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安
(內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市中蒙醫(yī)院(康復科) 內蒙古呼倫貝爾 162650)
腦卒中是我國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當前急性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致殘率卻高達80%[1]。腦卒中患者常遺留肢體癱瘓、言語障礙和認知障礙等方面的殘疾,其中肢體癱瘓是最常見的癥狀之一[2]。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早期系統(tǒng)康復治療,明顯降低致殘率。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綜合性康復模式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收住腦卒中偏癱患者80例,均符合下列納入標準:(1)年齡<70歲,腦卒中偏癱診斷明確;(2)發(fā)病后出現(xiàn)偏癱等功能缺損癥狀;(3)全部病例診斷明確生命體征穩(wěn)定、神經學體征不再進展48h以后;(4)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本治療研究方案并簽字[3]。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9歲,平均年齡(56.5±6.9)歲。偏癱位置:右側偏癱42例,左側偏癱38例。根據入院順序,我們把上述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2組性別、年齡、偏癱位置等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早期進行簡單的床頭康復與藥物治療,2組患者均接受血栓通或葛根素等改善循環(huán)藥物及胞二磷膽堿或腦復康等改善腦細胞代謝藥物以及常規(guī)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積極的綜合性康復訓練模式治療:(1)為病人正確選擇體位,指導并教會家屬,詳細介紹各種體位下肢體的正確擺放方法,預防關節(jié)畸形,并正確變換體位。(2)積極進行關節(jié)活動,每日2次,每個關節(jié)運動模式做5~10遍,手法要平穩(wěn),速度宜緩慢,對昏迷、肌肉癱瘓的患者要充分考慮到肌肉對關節(jié)控制能力下降的問題。(3)根據病人肢體康復情況,讓病人進行吃飯、洗、穿衣服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訓練時采取正確坐位。(4)采用神經肌肉促通技術,采取Bobath技術和PNF技術為主的訓練方法,主要用興奮性的促進手法提高癱軟肌肉的張力,促進軟弱肌肉的收縮。肢體運動以被動運動為主到主動運動為主,循序漸進。
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進行療效評價,ADL>60分為良;41~60分為中;<40分為差,功能障礙和依賴非常明顯,良好+中等=有效[4]。同時在康復前后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Fugl-Meyer評分。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臨床療效對比采用χ2檢驗,Fugl-Meyer評分對比采用t檢驗,顯著性標準a=0.05。
經過康復后,治療組的有效率(90.0%)明顯高于對照組(75.0%),兩者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組的Fugl-Meyer評分在接受康復前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在接受康復后卻具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具體請見表2。
表2 2組康復前后Fugl-Meyer評分(±s)
表2 2組康復前后Fugl-Meyer評分(±s)
組別 例數(n) Fugl-Meyer評分治療組 康復前 40 21.23±8.25康復后 40 62.53±9.25對照組 康復前 40 22.96±9.85康復后 40 38.39±10.25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壓力的增大,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原因,腦卒中偏癱發(fā)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在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病例中,腦卒中偏癱發(fā)病率占25%左右[4]。同時偏癱康復除取決于腦組織和血管病的恢復過程,還依賴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尋找有效的康復方法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是眾多醫(yī)務工作者的共同目標[5]。傳統(tǒng)康復方案難以達到滿意效果,同時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腦卒中是神經系統(tǒng)的常見病及多發(fā)病,是目前人類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腦卒中患者的運動系統(tǒng),感覺系統(tǒng)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其中偏癱是最常見的功能障礙,致殘率高達86.5%以上。傳統(tǒng)康復方案難以達到滿意效果,同時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比如偏癱早期治療以包括神經肌肉促通技術和運動訓練在內的運動療法為主,但目前尚無確切的臨床資料證明一種方法明顯優(yōu)于其他的療法。綜合性康復模式理論認為腦卒中偏癱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結構上和功能上具有重新組織能力和可塑性,康復治療可以通過輸入正常模式來有效輸出,從而促進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5]。通過康復治療,使得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得到充分的重建,也可促進腦皮層血流量的增加,減少肌肉萎縮,使得關節(jié)活動度大大增加,這是一般常規(guī)治療所不能及的[7]。本文結果顯示,經過康復后,治療組的有效率(90.0%)明顯高于對照組(75.0%)(P<0.05)。2組的Fugl-Meyer評分指數評分在接受康復前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在接受康復后差異明顯(P<0.05)。
總之,腦卒中偏癱后應用綜合性康復模式治療能提高康復療效,可能與能夠改善運動功能評分有關。
[1] 李紅玲,賈子善,宋蘭欣,等.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雜志,2008,20(2):109~112.
[2] 戴紅,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區(qū)居民腦卒中致殘狀況及對社區(qū)康復的需求[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0,15:344,347.
[3] 劉學文,高大松,閔連秋,等.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康復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10,6(11):1660.
[4] 劉巖,王芙蕊,李友蓮.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病人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9,6(1):123.
[5] 高懷民.重度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重建[J].中國復醫(yī)學雜志,2009,14(5):117~118.
[6] 沈曉艷,江瀾.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8,3(1):6987.
[7] Fewel M,Thompson B,Hoff J.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review[J].Neurosurg Focus,2009,15(4):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