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作峰,姜瑞雪,王 平,張六通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xué),武漢 430065)
《內(nèi)經(jīng)》飲食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
馬作峰,姜瑞雪,王 平△,張六通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xué),武漢 430065)
《內(nèi)經(jīng)》;飲食養(yǎng)生;基本原則
△通訊作者:王 平,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dǎo)師,博士后指導(dǎo)教師,醫(yī)學(xué)博士,湖北中醫(yī)藥大學(xué)副校長。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大量飲食養(yǎng)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有關(guān)飲食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酸苦甘辛咸是飲食水谷的5種滋味,《內(nèi)經(jīng)》稱之為五味,對人體臟腑具有補益作用,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指出五味可以養(yǎng)五臟之氣,促進神的生成。在《內(nèi)經(jīng)》的其他篇章還討論了五味對五臟的作用差異,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薄鹅`樞·宣明五氣》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況下五味對五臟的影響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會造成相應(yīng)臟腑的功能失調(diào),出現(xiàn)多種病理變化。如《素問·五藏生成》說:“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央絕。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鄙鲜鼋?jīng)文雖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認為五味過極可以損傷臟腑功能。過食酸味,肝氣太過,克伐脾土,可見肌肉皺厚,口唇縮揭。過食咸味,腎氣乘心,心氣抑郁不舒,血脈瘀滯,可見胸悶氣短,面色無華;或傷腎,致使骨受損傷;或水侮土,使脾虛肌肉萎縮。過食甘味,土氣太旺,土乘水,傷及于腎,可見面色黧黑,胸悶氣喘,腰膝酸痛,脫發(fā)。過食辛味,金旺乘木,肝血受傷,筋失其養(yǎng),可見爪甲干枯不榮,筋脈拘急不利。過食苦味,火氣太過,火旺刑金,傷及皮毛,可見皮膚干燥,毫毛脫落;或母病及子,影響脾胃,致使脾氣不運,胃部脹滿。
晉·葛洪在《抱樸子》中對《內(nèi)經(jīng)》五味損傷學(xué)說,運用五行學(xué)說進行了解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币虼耍{(diào)節(jié)五味的平衡對于維持臟腑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避免五味的偏嗜是中醫(yī)飲食養(yǎng)生的首要原則。
飲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鹅`樞·平人絕谷》云:“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薄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吩?“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都強調(diào)了飲食水谷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同時也提出了飲食要發(fā)揮其營養(yǎng)作用,一定要“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即饑飽要適宜。
如果長期飲食過飽,則會引起腸胃受傷等病變,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薄端貑枴け哉摗吩?“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狈粗?,如果長期飲食過饑,又會造成氣血津液的化生不足?!鹅`樞·五味》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薄鹅`樞·五癃津液別》說:“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nèi)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闭f明如果長期飲食攝入不足,會形成腦髓不足,骨失所養(yǎng)等病變,因此,避免飲食的饑飽失宜對于飲食養(yǎng)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內(nèi)經(jīng)》對飲食物的要求是“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靈樞·師傳》),否則,“寒溫不適,飲食不節(jié),而病生于腸胃”(《靈樞·小針解》)。關(guān)于飲食過寒過熱對人體造成的損害,《內(nèi)經(jīng)》還進行了舉例說明,《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說:“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敝赋鲲嬍澈疅嶂饕獋肆!鹅`樞·邪氣藏府病形》則強調(diào)飲食對于五臟的損害尤以過寒為主,說:“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薄端貑枴た日摗氛f:“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nèi)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p>
《內(nèi)經(jīng)》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從生理病理等多個角度對因人選食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描述?!端貑枴げ貧夥〞r論》根據(j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論述了五味對五臟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基于上述理論,《靈樞·五味》又從病理的角度,對五臟病證適宜的食物種類做了規(guī)定:“脾病者,宜食糠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該篇還按照五行學(xué)說解釋了選擇上述食物的依據(jù):“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黃色,宜食咸,大豆、豬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奔锤螌倌?,肝病者應(yīng)選擇甘味食物,甘屬土,取土能生木之意;其他心病食酸、腎病食辛與此相同。
《內(nèi)經(jīng)》還對五臟、氣血、筋骨等疾病的飲食禁忌做了說明。如《靈樞·九針論》說:“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薄端貑枴ば魑鍤狻氛f:“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薄鹅`樞·五味》說:“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這些飲食禁忌的理論依據(jù)仍然是五行學(xué)說。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謂:“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謂時也?!敝赋鲇煤疀鏊幬飸?yīng)遠離寒涼的季節(jié),用溫熱藥物應(yīng)遠離溫熱的季節(jié),選擇食物和選擇藥物的方法相同。這里的寒熱既指食物的溫度,又指食物的寒熱藥性。即秋冬季要少食冷食和具有清熱瀉火作用的食物;春夏季要少食熱食和具有溫補作用的食物。《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說:“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也是強調(diào)要順四時以調(diào)飲食。
后世醫(yī)家根據(jù)《內(nèi)經(jīng)》理論,還對四季飲食的五味做了要求,如唐·孫思邈的《衛(wèi)生歌》就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減苦,秋辛可省但欲酸”的論述,認為春天肝木旺,多食酸味,可使肝木之氣偏亢而伐脾,因此春天飲食要多吃甜食養(yǎng)脾抑木。冬季不能多吃咸味,以防水克火,要多吃苦味以養(yǎng)心氣。夏季多食苦味可使心氣偏亢,易致火克金傷肺,要多吃辛味以抗心的克伐。秋季肺金當令,辛多則金旺乘木,故宜食入肝之酸以御之。清·尤乘的《壽世青編》也有類似描述:“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減卻苦,秋辛可省便加酸,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與孫思邈的思想完全一致。
以《內(nèi)經(jīng)》理論為指導(dǎo),《金匱要略》還提出了四季食物種類的禁忌,如“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等,這里既有以臟補臟的寓意,即食肝則補肝、食心則補心;又蘊含五行相克之理,春季肝氣本就偏旺,食肝則易致肝旺乘脾而致病,余臟類推。
《素問·藏氣法時論》云:“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碧岢鲲嬍辰Y(jié)構(gòu)要多元,谷肉果蔬要合理搭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補精益氣”。如果飲食結(jié)構(gòu)單一,偏嗜肥甘厚味,則易于化熱生火,出現(xiàn)癰疽瘡毒等疾病,即“膏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除了食物種類要搭配合理以外,《靈樞·五味論》還對五味調(diào)配的問題做了論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從五味所病的病理表現(xiàn),闡述了五味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飲食養(yǎng)生作為《內(nèi)經(jīng)》養(yǎng)生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有大量深刻精辟的養(yǎng)生學(xué)原理,深入研究其科學(xué)內(nèi)涵,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深遠的理論意義。
R212
A
1006-3250(2012)02-0225-02
湖北省教育廳教育科學(xué)“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2008A037)
馬作峰(1967-),男,河南南陽人,副教授,醫(yī)學(xué)博士,從事藏象學(xué)說及其應(yīng)用研究和《黃帝內(nèi)經(jīng)》文獻與教學(xué)研究。
201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