從湯普森(E.P.Thompson)對結構馬克思主義的批評中得到啟示。湯普森(E.P.Thompson)認為,結構馬克思主義者宣稱反對實證主義,卻把實證主義式的理解凌駕于傳統(tǒng)的馬克思學說之上。結構馬克思主義忽視了實踐對歷史和社會結構的構成性作用,用去政治化的方式對待政治,把人類看作環(huán)境的客體而不是主體。阿什利對沃爾茲的批評與此類似。

      在多角度的批評中,阿什利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理論模型:辯證勝任模型。筆者認為阿什利的批評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失偏頗之處。

      一、《新現(xiàn)實主義的貧困》的主要內容

      阿什利認為,新現(xiàn)實主義聲稱支持兩大革命,卻背叛了兩大革命,即現(xiàn)實主義對理想主義的革命和科學主義對傳統(tǒng)主義的革命。把政治實踐降格為單純的經濟邏輯,新現(xiàn)實主義背叛了現(xiàn)實主義對政治自主性的堅守;夸大了方法論的作用,把科學看作單純的技術性實體,新現(xiàn)實主義弱化了科學革命的批判功能。沃爾茲以利益代替政治實踐,避開責任談權力,忽略了國家互動過程中包含的社會學習、創(chuàng)造性變化等涵義。理順新現(xiàn)實主義的主要觀點之后,阿什利致力于對新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和新模型的建構。

      (一)對新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

      阿什利批判了新現(xiàn)實主義的國家主義特征。新現(xiàn)實主義認為,國家被看作采取一致行動的整體,包括確立自己的利益,從若干待選擇的方案中作出最佳選擇以服務自身利益。阿什利則認為,國家并不能被想當然地看作統(tǒng)一的、目的明確的整體。他引用吉爾平的論述,說國家沒有自己的利益,用經濟學上的術語說,就是不具備“整體功能”。國家是這樣一個集團,其利益和目標的確立是組成這個集團的若干集團討價還價的結果[1](p.269)。另外,新現(xiàn)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是國家個體主義式的自發(fā)行為推動的結果,非國家本意使然,言外之意是,國際體系的形成與國家意愿無關。阿什利再次引用吉爾平的話,批判了這種觀點,指出國際體系是根據某種形式的控制通過特定互動形成的不同實體的聯(lián)合。在國際體系上施加的控制是三種因素的功能,這三種因素可以在國家的實力、利益和互動中找到邏輯的和歷史的根源。這三種因素為:國家間實力分配、國家威望的排名、扎根于主導國家或集團權力和利益之上的權利和規(guī)則[1](p.271)。再者,阿什利認為,結構主義者堅持結構獨立于單元,而沃爾茲先講單元,再談結構,以單元定義結構,背離了結構主義的邏輯。最后,阿什利認為,沃爾茲在分析國際體系結構的第二個特征即不同單元的功能時,誤解了區(qū)別(Differentiation)一詞的含義。區(qū)別(Differentiation)不僅指差異(Difference),還指隔離(Separateness),即單元如何被個體化、單元化的問題。阿什利認為,沃爾茲沒有分析國家是如何在無政府狀態(tài)下被單元化的,他把國家的個體性特征當作想當然的概念,由此可見,雖然沃爾茲自詡結構主義者,但他首先是一個國家主義者。

      阿什利批判了新現(xiàn)實主義的功利主義特征。功利主義的理論前提是個體主義和理性主義。個體主義認為,個體行為體的重要性高于行為體的聯(lián)合體,個體的目標先于并獨立于整體的目標。應用到國際關系領域,個體主義者認為,國家的利益本質上是個體性質的,它旨在追求自身的單方面利益,而非帶有公益性質的利益。理性主義以工具和目的之間的關系定義理性:理性指國家通過有效行為追求特定目標,實現(xiàn)本國責任范圍內的國家利益。阿什利認為:沃爾茲筆下的國家間互動呈現(xiàn)出工具性特性,即一國把另一國看作實現(xiàn)國家利益的工具;國家間親疏遠近關系隨著國家手段和利益的變化而變化;國際秩序是工具式國際關系派生出來的結果,非國家刻意促成;國家共同期望的固定化衍生出國際組織[1](pp.274-275)。

