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春雨
論自偵案件逮捕制度的完善
文◎孫春雨*
(一)改革沒有解決“誰來監(jiān)督監(jiān)督者”的追問
完善職務犯罪案件審查逮捕程序,目的就是要加強對辦理職務犯罪案件的監(jiān)督制約,而《規(guī)定》的程序設計讓享有一定行政權力的上級檢察機關充當監(jiān)督者,賦予了對上級機關的充分信任,但上級院審查批捕能否比下級院公正存在疑問。首先“上提一級”制度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對自偵案件的偵查監(jiān)督,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檢察機關既當偵查員,又當偵查監(jiān)督員的局面,因為上下級檢察院本身就是一個系統(tǒng),而檢察機關辦理職務犯罪案件時大力推行的偵查一體化機制,使一些大要案通常由上下級檢察院聯合辦理,或由上級檢察院指導辦理,這時上級院偵查監(jiān)督部門能否起到監(jiān)督作用值得懷疑。其次,沒有第三方權力與上下兩級院相對抗,就無法消除辦政治案的可能。而要消除人們對這些問題的擔憂,《規(guī)定》應大膽嘗試,針對“誰來監(jiān)督監(jiān)督者”的問題作程序設計,如賦予犯罪嫌疑人和第三方一定權力,構建“對抗”模式,達到權力的制衡,實現更為有效的監(jiān)督。
(二)改革沒有針對逮捕過程的信息公開進行程序設計
在職務犯罪案件審查逮捕過程,應當賦予犯罪嫌疑人及其代理人一定的知情權,否則犯罪嫌疑人的權利救濟無從談起?!兑?guī)定》并沒有要求上級檢察機關審查逮捕時必須做到一定的信息公開,這不僅不符合保障人權的理念要求,也不符合檢察機關近些年大力推行的檢務公開政策。職務犯罪案件審查逮捕程序應當是公開的、透明的,應當盡可能地吸收包括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偵查部門共同參加。在職務犯罪案件偵查過程中,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已對犯罪嫌疑人知情權作了太多的限制,“上提一級”制度應結合檢察機關正在開展的陽光檢務工作,對信息公開進行一些制度上的嘗試。
(三)改革給偵查部門規(guī)避“上提一級”提供了空間
《規(guī)定》第一條明確“省級以下(不含省級)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報請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粗略一看這一規(guī)定不存在任何問題,但實際操作卻存在著另一種極大的可能,即市級院可以將應報請省院逮捕案件交由下級院報捕后再由市院決定逮捕,致使市院立案偵查的原逮捕條件不具備的犯罪嫌疑人依然被該院決定逮捕。在我國“偵查中心主義”司法模式下,這種極具“智慧”的變通極有可能成為一種檢察系統(tǒng)內的潛規(guī)則,對“上提一級”制度的損害將是致命的。
(四)改革沒有強化人權保障的力度
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將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案件,從偵查到起訴設計成了一個近乎封閉的空間,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權利依賴于檢察系統(tǒng)內部的自我監(jiān)督,才可能獲得保障。在我國檢察機關以偵查為工作中心、又不具備外部監(jiān)督的現實情況下,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力度是極其脆弱的。雖然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及其委托的律師認為羈押超過法定期限,有提出解除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權,但由于職務犯罪偵查中,檢察機關采取的是內部審批程序,律師的意見難以反映或被重視。一些辦案人員往往以案情需要保密為由阻撓律師在偵查階段的法律幫助活動。許多犯罪嫌疑人雖然聘請了律師,但實際上律師只是起到幫助申請取保候審、在犯罪嫌疑人及其家人間互報平安的作用。即使在新修訂的《律師法》實施后,這一現狀仍沒有明顯改觀?!兑?guī)定》要求“犯罪嫌疑人委托律師提出不應當逮捕、無逮捕必要、不適合羈押等意見以及相關證據材料的,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應當審查,并在審查逮捕意見書上說明是否采納的情況和理由。必要時可以聽取受委托律師的意見,并制作筆錄”,而對后續(xù)工作并沒有具體要求,在這種制度設計中律師提出的意見有可能“石沉大?!?,得不到任何結果。檢察機關應該通過調整工作機制,盡最大可能加強人權保障。
(五)改革會導致辦案期限過于緊張
