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蛟 趙 泉 吳華杰 馬艷陽 王 珊 劉培瑩 高繼卿 潘志華
從大學生參加文化活動的感知與收獲看如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尹 蛟 趙 泉 吳華杰 馬艷陽 王 珊 劉培瑩 高繼卿 潘志華
文化活動是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培養(yǎng)個人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本文基于大學生文化活動參與度問卷調查結果,分析了大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對活動的內容、類型、各個環(huán)節(jié)等各方面的感受,以及從活動中得到的收獲,探討了調動大學生參加文化活動積極性的幾條建議。
文化活動;參與度;活動感受;活動建議
大學文化活動是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隨著學生思想多元化發(fā)展,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內容上更充實,形式上更多樣,但是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為了深入了解當前大學生參加文體活動的現(xiàn)狀,從而更好地開展健康有益、廣受歡迎的文化活動,創(chuàng)建內涵豐富、特點鮮明的校園文化,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展開研究。
問卷中設計了20道客觀題,涉及各種文化活動的舉辦時間、類型、參與度、特色性等。在中國農業(yè)大學15個學院各個年級發(fā)放并回收了300份問卷,經(jīng)后期整理將281份有效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在此次調查中,受訪的大學生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當前學校、學院以及社團開展的各項文化課余活動能夠滿足大家的需要。而72.2%的受訪者表示會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積極參與到各類活動中,11.9%的受訪者表示非常積極,樂于參與各種活動來鍛煉自己的能力。課間同學們對于自己身邊的文化活動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和熱情。為此,本文基于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大學生參加文化活動的感知與收獲,尋求能夠提升大學生參與活動熱情、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
當前的校園活動中,策劃者往往偏向于用趣味性作為亮點來吸引大家參與,同時也盡量貼近大家的興趣愛好?;顒觾热萆蟼戎赜趯I(yè)知識技能、休閑娛樂和生活實際,對于時事政治的內容涉及較少,這可能與同學們的興趣取向有一定的關系。
有關專業(yè)知識技能的活動能夠提高大家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休閑娛樂以及有關生活實際的活動則可以調劑大家的課余生活,因此這是三類大家喜聞樂見的活動。
有關同學們對于最感興趣的文化活動內容的選擇上,從圖1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同學們的喜好是多元化的,并不只拘泥于某一個方面。當受訪者被問及競賽類活動與非競賽類活動哪種更有吸引力時,選擇兩種活動類型的人數(shù)相當,也有少部分人認為兩種類型的活動吸引力相同,可見不同形式的活動都有一定的“粉絲”。
而面對選擇自己喜好的活動類型這一問題時,選擇文藝類的占46%、體育類24%、講座類23%,評比類僅占6%,這說明同學們對于活動類型的喜好有一定的偏好性。而將一些專業(yè)知識結合了各種形式(服裝秀、小品、話劇、相聲、歌唱、舞蹈等)等元素以文藝演出的形式呈現(xiàn),更利于大家接受,也深得大家的好評。依托活動的主旨內容,以大家最喜愛的方式來開展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活動更加生動活潑,也更加有吸引力,獲得更高的活動參與度。
當被問及對于整個活動流程的哪個部分最滿意時,選擇組織工作的占30%,選擇宣傳工作的占53%。而選擇應急處理工作和總結表彰工作的較少,分別占6%和11%。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目前所舉辦的活動在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而一個完整的活動需要多方面的把握,其他工作也是需要大家重視起來的。只有有能力辦好一個完整的活動,才能激發(fā)同學們的參與熱情。
應急處理工作是一個活動中比較容易出現(xiàn)破綻的地方,這樣就造成了參與者對這一方面的工作的滿意度有限,使整個活動給大家留下活動舉辦的不太成功的印象。例如,在一些頒獎活動中,有時會出現(xiàn)領獎的人員缺席導致領獎人數(shù)不相符的狀況。如果能夠做好前期工作,準確確定領獎人員是否能夠到會的情況,或者在現(xiàn)場立即找機會向主持人說明未到人員的信息,這樣這種類似的情況可以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解決。在一些有比賽性質當場出分公布結果的活動中,有時候由于分數(shù)比例組成較為復雜,算分時間過長出現(xiàn)空檔期,卻沒有應急辦法的實施,使整個活動顯得不連貫,也使參與者感到煩躁。這便需要組織策劃的人提前設計好應對措施,可以準備一些相應的影音材料(例如整個活動的籌備花絮等)或即興小節(jié)目供大家欣賞。