      阿什利批判了新現(xiàn)實主義的結構主義特征。結構主義主張靜態(tài)性第一位,動態(tài)性第二位,二者的關系表現(xiàn)為后者對前者的單向依賴。變化發(fā)生在結構框定的環(huán)境中。結構的構成要素是固定不變的,結構限制和影響了這些變化,其本身不受這些變化的影 響[1](pp.265-266)。他認為新現(xiàn)實主義過分強調結構對國家行為的限制,以致于國家在無法擺脫的結構束縛下采取類似于經濟領域內的純粹理性行為,其結果是政治的自主性被剝奪,政治的工巧性和技藝性被湮沒,政治戰(zhàn)略成為關于選擇何種工具的計算,政治被經濟化了。政治轉變?yōu)閱渭兊募夹g問題,即國家應采取何種行為以最有效地實現(xiàn)什么樣的利益[1](p.292)。阿什利還批評新現(xiàn)實主義說,結構主義壓抑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普通人或政治家只能被動地跟隨國際關系的浮沉參與社會的再生產過程。事實上,阿什利認為,人可以塑造或重塑對自我、環(huán)境和社會的理解,并根據這種理解指導實踐,將自己的意圖注入創(chuàng)造或改變環(huán)境的實踐進程中[1](p.291)。

      阿什利批判了新現(xiàn)實主義的實證主義特征。實證主義忽略了具有價值涵義的社會現(xiàn)實,要求研究者不摻雜價值判斷,保持價值中立。新現(xiàn)實主義者研究的國際關系是行為體在追求既定目的、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建立在理性邏輯起點基礎上的關系。行為體之間互為工具式的關系排除了導致行為體認同感的社會實踐的豐富內涵。

      (二)新模型的建立

      阿什利提出“辯證勝任模型”。其基本內涵是:制度幫助界定了行為體的身份,行為體遵從制度的規(guī)定,不僅僅因為后者對它作出了外在的約束,而且因為它把制度當作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即制度嵌入行為體內部,成為行為體定義“自我”時的必要參照系?!皩嶋H共識”和“霸權集團”是“辯證勝任模型”的兩個支柱,分別對應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前者指把經濟決策的權利交予免于社會責任的私人組織,這預示著生產過程帶有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后者指實力強大的國家組成的聯(lián)盟對經濟領域的活動施加控制,同時防止經濟生產的盲目性擴散至政治領域。實際共識維持了經濟領域的相對獨立性,保證了社會的正常運轉;霸權集團旨在減少經濟活動的盲目性,在經濟領域建立起一定程度的秩序,這體現(xiàn)了政治自主性,以避免政治被經濟化。

      二、阿什利對新現(xiàn)實主義批評的合理性

      (一)關于國際體系是否由國家自發(fā)行為引發(fā)的問題

      即使沒有明說,沃爾茲也暗指均勢是國際體系中常見的或必然的態(tài)勢。他很少論證霸權體系的存在,更沒有論證霸權國制定的霸權規(guī)則在整合國際體系方面的作用。他重點分析了兩極結構,把它看作比多極體系更穩(wěn)定的國際結構;分析了美蘇兩國對各自領導的集團的控制和管理,旨在解釋兩極結構下,國家實力的不平等可以為國際體系帶來更大程度的穩(wěn)定。沃爾茲認為國際體系與國家意愿無關,任何國家不會自覺地建立外在的束縛以約束自己的行為。阿什利引用吉爾平的話,認為國際體系并不是國家無意識行為引發(fā)的結果,霸權體系體現(xiàn)了國家間實力和威望的對比。在霸權國主導下,體現(xiàn)其利益和意愿的規(guī)則得以建立,為其他國家確立了行為準則,從這個角度說,霸權體系是霸權國自覺將本國的規(guī)則擴散至國際關系領域的產物[1](pp.71-273)。