“上提一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辦案期限較為緊張。刑事訴訟法第134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10日內作出決定。在特殊情況下,決定逮捕的時間可以延長1日至4日”。[1]也就是說,刑事拘留后的報捕時間,最多也只有14天。關于報捕程序,《規(guī)定》設計了雙重審查程序,即下級院偵查部門報請逮捕犯罪嫌疑人,要先送本院偵查監(jiān)督部門審查后報本院檢察長或檢委會審批,再報請上級院審查決定逮捕?!兑?guī)定》將批捕權上提一級的同時,還要求下級院偵監(jiān)部門繼續(xù)行使審查職能,主要是考慮到有利于保證案件質量,有利于增加上下兩級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部門的工作配合。這種看似“雙保險”的制度設計,卻給辦案部門埋下了時間過于緊張的隱患。下級院偵監(jiān)部門需審查案卷材料、制作法律文書,甚至還要進行提審都需要擠占大量的辦案時間?!兑?guī)定》對報捕程序的要求,也會使辦案人員在案卷文書移送、觀看同步錄音錄像、兩級院偵監(jiān)部門溝通等環(huán)節(jié)出現了更多的成本支出和時間耗費。
(六)改革中某些程序影響辦案效率
如《規(guī)定》對報捕程序設計的雙重審查程序,就極大地影響了辦案效率。首先,下級院偵查監(jiān)督部門由于喪失了逮捕決定權,所作的審查工作對同級偵查部門沒有實質的監(jiān)督制約作用。其次,將批捕權上提一級,是為了保證偵查工作更好、更順利地開展,批捕權上提一級后,上級院已承擔了捕或不捕的所有責任,而下級院既不享有權力又無需承擔責任,如果還要動用下級院那么多資源重新審查一遍,不僅會造成資源極大浪費,而且還可能造成走過場甚至相互推卸責任,不利于“上提一級”工作的健康發(fā)展。另外,批捕權上提一級后,其中大量的辦案工作如介入偵查、報送案件材料、訊問犯罪嫌疑人、送達法律文書等都需要異地進行,而對于省一級檢察院而言,下轄市級院一般都達二三十個,而且大都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市級檢察院同樣如此,這些因素都將對辦案效率造成極大影響,需要不斷完善。[2]
(一)建立逮捕的信息公開機制
逮捕信息的公開主要包括檢察機關應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師或近親屬決定逮捕理由、聽取律師或近親屬意見后應予以答復等,還包括對逮捕理由一定范圍的公示,邀請人民監(jiān)督員參與案件討論等等。檢察機關逮捕職務犯罪嫌疑人,應當做到信息公開,這既是檢察機關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正當程序要求,也是為了被捕人針對逮捕采取相應防御對策的需要。
(二)完善律師介入的程序規(guī)范
律師介入審查逮捕階段提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證據及意見,有助于掃除偵查監(jiān)督的盲點,最終提高審查逮捕案件的質量。檢察機關應該以“上提一級”制度實施為契機,積極完善律師介入審查逮捕程序。《規(guī)定》雖然明確上級院應當審查律師提出的意見及相關證據材料,并在審查逮捕意見書上說明是否采納的情況和理由,但這種設置既沒有可操作性,又沒有任何約束力。鑒于現階段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授權,因此建議從檢察院內部工作機制的角度進行完善:首先,補充規(guī)定上級院偵監(jiān)部門在受理報捕案件二日內,必須向犯罪嫌疑人委托的律師發(fā)《聽取意見通知書》,載明聽取意見的時間和地點;第二,補充規(guī)定上級院偵查監(jiān)督部門作出逮捕決定后,應同時將相關情況和理由向受委托律師反饋,可考慮出具答復函的形式;第三,補充規(guī)定當受委托律師對決定有異議時,可在三日內向作出逮捕決定的檢察院提出異議,受理的檢察機關審查后,認為復議理由成立的,可啟動復議機制,但復議期間不影響逮捕的執(zhí)行。
(三)完善規(guī)定,確保“上提一級”的嚴肅性
為杜絕規(guī)避“上提一級”現象的發(fā)生,《規(guī)定》應補充 “市、分院立案后交由下一級人民檢察院偵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市、分院報請省院審查決定”。以此來確保“上提一級”制度的嚴肅性。
(四)取消報捕程序中的“雙重審查程序”
規(guī)定下級院報請審查逮捕的案件,應當由偵查部門直接報送上級院審查,或者由下級院作形式審查后,再報上級院審查。這樣可以優(yōu)化辦案資源,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3]
(五)探索建立職務犯罪逮捕聽證機制
