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學工處,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淺談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輔導
王偉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學工處,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通過引證馬加爵事件指出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類型及產生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幾點建議以及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的些許體會。
大學時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朝氣蓬勃的大學生應該是熱情洋溢的!但是在生活中,卻有一部分學生性格孤僻,封閉自己的內心,遇到挫折,打擊,冷漠就可能引發(fā)個人的迷茫!抑郁,在面對這種境遇,有的人選擇自殺,有的人選擇自殘,因為他們已經對生活喪失了信心;也有人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傷害他人,因為瞬間的激動使之喪失了冷靜與理智,面對由大學生心理問題而導致的犯罪現(xiàn)象,如何做好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如何引導大學生心理走向健康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當前許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生活中充滿困惑和煩惱,出現(xiàn)了諸多不適感,焦慮感,壓抑感,緊張感等消極心理體驗。如果這些消極心理體驗長期積累得不到緩解,就容易出現(xiàn)心理障礙,輕則影響正常的學習與生活,重則導致心理疾病,影響今后的發(fā)展。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優(yōu)化心理素質,不僅僅是大學期間正常學習,生活的保證,也是人格完善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目前當代大學生最主要的心理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類:一是學業(yè)問題,因為學業(yè)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各種心理障礙;二是人際交往問題;三是由于家庭不穩(wěn)定導致的個性問題;四是失戀問題,我認為這些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的重要變革時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道德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等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社會競爭機制對人們的影響更大,高校處于社會大環(huán)境中,社會的變革必然會影響校園,使身處其中的大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沖擊,社會種種現(xiàn)實,對剛從中學進入大學的新生的心靈的沖擊是巨大的。
伴隨著社會的變革不斷深入,在新舊體制轉型時期社會存在諸多矛盾,個人至上,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那些應變能力很差的學生,使他們的價值取向趨向于功利化。同時,社會上表現(xiàn)的腐敗現(xiàn)象也摧殘了一部分大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出現(xiàn)了道德的滑坡,他們藐視一切秩序和紀律,不再信奉努力拼搏、勤儉節(jié)約,取而代之的是享樂主義。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一個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認識,往往是從家庭環(huán)境,家人的言行舉止是啟蒙的開始,大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行為和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言談舉止的影響,需要強調的是不同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與影
響產生的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具體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1)父母對子女管教特別嚴格,他們對子女的成長和前途特別關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學習督促得很緊,但對子女的其它興趣,愛好不急于支持,缺乏溝通,經常用命令,指責的方式強迫孩子做事情,這樣的孩子成為大學生以后,往往性格上很不自立,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特別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xiàn)得很懦弱。自卑,唯唯諾諾,使其失去了個性和棱角。(2)父母對子女百依百順,過分溺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就像保護傘一樣呵護子女,使他們沒有受到挫折,事事都有父母的保護,這樣的大學生依賴性極強而自信心不足,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與同學交往時卻缺乏同情心和自制能力。(3)父母對子女行為放任不管,很少約束,這樣的大學生缺少家庭教養(yǎng),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較任性,很難適應集體生活,還有一些家庭因父母感情不和或離異等原因,造成孩子性格暴躁,心理壓抑,有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強等不良心理反映。
1.3.1 追求享樂,據調查統(tǒng)計,盜竊犯罪約占大學生犯罪總數(shù)的50%左右,居大學生犯罪的首位,這種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大多與這些大學生追求享樂的心理需要有關。