      (二)對功利主義的批評符合國際關系實踐

      新現(xiàn)實主義認為,國家行為體的利益在于消滅威脅自身生存的危險,只有在保障了安全之后,國家行為體才能去追求更高的利益。而為了實現(xiàn)安全這一目的,行為體可以采取多種手段(如結盟)等。國家選擇盟友,不是因為價值觀念的驅使,而是考慮和誰結盟能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從這一點來說,阿什利用“功利主義”來描述新現(xiàn)實主義體系下的行為體,認為它們單純以能否實現(xiàn)利益這一標準決定自己的行為,是準確而深刻的。

      阿什利認為,在新現(xiàn)實主義學者的分析中,行為體根據得與失的計算,決定自己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為。它們的行為建立在理性選擇基礎上,與道德、價值觀念沒有關聯(lián)。新現(xiàn)實主義理論框架下的行為體在決策時遵循這種邏輯。在多極體系下,誰是誰的威脅,誰來應對威脅等問題都是不確定的,國家根據如何保證自身安全這一根本利益來界定親疏遠近關系。美蘇兩國進行的是零和博弈的游戲,它們緊密地觀察對方的行為,它們清楚地知道,對方的收益就是自己的損失。所有地區(qū)的不穩(wěn)定態(tài)勢都會被美蘇兩國納入“得失”的考察范疇。越南戰(zhàn)爭看似與美國國家利益無關,但是出于美蘇爭霸的全球戰(zhàn)略和美國增加自身收益的考慮,美國出兵干涉也是合理的。

      新現(xiàn)實主義承認,國際社會缺乏像國內社會那樣的管理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國際社會中不能實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例如:美國和蘇聯(lián)可以承擔管理者和控制者的職責。它們組織集體行動,創(chuàng)造穩(wěn)定和有序的局面,減少國家間的摩擦和沖突。兩個超級大國在從事這樣的行為時,不去計較各國在采取集體行動時分擔的行動成本是否均等,因為它們有能力為集體行動的成功支付更多的成本[2](p.198)。這并 不能說 明,它們是 無私的救世主,而是因為和擁有局部利益的中等大國相比,美蘇兩國具有全局利益,它們在整個體系層面上界定自己的利益。當國際體系內大國數(shù)目減少、大國和其他國家實力差距懸殊時,大國傾向于在全球范圍內界定自己的利益。當國際體系僅存在兩個超級大國時,這兩個國家擔當體系管理者的可能性是最大的[2](pp.198-199)。可見,出于利益的驅動,美蘇兩國致力于維持國際體系的穩(wěn)定,充當體系的管理者。

      新現(xiàn)實主義指出,20世紀70年代初期,兩極結構呈現(xiàn)成熟的態(tài)勢:美蘇兩國實力基本持平,美國喪失了實力相對優(yōu)越的地位;兩國在長期相互爭奪的過程中達成了默契,即在關鍵的時候弱化沖突,節(jié)制自己的不 合理行為[2](p.203)。核武器 的存在鞏固了兩極格局,核武器對核武器造成了威懾。在這種情勢下,美蘇兩國傾向于維護現(xiàn)有的國際秩序,使國際局勢走向緩和。這說明,并不是美蘇兩國由對手變成了朋友,而是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它們認識到和平而非戰(zhàn)爭更符合它們的利益。

      新現(xiàn)實主義認為,兩個超級大國各自控制著自己的陣營,它們宣揚各自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性,以意識形態(tài)作為相互競爭的工具,但是,它們又不完全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在必要的時候,意識形態(tài)服從于利益。例如:在冷戰(zhàn)期間,美國向屬于社會主義陣營的南斯拉夫提供了比自己盟友更多的軍事援助[2](p.172)。

      三、《新現(xiàn)實主義的貧困》的缺失

      (一)在分析國家如何被單元化時,沃爾茲沒有脫離結構談主權

      沃爾茲關于結構三個特征的分析,是個緊密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他分析結構的第一個特征,即單元的排列組合原則,論證了在國際體系中,國家行為體的排列以無政府狀態(tài)為原則。接著,他分析了不同單元行為體的功能,并對比國家內部各機構間關系,說明了為什么國家是類似的實體,由此引出了“主權”的概念??梢姡麖膬蓚€方面解釋了“主權”的含義。一方面,國家內部存在一個中央權威機構,其他機構服從這個最高權威,各司其職。而無政府狀態(tài)下,缺少這樣的中央權威機構,“主權”確立了國家自主政治實體的身份,使它們相互隔離,彼此間有明確的界限[3](p.334)。國家以獨立個體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國際舞臺上,不必向更高的權威負責。另一方面,國家自主決定自身的內外部事務。它們是功能類似的實體,或多或少復制著彼此的行為。可見,沃爾茲沒有拋開結構談主權,相反,他以無政府狀態(tài)為起點,分析了國家個體性特征如何產生的問題。

