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厚民
(河池南方有色冶煉有限責任公司,廣西 河池 547000)
在有色金屬冶煉尾氣(廢氣)制酸的工藝過程中,SO2風機是必不可少的設備,其消耗的電量在整個工藝流程中所占比例達55%以上。若能對SO2風機進行節(jié)能改造,不僅可以節(jié)約電能,減少生產成本,同時也能降低設備的損耗,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鉛冶車間SO2風機采用沈陽鼓風機廠生產的抽風機,排氣量為1 150 m3/min,配電機型號Y5004-2,電壓10 kV,功率1 000 kW,額定電流70.4 A。該風機機組是由抽風機主機、水冷系統(tǒng)、潤滑油系統(tǒng)、風冷系統(tǒng)、電動機及各個測試點的溫度和壓力的現(xiàn)場、遠控表組成。SO2風機系統(tǒng)原來用液力耦合器啟動,啟動電流為110 A左右,啟動后自動轉入工頻全壓運行。按現(xiàn)在的生產條件生產,電動機的正常運行電流為45~50 A。
鉛冶車間煙化爐風機排氣量為300 m3/min,配電機型號Y4506-2,電壓10 kV,功率630 kW,額定電流44 A。該風機機組是由抽風機主機、水冷系統(tǒng)、潤滑油系統(tǒng)、風冷系統(tǒng)、電動機及各個測試點的溫度和壓力的現(xiàn)場、遠控表組成。煙化爐風機系統(tǒng)原來用液力耦合器啟動,啟動電流為70 A左右,啟動后自動轉入工頻全壓運行。按現(xiàn)在的生產條件生產,電動機的正常運行電流為28 A左右。
(1)首先是風機出口的管道振動強、噪聲大,經過幾次的技改后已有所改善,但該風機送風的能力遠超出生產所需的風量。為確保正常生產,只能把多余的風量通過回流管道接到風機進口去;其次是由于出口的煙氣溫度要比入口的溫度高出1倍以上,如此循環(huán)將造成進口煙氣溫度偏高,不利于設備運行。羅茨風機進口氣體溫度不能超過85℃,否則轉子會因受熱膨脹而卡住。
(2)羅茨鼓風機的工作原理與齒輪泵類似。機殼內有2個漸開擺線形的轉子,2個轉子的旋轉方向相反,使氣體從機殼一側吸入,從另一側排出。轉子與轉子、轉子與機殼之間的縫隙很小,使轉子能自由運動而無過多泄漏。
本次是對1 000 kW二氧化硫風機采用ZINVERT-A9H1250/10Y型變頻器進行改造??紤]到如果變頻器故障,風機能轉至工頻運行,并要求保證工頻用水阻柜的軟啟動功能,因此本次改造變頻器與水阻柜構成并聯(lián)方式,滿足改造設計要求。改造一次接線如下圖1所示。
圖1 改造一次接線
此一次接線方式采用了雙開關柜的方式,最大限度提高了設備運行的穩(wěn)定性。10 kV變頻電源經變頻裝置刀閘K1接到高壓變頻裝置,變頻裝置輸出經刀閘K2送至電動機;10 kV電源還可經刀閘K2切換至工頻側直接啟動電動機。一旦變頻裝置出現(xiàn)故障,即可斷開輸入側10 kV開關及刀閘K1,將變頻裝置隔離,切換刀閘K2至工頻側,在工頻電源下啟動電動機運行。刀閘K1、K2之間具有閉鎖和防止誤操作功能。在應用中,高壓變頻器除解決工頻串水阻啟動的配合以及轉矩問題外,還需根據(jù)工況注意風機轉速的限制條件。
(1)風機排氣口的壓力與流量控制信號輸入高壓變頻器內置的PLC作為自動控制的保證目標。
(2)風機的排氣口溫度不能超過最高允許值,否則風機的軸承和齒輪將因過熱而損壞。
(3)風機的進出口溫升不能超過最高允許值,否則風機殼體的熱變形將超出可控范圍。
(4)風機設定最低轉速,不能低于機械最低允許轉速,否則甩油盤將不能提供充沛的飛濺潤滑。
另外,由于工藝的要求,選用了帶有自動工頻旁路的高壓變頻器進行改造,在高壓變頻器出故障后能夠自動切換至工頻拖動,保證生產線的連續(xù)工作的可靠性要求。
拆除連接高壓電動機和風機的液力耦合器,由高壓電動機直接驅動風機,而此時須由高壓變頻器對電動機直接供電。變頻器選型前先對電動機節(jié)電率進行科學估算。改造后電動機控制保留原有的控制,以防變頻器出問題時,可以用水阻啟動工頻運行而不影響生產。系統(tǒng)應保障電動機具有蘿茨風機特有的恒轉矩啟動運行特性。避免變頻器輸出產生的諧波影響其它設備,確保變頻能在10 Hz以上運行而不影響設備應有的性能。
變頻器選用某ZINVERT系列智能高壓變頻器。變頻設計由一選擇開關來進行變頻、工頻自動/手動的切換,控制KM1—KM5工作相互連鎖。
2.4.1 變頻器的工作原理
ZINVERT系列高壓變頻調速系統(tǒng)采用功率單元串聯(lián)技術,解決了器件耐壓的問題,級間SPWM信號移相疊加,提高了輸出電壓諧波性能,降低輸出電壓的dv/dt;通過電流多重化技術降低輸入側諧波,減小了對電網的諧波污染;主控制器以雙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DSP)、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可編程器件(CPLD和FPGA)為核心,配合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控制和光纖通信回路以及內置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構成系統(tǒng)控制部分。圖2顯示ZINVERT系列智能高壓變頻調速成套系統(tǒng)整體結構由整流變壓器、功率逆變柜及控制柜組成,實際使用時還可按用戶要求配套手動或自動工頻旁路切換柜。