1.3.2 社會認知上的自我中心觀。所謂社會認知上的自我中心觀是指在個體與他人或社會的關系上往往只從自我的立場出發(fā),而不能從他人或社會位置上去思考問題或處理問題的認知方式,社會認知上的自我中心觀正是阻礙個體客觀認知他人與正確把握社會規(guī)范的一個心理問題。
1.3.3 自我意識的混亂,所謂自我意識的混亂是指個體無法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和適宜的自我態(tài)度,以致不能達到自我同一性的確立而獲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狀態(tài),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混亂通常表現(xiàn)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過高的自我評價,另一種則是過低的自我評價,處于過高的自我評價意識狀態(tài)的大學生,在自我概念的支配下,個體往往擴大現(xiàn)實的自我,形成錯誤的不切實際的理想自我,并認為理想可以輕易實現(xiàn),這種類型的大學生往往盲目樂觀,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不易被周圍環(huán)境和他人所接受與認可,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和不滿,因此極易遭受失敗和內心的沖突,產生嚴重的情感挫傷,導致抑郁,自卑,自我放棄,有時甚至會引發(fā)過激行為和反社會行為,而過低的自我評價是一種與過高自我評價相對立的自我意識狀態(tài),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大學生在把理想與現(xiàn)實進行比較時,對理想期望較高,又無法達到,對現(xiàn)實不滿意,又無法改進,他們在心理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長過程中,理想與現(xiàn)實的距離過大所導致的自我矛盾沖突,他們往往會產生否定自己,拒絕接納自我的心理傾向。
首先,在大學生中要樹立重視心理健康和進行心理咨詢并不可恥的概念,如今的學生們還比較重視身體保健,感冒,發(fā)燒都知道及時看病吃藥,可很少有人把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放到同樣重要的位置,其實種種因素,心理健康有問題也是正常的,但關鍵是如何疏導他們都淤積在心理的那些苦悶,以避免爆發(fā)而成為社會公害,正如有一位心理專家所說,我們都知道身體發(fā)燒到39度是極限,不看病要出事,可心理發(fā)燒到39度以上,還能忍嗎?一樣要出事的,現(xiàn)在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會碰到心理問題,但很少有人去心理咨詢,因此,高校應主動做好宣傳工作,改變學生那種心理疾病是可恥的觀念,不要對有心理障礙的人另眼相待,不要認為心理咨詢是禁區(qū),這個思想一定要改變。
其次,在高校設立心理咨詢中心,這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降低大學生犯罪率的重要途徑。
2.1 正確處理知道者與來訪者的關系。心理咨詢的實踐表明,做好心理咨詢關鍵在于指導者能否與來訪者之間建立相互的信任關系,這是一切心理咨詢工作成功的基礎。有人說,做心理咨詢工作,要與來訪者交朋友,也就是有朋友間的那種信任關系,有的來訪者這個心理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又產生了。因此,這種信任關系必須是長期的,在心理咨詢工作中,沒有一個指導者敢于宣稱他的每次咨詢活動都是成功的,成功與否,除取決于指導者的能力之外,還取決于來訪者家庭以及生活中與其有重要關系的人的支持,取決于來訪者的能力與動機,特別是來訪者的信任。
2.2 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之中,作為其有機構成部分,根據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目標體系,編寫出教材和學習指導書,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為此,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學與心理衛(wèi)生知識。提高大學生對心理素質教育的認識,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心理訓練及開展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幫助他們認識自我身心的特點,針對不同階段大學生易于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教育及咨詢工作。
最后,尋求社會支持也十分重要,現(xiàn)在的大學生很多心理上的問題其實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的,許多人就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內心體驗排解渠道而產生了心理變態(tài),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即使是在高校,社會的價值觀念都會在大學生的心理打下烙印,學校社會理應要提供相關的宣泄渠道。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形勢不容樂觀,這為在新形勢下有效開展學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樣有針對性調整學生工作的內容以適應新時期的新情況,怎樣富有成效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和素質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這些都是擺在每一個學生工作者面前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面對21世紀的挑戰(zhàn),高等學校有責任為社會輸送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我們應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做進一步拓展與創(chuàng)新,早做準備而防患于未然,為學生工作和同學的健康成長做出應有的貢獻。
[1]王希永.大學生心理保健[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
[2]吳敬東.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1,(3).
[3]林昭熊.談談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內容及途徑[J].思想教育研究,2000,(4).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