      (二)沃爾茲講的結構具有客觀性和獨立性

      沃爾茲批評說,一些理論家,如斯坦利·霍夫曼試圖建立體系層次的國際關系理論,但他們并沒有清楚地為體系作出定義,以至于他們講的體系是個無所不包的概念[2](p.46)。另外,政治科學家通常把國際體系還原成互動者的國家間關系,單從國家特征、國家行為或國家間的互動這一方向來分析國際關系事實和國際政治行為的后果[2](p.61)。鑒于這一缺陷,沃爾茲提出,國際體系的特征是結構。結構是沃爾茲創(chuàng)建的新現(xiàn)實主義理論的一個核心變量,他對結構的推崇是顯而易見的,這源于他建立精簡、富于科學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的需要,也源于他彌補之前國際關系理論缺憾的需要。但是,能否據此認為,沃爾茲是個結構主義者呢?這個問題是有待商榷的,正如能否把一個崇尚個體自由的人稱為個體主義者一樣。此外,阿什利以結構主義基本特征,即結構獨立于單元為論據,辯稱沃爾茲以單元定義結構是不合理的[1](pp.271-272)。這一點也有失偏頗。結構優(yōu)先于單元、獨立于單元并不等于結構可以脫離單元而存在,更不等于可以先于單元而存在。國家是國際關系的基本行為體,結構體現(xiàn)了實力在國家間的分配,結構當然不能超然于國家之外,非但如此,結構受國家特征、國家行為和國家間互動的影響,正如后者也受前者的影響一樣。但是,這并不能否認,沃爾茲講的結構是客觀而獨立的存在。一般意義上的國家行為和國家間互動不能改變結構、尤其是深層次的結構,結構一經形成,便具有高度穩(wěn)定性。例如,20世紀70年代,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運用石油武器,使美國和歐洲國家遭遇石油危機,但美國在這場危機面前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靈活性。表面上,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占據上風,但實際上,它們并沒有改變國際格局中的實力分配情況。

      (三)沃爾茲重視了政治智慧和政治權術對國際關系的重要性

      阿什利認為,新現(xiàn)實主義忽視了政治技巧,沃爾茲筆下的政治領域充斥著利益計算,政治活動被利益欲望控制,政治自主性和獨立性喪失了,乃至于政治行為成了經濟行為的簡單復制。但事實上,新現(xiàn)實主義者并沒有這樣做,他們沒有抹煞政治的自主性。搭建國際關系理論體系,需要選擇政治領域的特殊變量,研究國家行為,也需要觀察國家如何運用政治智慧對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做出判斷。往往是政治智慧和政治技巧而非軍事武器和經濟手段,更能幫助國家實現(xiàn)國家利益。新現(xiàn)實主義學者認為,政治力量的持久性具有重要意義[4](p.173)。例如,自由 主義國 家的政 治家以意識形態(tài)為工具,宣揚自由主義與秩序的聯(lián)系,鼓吹自由主義有利于建立美好的世界秩序,來凸顯共產主義的劣勢。美國的政治家慣于用誘人的辭令,把自己裝扮成和平的愛好者,以爭取更多的盟友。政治家還擅長審時度勢,根據形勢的變化來改變論調,如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政府改變了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重塑國際秩序”的言論,發(fā)表了“維持國際秩序”的主張[2](pp.203-204)??梢姡m然沃爾茲對如何運用政治智慧著墨甚少,但他并沒有將政治和軍事、經濟混為一談。

