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林 張大雷 趙曉輝
桃園水庫位于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qū)觀水鎮(zhèn)韓家中村東500m外夾河支流中村河上,控制流域面積64km2,興利水位為79.82m,設計洪水位為83.72m,校核洪水位為85.24m,總庫容1307萬 m3,興利庫容 503萬m3,是一座兼有防洪、灌溉、水產養(yǎng)殖等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jié)中型水庫。
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和放水洞組成。大壩為壤土均質壩,壩長400m,壩頂高程為86.07m,最大壩高24.42m,壩頂寬度5.0m,為碎石路面,上游壩肩設有1.08m高的防浪墻。
溢洪道位于大壩東南端,緊靠壩頭,為無閘控制開敞式溢洪道。現(xiàn)狀溢洪道底寬50m,進口底高程79.82m,長161m。
放水洞位于大壩樁號0+010,閘前為漿砌石蓋板方涵和閘后為有壓隧洞襯管。閘前漿砌石蓋板方涵斷面尺寸為1.2m×1.2m,長42.5m,閘后為直徑1.2m的有壓隧洞襯管,長92m。放水洞全長134.5m,進口底高程70.02m,出口底高程69.12m。
水庫大壩主要存在以下滲漏情況:
(1)大壩填筑質量差,壓實度0.89~0.90。大壩清基不徹底,基巖透水率13.6~31.3Lu,滲水嚴重,壩基滲透坡降大于允許值,存在滲透變形可能。
(2)在1979年5月的桃園水庫保安全擴建工程設計,將原來的96m寬的溢洪道廢除,筑成大壩,在大壩東南端開挖新溢洪道,底寬50m。原溢洪道廢棄,邊墻、護底沒有拆除,漏水嚴重,危及大壩安全。
鑒于水庫存在的問題,2007年10月,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將桃園水庫核定為三類壩。
(1)當初建壩時,部分壩段未進行徹底清基,大壩直接填筑在河流沖洪積層(4)層粗砂~礫砂及(5)層含砂壤土層上,致使庫水與砂礫層相連,水庫蓄水后,河流沖洪積層成為庫水滲漏的通道。據壩后潮濕的位置及鉆探、調查資料,確定滲漏范圍為0+023~0+075地段。
(2)根據調查與現(xiàn)場察看,樁號0+160~0+270壩后出現(xiàn)濕地與積水,壩基巖性為花崗巖風化層及沖洪積粉質粘土(3)。當初建壩時,緩坡段未進行徹底清基,部分壩段大壩直接填筑在原地層上,壩體與壩基接觸不良。據觀測,滲漏程度與庫水位線性相關,水位高時滲漏嚴重。
(3)大壩 0+280~0+383段壩后坡腳現(xiàn)場察看,常年積水,此段為老溢洪道。據鉆探資料,大壩老溢洪道段巖石風化較嚴重,裂隙發(fā)育,溢洪道改建時原有護砌沒有拆除,直接筑在壩內,庫水沿風化層接觸帶、風化裂隙及護坡石與壩體接觸帶滲漏。
經計算,壩基砂層及基巖風化層滲漏量為18.1萬m3/a,占總庫容的1.3%。
(1)土的滲透變形判別
大壩樁號 0+015~0+075及0+185、0+270附近,壩體下分布河流沖洪積層,巖性為粗砂~礫砂(4)、含砂壤土(5)及粉質粘土(3),水庫運行后,上述土體在滲流作用下易發(fā)生破壞,影響壩體穩(wěn)定。經判定,壩基土滲透變形型式粉質粘土為流土型,含砂壤土及粗砂~礫砂為管涌型。
(2)臨界水利比降
經計算,壩基砂土臨界水力比降分別為粉質粘土1.03~1.04,平均1.04;含砂壤土 0.20~0.27,平均 0.24,粗砂~礫砂為0.08~0.12,平均0.10。
(3)允許水力比降
經計算,允許水力比降建議值為粉質粘土0.52;含砂壤土0.16;粗砂~礫砂為0.07。
(4)接觸沖刷判別
右壩肩0+000~0+030巖石透水率為13~69Lu,大壩0+135~0+400段壩基巖石透水率為22~30.6Lu,屬中等透水,在高水頭作用下,右壩肩0+000~0+030段壩體與基巖,0+135~0+400段壩體與壩基強風化巖石之間存在接觸沖刷的可能性。
