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糧為氫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又名太一余糧、石腦,禹哀、太一禹余糧等,它是一種藥材,據(jù)說其名稱來于大禹。民間流傳著有趣的神話故事。
相傳,在嵊州有這么一座山,你可以在山上揀著石頭當(dāng)饅頭“吃”,因?yàn)樯缴系教幎际切稳琊z頭的滾圓石頭。這座山叫“了山”,一座散發(fā)著神話色彩的山。這座山位于距嵊州市區(qū)7公里處,據(jù)說山間草木中夾雜著不少形如小饅頭的石塊,里面是黃色粉末,人們稱為“石饅頭”或者“禹余糧”。它的名字是大禹起的。
據(jù)說,有一次大禹治水來到剡(嵊州),見剡溪濁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擋住,水位猛漲,洪水四溢,使剡溪兩岸遭災(zāi)。大禹登上山頂察看地形后,決定劈開大山一角,將洪流導(dǎo)入舜江,于是組織民眾并帶頭掘土。一天晚上,大禹還在山上忙碌,妻子女嬌盛了一籃饅頭,越嶺給大禹送晚飯。到了半山,在月色中,她猛然望見山上一只似象非象、似牛非牛的龐然怪獸正在用粗長的鼻子拱山,在一聲巨響中,山又倒下一角。女嬌大驚,不由得發(fā)出一聲尖叫,手中的籃子也脫手滾下山去。其實(shí)她哪里知道,怪獸正是大禹變的。聽到尖叫,大禹恢復(fù)原形來到女嬌身邊,兩人一起下山找到籃子,籃內(nèi)只剩下幾個饅頭,其余都丟散在山中了。大禹說:“晚餐已經(jīng)夠吃了,其余饅頭就算我的余糧,留在山上吧?!辈痪?,大山劈開了缺口,剡溪順從地流注大海,而山上卻出現(xiàn)了許多饅頭形狀的圓石塊,當(dāng)?shù)厝酥肋@是大禹的糧食,就稱之“禹余糧”,女嬌翻越的那座嶺就叫“余糧嶺”。歷史上稱,“禹治水畢功于了溪”,也就是指這里。
《本草綱目》載:“禹余糧,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其性澀,故主下焦前后諸病。李知先詩曰,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余糧赤石脂?!薄侗阕印吩?“禹余糧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