      政治智慧還體現(xiàn)在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結盟行動。沃爾茲把權力看作國家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除非國際體系存在優(yōu)勢突出、極有希望在國家角逐中獲勝的強權國家,其他國家采取見風使舵政策,依附于它的實力而生存。在大多數(shù)時候,國家采取平衡戰(zhàn)術以維持國際體系的均勢狀態(tài)。華爾茲甚至認為,國際體系的發(fā)展將自然而然地趨向于均勢狀態(tài)。他重點論述了見風使舵和均勢行為的差別:前者指依賴強者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在本身處于劣勢的時候仍然有獲取收益的可能;后者指保持國際關系均衡態(tài)勢。在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國際體系中,國家更傾向于采用均勢政策,即加入弱小集團以平衡雙方實力。國家追求的目標不是權力的最大化和霸主地位,而是自身的安全和生存,在危險隨時隨地潛伏的情況下,它們不希望有過于強大的國家出現(xiàn)以致使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4](p.126)。固然,國際體系中的均勢是國際結構使然,但它也體現(xiàn)了作為國際體系施動者的國家行為體對自身所處環(huán)境的政治判斷。

      新現(xiàn)實主義者重視政治技巧,還表現(xiàn)在他們主張屬于政治范疇的事情應該用政治手段來解決,用軍事手段來解決政治問題是不可行的。

      (四)沃爾茲重視結構內和跨結構的變化,重視歷史進程

      穩(wěn)定性和非穩(wěn)定性并存,是國際關系的基本特征。沃爾茲創(chuàng)建體系理論,其根源在于單純從單元層次上的變化不能分析國家行為及其后果,需要引入體系層次分析理解國際關系中的事實。沃爾茲注意到國際體系中變化的東西,又堅持其中根本不變的東西。沃爾茲認為,國際關系充滿非連續(xù)性即變化,在國際結構沒有發(fā)生改變的時候,要從單元層次著手分析變化發(fā)生的原因;在國際結構發(fā)生改變的時候,要從體系層次入手分析變化發(fā)生的原因。阿什利批評說,沃爾茲的結構處于凝滯和靜止狀態(tài),忽視了歷史進程。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沃爾茲對兩極結構的固守,并非因為他對此有特殊情結,而是出于他對國際體系的穩(wěn)定性和非穩(wěn)定性進行綜合考察后做出的判斷。

      國家間的相互依賴在增加,但是,不同的國家對同樣的事務依賴程度是不一樣的。相互依賴并不意味著存在依賴關系的雙方對彼此的依賴程度是同等的。國家間的權力不平等程度越高,相互依賴程度就越低。在兩極結構下,美蘇兩國在面對外來威脅時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行動自主權。正是因為依賴程度的不平等,美國和歐洲國家在阿拉伯國家發(fā)動的石油戰(zhàn)爭中有不一樣的表現(xiàn)。

      技術發(fā)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1976年3月的《美國國際經濟形勢報告》指出,美國在研發(fā)方面的投入落后于日本和德國。美國僅是降低了在空間防御技術方面的投入,這與它的經濟增長是沒有關系的。美國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1973年和1976年,美國囊括了所有的諾貝爾獎。美國每一萬個勞動者中有69.7個科學家[2](p.178)。

      核武器的擴散并不能賦予軍事弱國和軍事強國平等的地位。核武器不同于傳統(tǒng)武器,前者的使用是自殺式行為。強國可以使用不同水平的武器威脅、恫嚇對手,并規(guī)避對方的攻擊行為。同時,軍事強國能夠在危機中不斷加大賭注、采取挑釁行為使危機升級,但又不至于卷入戰(zhàn)爭,弱國卻沒有這樣的能力[2](p.188)。

      美國不能平息越南的政治紛爭不能說明它在軍事上是虛弱的。從過去到現(xiàn)在,軍事力量的強大從來不曾帶來政治上的控制。在民眾政治參與度高、黨派林立的國家中,軍事力量的作用是極為有限的。但是,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使它能做軍事弱國不能做的事情[5](p.189)。美國雖然不能阻止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但是,美國有效地遏制了以色列采取“先發(fā)制人”的攻勢戰(zhàn)略,并能在戰(zhàn)后推動中東地區(qū)的和平進程。美國在東南亞的失敗并不能抹煞美國在東北亞、中東和歐洲發(fā)揮的建設性作用[2](p.206)。這些地區(qū)的安全離不開美國的介入。