為從根本上改變“上提一級”制度中檢察機關既當偵查員,又當偵查監(jiān)督員的局面。在審查批捕程序中,應當建立起控、辯(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師)、審(檢察機關的偵查監(jiān)督部門)三方組成的訴訟格局,以確保行使審查逮捕權的檢察官保持中立,依法獨立、公正行使權力,此所謂批捕聽證程序。該程序中控方是提請批捕的偵查人員,辯方是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中立的裁決者是檢察機關的偵查監(jiān)督部門人員。被害人及其委托的代理人可以參與批捕聽證程序。聽證程序具體設計為:由偵查監(jiān)督部門主持進行,聽證各方當事人到場參加。首先,由提請逮捕的控方陳述理由,提交證據證明采取逮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逮捕的必要性的證明應達到清楚和有說服力的證明程度。逮捕的必要性只能是具有現實可能逃避審判、妨害證據等妨害訴訟順利進行以及進一步犯罪等情形。其次,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師有權當面陳述申請不予羈押的理由。由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就控方提出的理由及證據同控方展開辯論,雙方可以就是否適用逮捕及相關證據發(fā)表意見。同時,被害人也可以就是否逮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第三,由中立的裁決方在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有關證據進行評議,并根據評議的結果作出是否逮捕的決定。
(六)加強權利保護,強化權利監(jiān)督
一是賦予被捕人申請復議、復核的權利。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第4項規(guī)定:“被羈押者,無論是因受到刑事指控被拘禁,或者是受到行政性拘留,皆有權啟動法律程序,即向司法機關對羈押的合法性提出異議,如果該羈押被認為非法,則被羈押者應被釋放”。我國應明確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對檢察機關采取的逮捕決定不服時,有權向作出決定的機關申請復議一次,檢察機關應當及時作出復議決定并書面答復申請人;如對復議決定仍不服,有權向作出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檢察機關提請復核,上一級檢察機關應當立即復核,并及時作出是否變更的決定,復核決定為終局決定。二是賦予犯罪嫌疑人變更逮捕措施申請權。被采取了逮捕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認為人民檢察院采取的逮捕措施不當時,有申請變更的權利。被申請的機關應當組織聽證會,由申請人及其聘請的律師、案件承辦人參加,批捕部門在充分聽取申請方與案件承辦方的意見后,作出是否變更逮捕措施的決定。三是賦予律師在審查批捕階段享有閱卷權和調查取證權。新律師法對于審查批捕階段,律師是否享有閱卷權和調查取證沒有作出任何規(guī)定,實際上是否定了律師享有閱卷權和調查取證權。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律師作用,建議在審查批捕階段賦予辯護律師享有查閱訊問犯罪嫌疑人的筆錄、訴訟文書和鑒定意見的權利。同時,在審查批捕階段,辯護律師除享有申請收集、調取、保全證據的權利外,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不構成犯罪的事實或沒有逮捕必要的事實進行調查取證。[4]
注釋:
[1]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165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十四日以內作出決定。在特殊情況下,決定逮捕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三日。對不需要逮捕的,應當立即釋放;對需要繼續(xù)偵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條件的,依法取保候審或者監(jiān)視居住。”
[2]陽益洲:《職務犯罪案件批捕權上提一級問題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9月印,第17-20頁。
[3]值得注意的是:高檢院為貫徹實施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制定的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第309條規(guī)定:“下級人民檢察院報請審查逮捕的案件,由偵查部門制作報請逮捕書,報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審批后,連同案卷材料一并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審查,報請逮捕書中應當說明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偵查部門報請審查逮捕時,應當同時將報請情況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p>
[4]張兆松:《論檢察機關逮捕權制約機制的重構》,載《法治論叢》2009年第5期。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10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