圖2 系統(tǒng)功率單元圖
2.4.2 整流變壓器
整流變壓器副邊繞組相互隔離,并采用移相延邊三角形接法,保證系統(tǒng)工作在20%負載以上時電網側的功率因數(shù)保持在0.96以上。
2.4.3 功率單元電氣原理
功率單元主要由三相全橋整流器、濾波電容器組、IGBT逆變橋(H橋)構成,同時還包括功率器件驅動、保護、信號采集、光纖通信等功能組成的控制電路。通過控制IGBT的工作狀態(tài),輸出PWM電壓波形。單元輸出電壓如圖3所示。
圖3 單元PWM輸出
ZINVERT系列高壓變頻調速系統(tǒng)是由多個功率單元經過移相串聯(lián)而成。電壓疊加原理類似于“電池組疊加”技術,以如圖4所示6 kV每相6單元串聯(lián)為例,每個功率單元輸出交流有效值Vo為577 V,相電壓即達到3 464 V,線電壓則為6 kV,輸出相電壓波形如圖5所示,諧波含量很小,已很接近標準正弦波形。
圖4 6 kV系統(tǒng)6級輸出電壓疊加示意圖
圖5 6 kV系統(tǒng)6級輸出相電壓波形
2.4.4 控制策略
ZINVERT系列高壓變頻調速系統(tǒng)采用輸出壓頻比控制方式,根據(jù)異步電動機的穩(wěn)態(tài)數(shù)學模型,只要保證電動機反電動勢和定子頻率比值恒定,就可以使電動機運行在額定磁通的情況下,達到效率最優(yōu)點。同時,在忽略定子電阻和漏感的情況下,電動機的反電動勢等于定子機端電壓。由于反電動勢難以直接控制,所以在近似的情況下,采取保證機端電壓和定子頻率比值恒定的策略。ZINVERT系列高壓變頻調速系統(tǒng)在恒壓頻比控制的基礎上,提供2種類型(直線和二次方曲線)V/F曲線,2種基本的V/F曲線見圖6所示。由用戶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設置功能參數(shù),選擇合適的V/F曲線,以補償定子電壓,并能根據(jù)負載類型選擇效率更優(yōu)的曲線。如果設置F06=F05,那么當電動機定子頻率超過額定頻率時,電壓不再上升,保持額定輸出電壓不變。
圖6 2種基本的V/F曲線
鉛銻冶煉廠二氧化硫風機和煙化爐風機使用變頻實際節(jié)能效果分析如下。
(1)二氧化硫風機
改造前電動機功率為
改造后電動機功率為
P=1.732×4 815 V×22 A×0.97=177.97 kW
二氧化硫風機改造后每年節(jié)電193.024 8萬kWh。
(2)煙化爐風機
改造前電動機功率為387.97 kW。
改造后電動機功率為207.999 kW。
煙化爐風機改造后每年節(jié)電129.579萬kWh。
投資120萬元購買的2臺風機變頻器,2臺風機每年可節(jié)約用電337.578萬kWh,按每千瓦時0.6元計算,每年節(jié)約電費202.5萬元,7.1個月可以收回投資。
(3)其它效益
由于采用變頻控制,可對風量進行精確控制,而且能更直觀、方便地調節(jié)風量來滿足機風生產的需要,起到良好的效果。
電源側功率因數(shù)提高。原電動機直接由工頻驅動時,滿載功率因數(shù)為0.85左右,實際運行功率因數(shù)遠低于0.8。采用高壓變頻調速系統(tǒng)后,電源側的功率因數(shù)可提高到0.9以上,無需無功補償裝置就能大大的減少無功功率,滿足電網要求,可進一步節(jié)約上游設備的運行費用。
設備運行與維護費用下降。采用變頻調節(jié)后,由于通過調節(jié)電動機轉速實現(xiàn)節(jié)能,在負荷率較低時,電動機、風機轉速也降低,主設備及相應輔助設備,如:軸承等,磨損較以前減輕,維護周期可加長,設備運行壽命延長。變頻改造后風門開度可達100%,運行中不承受壓力,可顯著減少風門的維護量。變頻器運行中,只需定期對變頻器除塵,不用停機,保證了生產的連續(xù)性。隨著生產的需要,調節(jié)風機的轉速進而調節(jié)風機風量,既滿足生產工藝的要求,工作強度又大大降低。采用變頻技術調速后,減少了機械磨損,維護工作量降低,檢修費用下降。
用高壓變頻調速裝置后,可對電動機實現(xiàn)軟啟動,啟動時電流不超過電機額定電流的1.2倍,對電網無任何沖擊,電動機使用壽命延長。在整個運行范圍內,電動機可保證運行平穩(wěn),損耗減小,溫升正常。風機啟動時的噪音和啟動電流非常小,無任何異常振動和噪音。
[1] 王明海.高壓變頻器應用與維護[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2] 李家明.特種變頻器實用手冊[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3] 劉智.高壓變頻器從入門到精通[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