      沃爾茲認為,主要國家行為體數(shù)量的變化并不必然來國際結構的變化,國際結構的判斷依據是國家行為體的數(shù)量,而不是國家集團的數(shù)量。在二戰(zhàn)前的三個世紀中,國際體系呈現(xiàn)出多極結構,其間國家行為體數(shù)量發(fā)生了或增或減的變化,但國際結構仍然以多極為特征。二戰(zhàn)之后,美蘇兩國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兩個強國,國際結構由多極變?yōu)閮蓸O。因此,二戰(zhàn)被稱為改變體系結構的戰(zhàn)爭[2](p.177)。判斷 一個國 家強大 與否,要看 它的綜合實力。權力是綜合性概念,其組成要素是不能被分割的。組成權力的要素包括軍事實力、經濟實力、政治競爭力、人口多寡、領土面積等。強大的綜合實力使美蘇兩國成為超級大國,其地位是其他國家不能超越的。在單一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的國家不能被稱為強國。從這個角度講,沃爾茲看到了多極結構向兩極結構的轉變,它之所以堅持認為國際體系仍是兩極結構,是因為蘊涵其中的變化沒有改變兩極格局的本質。

      (五)對阿什利“辯證勝任模型”的簡單考察

      阿什利搭建了名為“辯證勝任模型”的國際關系新模式,以“實際共識”和“霸權集團”為支柱。實際共識是指國家間存在這樣一種共同認識,即經濟領域應該被獨立出來,對生產過程的管理權應該被授予免于社會責任的私人組織。霸權集團指霸權之間的聯(lián)合,旨在對經濟領域施加政治控制,同時防止政治領域出現(xiàn)像經濟領域那樣只求利益、不問秩序的局面??梢?,實際共識指維護經濟領域的相對獨立性,霸權集團指對經濟領域不負社會責任的生產過程加強政治控制。阿什利批評新現(xiàn)實主義過于功利,只講利益,不講價值觀念,但是,他自己犯了同樣的錯誤,因為,他提倡霸權集團的控制,崇尚強權,卻忽略了具有價值或道德含義的規(guī)范的作用。

      阿什利對霸權的推崇是不遮掩的,在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國際體系中,霸權的存在能控制國際生產過程,使其不至于走向混亂無序的地步。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符合國際關系的歷史和現(xiàn)狀。在生產走出國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從事國際貿易的時候,需要有控制國際生產和貿易的角色,在很多時候,霸權國家充當了這種角色。如目前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是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控制下建立起來的。它主要包括:以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征的國際貿易體系;以國際壟斷資本占支配地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以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國際協(xié) 調 機 制[4](pp.293-294)。但 是,從 另 外 角 度 講,除霸權國或霸權集團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力量能擔任這種角色呢?當霸權國或霸權集團的實力衰退之后,建立在他們的利益而損害其他國家利益基礎之上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會隨之衰退嗎?如果出現(xiàn)那種情況,怎樣的新秩序會被建立起來呢?被建立起來的新秩序仍然只是反映霸權國或霸權集團的利益嗎?建立在霸權前提下的秩序能被長久地維持嗎?回答這些疑問,我們要超越霸權,考慮霸權之外的因素。

