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軍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410012)
“浪漫主義”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前半期盛行于法國的一種文藝思潮,浪漫主義作家常借助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張等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史上一件大事是1827年雨果發(fā)表的《克倫威爾序言》?!缎蜓浴访土遗険袅斯诺渲髁x的戲劇創(chuàng)作原則“三一律”,全面提出浪漫主義文學的綱領,并從美學觀點論述了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特色,認為藝術(shù)的主旨應該是再現(xiàn)事物之間的對比關(guān)系,這就是“美丑”對照原則。1830年以后的浪漫主義被后人稱之為后期浪漫主義,其主導思想主要是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代表作家作品有雨果的《懲罰集》《觀照集》和《兇年集》等詩集以及小說《悲慘世界》等。這些作品關(guān)注的角度從“個人問題”轉(zhuǎn)入“社會問題”,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上的種種矛盾。
沈?qū)毣?1908~2002)出身于舊式知識分子家庭,成長于內(nèi)外兼修的治學傳統(tǒng)時代。沈?qū)毣鶎τ旯?Victor Hugo,1802~1885)作品的翻譯始于1935年,譯詩《雨果詩選》和評述《可憐人研究》以及資料匯編《雨果學書目抄》刊于《中法大學月刊》第2期?!队旯娺x》包括雨果的《希臘的童子》(1828)、《出神》(1828)、《孩子》(1830)、《洋海之夜》(1839)、《干面包》(1877)等11首詩歌;1952年,譯詩《雨果詩鈔(7首)》發(fā)表于《人民文學》第3、4期;1959年,譯著《葛洛特·格》(雨果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3年,譯著《雨果傳》(Maurois著)(與筱明、廖星橋合譯)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譯著《雨果詩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譯著《雨果抒情詩選(123首)》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譯著《雨果抒情散文選》(佘協(xié)斌編選、沈?qū)毣茸g)和《悲慘世界的畫師》(Maurois著、沈?qū)毣茸g)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1994年譯詩《歌》被飛白主編、胡小躍編的《世界詩庫第3卷:法國·荷蘭·比利時》收錄,花城出版社出版;1995年,譯詩《一切都離去了》被鄒荻帆編選的《世界抒情詩精品》收錄,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雨果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人物,與其他浪漫主義作家不同的是,他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想是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的,“詩人的兩只眼睛,一只看人類,一只看自然,前者叫觀察,后者叫想象”。[1](186)雨果認為作家應該具備兩大條件:“一個反映鏡,就是觀察,還有一個蓄存器,這便是熱情”,“真實之中有偉大,偉大之中有真實”才是“藝術(shù)達到了完美的境界”。[2](10)《悲慘世界》既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又有生動的現(xiàn)實主義描寫,是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的典范。
在沈?qū)毣脑姼鑴?chuàng)作生涯中,雨果的文藝理論思想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滲入其中。1943年北京《中國文藝》第9卷第3期刊發(fā)了沈?qū)毣脑姼琛队旯陌贰?,[3](77)該詩可謂是《悲慘世界》的微型翻版,沈?qū)毣谠娭小八妓髦旯降年P(guān)于‘良知’‘罪與罰’‘地獄’‘靈魂’等母題”,[3](20)“一塊面包/終生不赦的罪”。[3](76)《悲慘世界》的小說主人公冉阿讓本來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工人,但失業(yè)和家庭負擔逼迫他偷了一塊面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他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叭粽f是良心的追逼吧/心已在波濤中/洗成洋海色”。[3](76)在冉阿讓的頭上,“層層疊疊地有一堆大得可怕的東西,法律、偏見、人和事,堆積如山,直到望不見的高度,崇危峻險,令人心悸”。[2](26)“誰是惡的種子呢/大家都是無辜的/男盜女娼是隨便說的嗎”。[3](76)《悲慘世界》中的芳汀,原來天真純潔的少女,有自食其力、勤勞節(jié)儉的決心,但惡濁的社會玷污她,損害她,如包工頭壓低她的工資,債主對她進行盤剝,她把自己的頭發(fā)和牙齒出賣后仍然走投無路,最后被迫為娼。