(5)地質加固建議
建議對0+011~0+090段壩基松散層及 0+000~0+036、0+150~0+400段壩基基巖進行截滲處理,截滲深度為巖石中等透水層以上。
根據地質報告,原溢洪道漿砌石砌體分布范圍為樁號0+270~0+380,勘察時在大壩樁號0+280壩后開挖亦見有未拆除的原溢洪道殘留漿砌石砌體,該砌體直接筑在壩中,對壩體滲透穩(wěn)定性產生不利影響。運行中發(fā)現(xiàn),只要水庫水位超過78.33m高程,接觸面開始向外滲水。為了解決該壩段存在的問題,采用薄壁混凝土防滲墻方案,截滲范圍為大壩樁號0+265~0+385,長 120m。
防滲墻布置在大壩上游壩肩,防滲墻頂高程85.0m,墻底深入基巖1.3m?;炷练罎B墻體砂礫石層內采用C10普通混凝土,上部深入防滲體內2.0m。為保持壩體與防滲墻變形一致,防滲體內采用C2.5塑性混凝土?;炷练罎B墻厚度設計為0.4m。根據桃園水庫壩體和壩基實際情況,考慮到該段巖石基巖透水率在22~30.6Lu,此段下增設帷幕灌漿,取防滲墻入巖深度為1.3m;防滲墻頂部插入壤土防滲體深度為2m。
根據地質勘察報告,桃園水庫主河槽段壩基未徹底清基,分布有第四系粗砂和含砂壤土,粗砂層的滲透系數(shù)為4.05×10-2cm/s,含砂壤土的滲透系數(shù)為3.95×10-3cm/s,庫水與砂礫石層相連,水庫蓄水后,河底沖洪積層成為庫水滲漏通道。經計算分析,可能產生滲透破壞,為保證大壩安全,采取工程措施進行截滲處理。主河槽段壩基截滲范圍為樁號0+011~0+091,截滲長度80m。
目前國內外壩基截滲處理的方法很多,有混凝土薄壁防滲墻、高噴防滲墻、垂直鋪塑、多頭小直徑深層攪拌樁等。通過方案比較,壩基截滲采用混凝土防滲墻方案。
混凝土防滲墻布置在大壩上游壩肩,砂礫石層內設計采用C10普通混凝土,上部深入防滲體內2.0m。防滲體內采用C2.5塑性混凝土。防滲墻設計厚度0.3m,混凝土入巖深度為1.3m,深入壤土防滲體內2.0m。
根據桃園水庫地質勘察報告和現(xiàn)場檢查情況,右壩肩0+000~0+030巖石透水率為13~69Lu;大壩樁號 0+135~0+400段基巖頂部全風化層呈砂土狀,透水率為22~30.6Lu,壩體與其接觸面有可能產生接觸沖刷,現(xiàn)場檢查發(fā)現(xiàn)樁號0+280~0+383壩后常年積水,為減少水庫滲漏量,防止發(fā)生滲透破壞,因此需對該段進行防滲處理。基巖防滲采用帷幕灌漿法進行處理。地質報告中建議對樁號0+001~0+036、0+150~0+400段壩基基巖進行截滲處理,考慮到混凝土防滲墻工程已對壩基第四系樁號0+011~0+091段基巖1.3m深度內進行截滲處理,基本接近相對不透水層,已有效地解決了壩基滲透破壞問題,即使有小量漏水,不會影響大壩安全,因此該段不再進行帷幕灌漿處理。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確定帷幕灌漿范圍為:樁號 0+001~0+011長 10m、0+149~0+399長250m進行帷幕灌漿,大壩壩基帷幕灌漿總長度260m。
帷幕灌漿采用一排灌漿孔,灌漿孔位于壩頂,軸線與防滲墻軸線重合。灌漿孔的設計孔距為2.5m,取透水率為10Lu作為相對不透水層標準,帷幕灌漿的設計深度為相對不透水層。帷幕灌漿只設一排孔,分三個次序施工。一序孔孔距為10.0m,二序孔孔距為5.0m,三序孔孔距為2.5m,帷幕灌漿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漿法,每個灌漿段長度為5m。
2009 年對大壩滲漏部位采取了以上防滲加固施工,現(xiàn)經過兩個汛期的高水位考驗,壩后均未出現(xiàn)漏水現(xiàn)象,取得了良好的截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