總結表彰工作屬于一個收尾的部分,這一部分往往讓大家覺得枯燥,影響了參與者對整個活動的滿意度。一個好的總結能夠為下次的活動提供更多的經(jīng)驗,一次有效的表彰能夠激發(fā)大家的參與熱情。從以往舉辦活動的經(jīng)驗上看,令大家對總結表彰工作滿意度不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舉辦的形式過于陳舊,嘗試一些新穎的方式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活動中參與人員的收獲大小是衡量活動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組織策劃的人是從主觀上舉辦活動的人,實際參與的人是在客觀上參與到活動之中的,幕后協(xié)作的人是協(xié)助組織者舉辦活動的,而觀眾更多的是在臺下的欣賞整個活動的人。在圖2的統(tǒng)計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認為在活動中組織策劃者與實際參與者收獲大的人數(shù)是相對較多的??梢?,愿意并且主動參與到活動之中是被認為可以有所收獲,有所進步的。
在另一個側面,這也說明活動基本上達到了目的,讓參與和組織的同學都得到了鍛煉,但是參與的比組織的收獲少,這個現(xiàn)象值得思考。參與者與組織者是不同的,組織者的收獲是在活動的策劃、開展、總結的過程中鍛煉到的一種組織、策劃以及應急能力。而參與者的收獲更多的來源于整個活動主題的設置,自己對相關知識的了解與準備,當然也有自己的一些臨場能力(口才、應變、心理素質等)的鍛煉。這兩種收獲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辦活動的著力點應該向增加活動參與者的收獲上轉移。如果能達到這種收獲效果上重心的轉移,就能使得活動更加的有吸引力,大家的參與度提高,從而也得到了更多的收獲。
大學生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來選擇文化活動參加,而現(xiàn)在大學文化活動卻呈現(xiàn)活動眾多、形式較為單一的局面,大大影響了同學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不能拘泥于現(xiàn)有的活動形式,常變常新是校園文化蓬勃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從活動內容的調查也可以看出,與專業(yè)相關的活動并不多,而同學們對專業(yè)相關活動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可以通過增加專業(yè)活動,調動起大家的參與熱情,促進專業(yè)學習中的全面發(fā)展。
在走訪過程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同學們對于自己身邊的活動都有著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因此文化活動的發(fā)展離不開同學們的群策群力,“從同學中來,到同學中去”是完善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一項活動從策劃、組織到宣傳和最后的舉辦落實,整個過程中一定會經(jīng)過很多的環(huán)節(jié)。這其中收獲的成就與感動是組織策劃者能夠切實感受到的。但舉辦活動更是為了讓參與者有所收獲,有所鍛煉,有所啟迪。所以,舉辦一項活動,是否能夠使參與者獲得在課本以外的知識和能力,是否能夠激發(fā)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否能真正達到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的目的,是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課題。
一個缺少觀眾的活動現(xiàn)場是無論如何也很難熱鬧起來的,調動積極性不僅面向組織活動的同學,更應面向作為觀眾的同學們,讓更多的人有所收獲,才是真正全方位調動了同學們參加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組織文化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強大學生的組織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各方面水平,開闊大學生的眼界。一個活動的開展最離不開的就是同學們的積極響應和高漲的參與熱情,每個人的參與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一個活動開展的順利與否,作用大小,意義深淺。因此,一個成功的文化活動既能夠吸引大多數(shù)同學的參與,又能使組織者和參與者各取所需、得到鍛煉。
G647
A
1008-8091(2012)02-0119-02
2012-03-28
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北京,100193
尹 蛟(1988- ),女,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教育與管理;潘志華(1969- ),男,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