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生榮
(內蒙古扎蘭屯市中蒙醫(yī)院 內蒙古扎蘭屯 162650)
筆者15年來共收治孤獨癥患兒180例,年齡3~14歲,其中男性142例,女性38例。診斷標準均采用我國孤獨癥兒童篩查量表,量表填寫均要求與患兒密切接觸且最了解患兒生活狀況者填寫,其中分數(shù)大于50分者診斷為孤獨癥傾向。合并睡眠障礙的孤獨癥患兒選擇:(1)長期入睡困難者;(2)長期早醒者;(3)長期睡眠不深者;(4)以上癥狀混合或交叉出現(xiàn)者;以以上現(xiàn)象長期不同程度影響到家庭正常生活規(guī)律者為治療對象。使用中藥及足底按摩治療之前,對患兒整體情況進行評估,并且對家長或養(yǎng)育者的喂養(yǎng)方式、與患兒的交流方式、日常訓練方式等各方面進行指導,同時除外下列因素所引起的睡眠障礙:(1)除外軀體其他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礙;(2)除外因饑餓或過飽、口渴、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礙;(3)除外睡眠習慣不良(過早或過晚)、精神因素(興奮或生氣)和環(huán)境因素(臥室臥具條件)等影響引起的睡眠障礙。睡眠障礙分輕、中、重3類。僅有入睡困難者為輕度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后易醒為中度者;重者頻繁出現(xiàn)(1周2~3次)徹底不眠。按照以上診斷標準診斷存在睡眠障礙患兒125例。睡眠障礙根據(jù)中醫(yī)辯證分為心脾兩虛型42例;陰虛火旺、心神不交型39例;痰熱內擾型14例;胃氣不和型30例。心脾兩虛型用八珍湯加減;陰虛火旺、心神不交型采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痰熱內擾型采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胃氣不和型采用健脾湯合保和湯加減。同時每日配合足底反射區(qū)按摩療法,著重頭部反射區(qū)、失眠點、腦垂體、腎上腺、甲狀旁腺反射區(qū)按摩治療;同時心脾兩虛患兒足底按摩結束后點壓足三里穴、關元穴、神門穴;陰虛火旺、心神不交型患兒加點神門穴、內關穴、三陰交穴、后溪穴、照海穴;痰熱內擾、肝陽偏亢型患兒加點神門穴、太沖穴;胃氣不和型患兒加中脘穴、足三里穴。療效判定:能按家庭正常生活規(guī)律入睡、起床為治愈;入睡時間縮短,睡后不易驚醒,徹夜不眠現(xiàn)象消失為有效;癥狀未改善為未愈。按照以上療效評定標準,臨床治愈68例,治愈率54.4%;有效57例,有效率100%。
患兒,男,10歲。家長代訴:足月陰式分娩產鉗助產,輕度窒息史。2歲半以前語言及運動等各方面與正常同齡兒相仿,未發(fā)現(xiàn)異常。2歲半以后逐漸出現(xiàn)語言、行為退化,同時逐漸出現(xiàn)入睡困難,(嚴重時晚都需凌晨2點方入睡),每遇情緒激動、哭鬧,則徹底不眠,繼則情緒進一步惡化、多動、尖叫、摔東西,自傷行為加重,需要兩人以上看護。飲食尚可,大便干,小便黃,患兒顏面潮紅,舌質紅,苔黃略厚膩,雙脈弦滑數(shù)。診斷:孤獨癥合并睡眠障礙,肝經有熱,肝陽偏亢,上擾清竅不得眠。予以天麻鉤藤飲加減,以平肝熄風,清熱安神。同時配合足底按摩,加用太沖穴,神門穴點揉,同時要求患兒生活規(guī)律,飲食合理,每晚21點準時上床,睡前熱水燙腳半小時,同時安撫情緒,避免不良刺激。
治療1周后,患兒入睡容易,每晚23點前可入睡,入睡后,偶有驚醒,但很快可以入睡。繼續(xù)足底按摩結合原方劑加減治療1個月,每晚可正常睡眠,情緒及自傷行為均好轉。遂改湯劑為散劑小量服用,同時繼續(xù)足底按摩1年余。目前患兒可以短時獨立居家,看護人可以帶領外出,在熟悉的區(qū)域購物、玩耍。
目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治療依然是全世界醫(yī)學界面臨的一個難題。而孤獨癥兒童經常會合并有睡眠障礙,而長期睡眠障礙無疑加重了孤獨癥兒童的其他一系列癥狀。筆者采用中醫(yī)辨證治療和足底按摩法調整小兒機體失衡狀態(tài),改善孤獨癥兒童的睡眠質量,使神經系統(tǒng)得到充分完善的休息,從而改善兒童的情緒障礙,使其順應性增加自傷行為減少,為整個康復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在此基礎上,同時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感覺統(tǒng)合訓練、社會化融合教育等,使孤獨癥患兒各方面情況均得到明顯改善,具有獨到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
[1]曹倩璐.自閉癥在英國的診療[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
[2]齊向華.失眠癥中醫(yī)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