      霸權是國際體系中不容忽略的存在,它維護自己優(yōu)越地位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用赤裸裸的武力征服的方式,也可以打著普世道德的幌子來為自己謀求更多的利益。但是,不管它怎樣包裝美化自己,它維護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現(xiàn)代國際體系中的霸權更講究權術和政治技巧,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秩序,它們也講究規(guī)范??紤]到其他國家的接受程度,霸權國在制定并推行規(guī)范的時候要考慮它們的利益,但歸根結底,霸權國的規(guī)范還是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并在推行規(guī)范的過程中以武力為后盾。作為國際關系中的重要變量,規(guī)范被如此定義:規(guī)范是集體共有的行為規(guī)則。從規(guī)范對行為體作用的角度區(qū)分,規(guī)范可以分為限制性規(guī)范和構成性規(guī)范。限制性規(guī)范涉及確定行為標準,進而塑造政治行為體的利益,協(xié)調他們的行為。而構成性規(guī)范表明行為體的認同,也規(guī)定行為體利益和約束行為。限制性規(guī)范被強制性地推行,對成員的行為具有約束性,但只有被成員內化后,才能被成員自覺地遵從,這時候,限制性規(guī)范就轉化成了構成性規(guī)范[5](pp.68-73)??梢姡?權 國 用 武 力 推 行 的 規(guī) 范 是典型的限制性規(guī)范,如果它不能被轉化成構成性規(guī)范,便無法為國際體系帶來持久和平與穩(wěn)定。在成員國表面的遵從背后,潛伏的是日益膨脹的對霸權國的不滿情緒。當前的世界體系是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體系,發(fā)展中國家處于邊緣地帶,以初級產品和原料換取發(fā)達國家的工業(yè)制成品[6](p.34)。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上不平等交換有增無減。發(fā)展中國家在獨立以前,沒有自己獨立的貨幣發(fā)行權,在獨立后,其貨幣仍依附于發(fā)達國家的匯率機制,沒有足夠的抗危機能力[4](pp.293-295)。它們要求革新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呼吁是反抗霸權的明證。能被集體中的成員內化并產生認同感的構成性規(guī)范是有效組織國際生產分工,建立并維護國際經濟秩序的力量。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是擁有主權的國家行為體。它們有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判斷,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有些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能跨越國界,為不同的國家接受,如主權平等、互利共贏等。英國學派的核心概念是國際社會,認為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價值觀念基礎上的國際制度和規(guī)范能建立并維持國際秩序,也強調了規(guī)范的重要性。構成性規(guī)范內嵌于國家行為體身份之中,決定了國家行為體的利益,決定了國家應該采取怎樣的與身份相符的適當行為。只有當國家自覺遵守國際規(guī)范,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也尊重他國利益,它們才能共同塑造和平有序的國際社會。

      四、結論

      認為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沒有區(qū)分國際體系的主觀和客觀方面,新現(xiàn)實主義抓住了國際體系的結構特征,以與還原主義截然不同的體系層次分析法搭建了國際政治理論模型。阿什利認為沃爾茲關注的變量太單一,重結構輕實踐,功利主義色彩太濃厚,符合對以理性主義為基底的理論范式的一般批評。但是,沃爾茲并沒有犯“結構決定論”的錯誤,阿什利對他的批評不完全合理。

      [1]Richard K.Ashley.The Poverty of Neorealism[A]//Robert o.Keohane.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2]Kenneth N.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李景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高尚濤.國際關系的權力和規(guī)范[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6]I.Wallerstein.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B0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8-7168(2012)04-0032-06

      10.3969/j.issn.1008-7168.2012.04.005

      2011-09-25

      李潔宇(1981-),女,山東巨野人,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講師,博士。

      劉瓊蓮]

      猜你喜歡
      阿什利霸權現(xiàn)實主義
      自然科學與“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再闡釋
      “量子霸權”之謎
      科學(2020年2期)2020-08-24 07:56:58
      新法律現(xiàn)實主義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正義概念的所指霸權和能指反抗
      三十六計之釜底抽薪
      “全球搖擺國家”與美國的霸權護持戰(zhàn)略
      阿什利贏得冰激凌
      想吃披薩的阿什利
      做女人的50年
      37°女人(2010年2期)2010-05-30 13:05:17
      “枕頭天使”考驗醫(yī)學倫理
      都匀市| 虎林市| 南投县| 宁德市| 和平区| 惠安县| 清水河县| 阳东县| 江油市| 新民市| 碌曲县| 文成县| 蕉岭县| 红桥区| 桃源县| 定边县| 桐城市| 灵山县| 山阳县| 介休市| 梅河口市| 南雄市| 中卫市| 西丰县| 襄城县| 长治县| 湘潭县| 西安市| 黄浦区| 神农架林区| 缙云县| 连南| 玉门市| 喀什市| 裕民县| 海淀区| 酉阳| 绥德县| 郁南县| 沈丘县| 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