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毅
(成都軍區(qū)機關第一門診部,610011)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臨床常見病,是腰腿痛常見及重要的原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我院從2008年1月~2009年1月采用此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28例,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本組128例,男86例,女42例;年齡19~71歲,平均41.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5年。術前均經(jīng)CT或MRI檢查確診。均保守治療3個月效果不佳。
適應證:①臨床癥狀明顯,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跛行等;②脊神經(jīng)受壓體征陽性,如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等;③影像學改變與臨床表現(xiàn)相符;④經(jīng)保守治療效果不佳。
禁忌證:①有凝血機制障礙、嚴重感染者;②合并骨性椎管、側(cè)隱窩狹窄者;③腰椎間盤脫出伴鈣化者;④突出物大,壓迫硬膜囊達50%以上者等。
機器設備: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chǎn)的CT,山東淄博公司生產(chǎn)CHY-11-B型醫(yī)用臭氧發(fā)生器,大連騰達SZ-88Ⅱ型電動熏蒸治療床。
操作方法:術前操作間紫外線消毒40min。患者取俯臥位,下腹區(qū)墊一軟枕,CT掃描需手術的椎間盤,確定突出椎間盤的部位,設定進針部位、角度、深度(一般選擇脊椎后正中線旁開6~10cm,與腰背水平面呈30°~45°)。常規(guī)消毒、鋪巾,局部麻醉,用19~12號穿刺針進入椎間盤,經(jīng)CT掃描針尖在椎間盤中后1/3,勻速注入濃度為60μg/ml的臭氧15~30ml。對于根性癥狀較重的患者,可將穿刺針退至神經(jīng)根附近,注入濃度為40uμ/ml的臭氧10ml,同時將醋酸曲安奈德1ml,2%利多卡因2ml,加生理鹽水至10~15ml注入,以減輕神經(jīng)根水腫。拔針后創(chuàng)可貼貼敷,術后臥床休息2天。
術后第2天,將雪上一枝蒿20g,紅花15g,土牛膝15g,羌活15g,獨活15g,乳香15g,沒藥15g,蘇木15g,威靈仙15g,川烏頭15g,草烏頭15g。粉碎裝在自制紗布袋內(nèi)封好,放入電動蒸床煮藥鍋內(nèi),加水煮沸后將溫度控制在48℃(根據(jù)病人耐受度,可上下調(diào)節(jié)),患者平臥于熏蒸床上,將出氣孔對準腰部,上覆衣被,進行熏蒸治療。每次30min,連熏3~5天。
療效評定標準[1]:顯效:恢復工作能力,偶有腰痛或腿痛,對止痛藥無依賴性;有效:工作能力基本恢復,間歇性輕度腰痛或放射痛,對止痛藥無依賴性;無效:無工作能力,疼痛無改善,神經(jīng)根受壓癥狀明顯。
128例患者中,顯效94例(73.44%),有效29例(22.66%),無效5例(3.91%),總有效率96.09%。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突出物直接壓迫神經(jīng)根,神經(jīng)根水腫、粘連。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顯示[2,3]:臨床癥狀的產(chǎn)生除突出椎間盤對神經(jīng)根的機械壓迫外,還有脫出髓核內(nèi)釋放的化學介質(zhì)以及突出椎間盤造成椎體側(cè)后方靜脈血流淤滯引起椎管內(nèi)軟組織和神經(jīng)根的水腫、無菌性炎癥,從而引起疼痛。
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能夠氧化分解髓核內(nèi)蛋白多糖[4],特異性氧化或破壞髓核結(jié)構(gòu),髓核被氧化后體積縮小,隨時間延長髓核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癥狀會減輕或消失。另外,由于臭氧具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可能消除髓核免疫性炎癥,同時注射到神經(jīng)根周圍后對緩解根性癥狀有明顯作用。
中藥熏蒸治療使局部毛孔開放,腠理疏通,中藥有效成分自皮膚滲透至患處而發(fā)揮作用。其中雪上一枝蒿、川烏頭、草烏頭、威靈仙具有祛風散寒除濕作用;紅花、乳香、沒藥、羌活、獨活具有破血逐瘀、消腫止痛作用。
采用此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安全,操作簡單,痛苦小,年齡適用范圍較廣,起效快,療效高,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理想方法之一。
[1]滕皋軍 .經(jīng)皮腰椎間盤摘除術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89-125.
[2]Omarker,Myers RR.Pathogenesis of sciatic Pain:role of hemiated nucleus and defomation of spinal nerve root and dosal root ganglion.Pain,1998,789(2):99-105.
[3]Cavanaugh JM,Ozaktay AC,Yamashita T.Mechanisms of low back pain a neurophysi ologic and neuroanatomic study.clin or thop,1997,335:166-180.
[4]肖越勇 .合理選擇聯(lián)合介入技術使椎間盤突出癥微創(chuàng)治療達到個體化或間盤化 .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5,11(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