沈?qū)毣裼旯粯討嵖靥岢鲐焼?,“誰是惡的種子呢”,以此提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起訴和抗議?!胺纪〉墓适抡f明什么呢”?雨果的回答是“社會造成了一個奴隸即一個娼妓”。[2](25)資本主義社會是真正的罪惡之源?!皾M懷憤恨一旦化為仁慈/祝福了/可憐的人不幸的孩子/燭臺上發(fā)鐘聲的太陽/照亮了昔日的夜/即便此后/沒有日月的時候/(且莫問有過幾次微笑)/依然穩(wěn)步地走著”。[3](76)冉阿讓出到社會后,飽受人們的歧視。當他想報復社會時,卞福汝主教的仁慈感化了他,在冉阿讓偷了他家最寶貴的銀燭臺,被抓獲后,他仍能很寬容地原諒冉阿讓,勸他做個正直的人,并把銀燭臺送給了他,讓冉阿讓重新拾起自信,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后來變得富有的冉阿讓為那些被資本主義社會壓迫和損害的貧苦者做了大量好事,如收養(yǎng)孤女珂賽特,然而他不斷受到法律追捕的事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法律的殘酷和荒謬的本質(zhì)。
“依然穩(wěn)步地走著/甚至走入地底/但這里不是沒有出口的地獄/因為從此他不走地獄的路了/因為像人類腸子的暗溝盡頭處/是悠流的清清之水”。[3](76?77)冉阿讓后來盡全力去幫助那些不幸的人,以此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把他還是視為十惡不赦的壞人,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墒侨桨⒆尣⒉唤橐猓匀粦阎活w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笆乔迩逯挠屏?而悠流的清清之水中/一個終于感悟了的仇人/(愿天下仇人都成了朋友)以自我生命的犧牲/換取拯救他生命者的自由的生命”。[3](77)在《悲慘世界》中沙威是令人憎惡的法律的化身,集中體現(xiàn)了法律的冷酷和殘暴,他是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鷹犬,象幽靈一樣緊緊追隨著冉阿讓。然而在沙威被起義者抓獲后,冉阿讓不計個人恩怨,私自將這個一直在追捕自己的仇敵放走。當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通過地下水道把馬呂斯救出時,在出口處,遇上了守候在這里的沙威。冉阿讓請求沙威等自己送馬呂斯回家后再逮捕自己,沙威被冉阿讓多年行善、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感動,他的信念動搖了。在放走冉阿讓之后,沙威投河自盡了?!耙活w終于感恩的靈魂/激起每一個人的浪波/在每一個如水的年代中”。[3](77)《悲慘世界》有了它自己的生命,它登上了藝術(shù)的高峰,正如法國傳記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在所著《雨果傳》中寫道:“歲月流逝。時光淹沒了山坡和丘陵,但淹沒不了頂峰。遺忘的海洋淹沒了19世紀的無數(shù)作品,在這個海洋之上,惟有維克多·雨果這個群島傲然屹立,島嶼的頂峰環(huán)繞著眾多光輝形象?!盵4](1)
沈?qū)毣?992年春節(jié)期間寫了《毛驢》組詩,該詩由十二節(jié)小詩組成,其中第十節(jié)以雨果為寫作對象,把雨果稱為“毛驢的代言人”,“還有一位以蠢驢自居/替它說話”。[5](173)作者在詩后加注說這里的“蠢驢”喻指雨果。[5](177)《毛驢的代言人》中講了一個毛驢的故事來宣揚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為人一世要懂得微笑希望/心地要純真善良/他講了一個故事/無窮感慨意味深長/有只毛驢把車拉/在沉重的筐子下/狠毒的鞭打下/筋疲力盡還是一聲不響/拉著車兒急走前往/不停地前往/路上恰好有只蛤蟆/被頑童用石子擊傷/疲乏不堪的毛驢連忙躲開/避免踩在/受了重傷的蛤蟆身上/詩人見了不禁長嘆/傻子的善良/可敬的傻子的善良心腸……[5](174?175)
雨果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思想家,人道主義是雨果的理想和情感的內(nèi)核,這種思想貫穿他創(chuàng)作的始終。雨果小說中的主人公多是兒童、女性、弱者和受到社會排斥的人。其人道主義思想的核心是“只有仁慈、博愛才能拯救社會”。他宣揚仁愛、感化,確信愛、善良和仁慈是改造社會的重要途徑,善最后必將戰(zhàn)勝惡而挽救人類。如《悲慘世界》通過描繪出許多不幸者的悲慘命運來表現(xiàn)“社會是真正的罪人”的主題思想。在這里,“仁慈、博愛”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xiàn)得十分充分?!耙幌氲讲辉儆腥诵欧?,思想便在風雨飄搖的社會中,用一塊塊石頭重建這兩根神圣的支柱:尊敬老人,愛撫兒童?!盵1](190)他揭露對勞動者的壓迫,反對個人集權(quán),站在普通百姓和被壓迫民族一邊。雨果作品通過對勞動人民不幸生活的形象描繪,構(gòu)成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起訴和抗議。如《巴黎圣母院》揭露了15世紀末法國上層社會和宗教的虛偽殘暴,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善良和正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毛驢的代言人》還借毛驢的嘴控訴了玄而又玄的形而上學主義,認為它“貌似進步的/倒退落伍/學究氣十足的淵博/實質(zhì)是幼稚可笑的謬誤/是偽宗教偽學術(shù)/為暴政服務的精神墮落”。[5](173)1848年的二月革命之后雨果的人生觀、哲學觀的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脫離了保王黨人的政治立場,雨果的創(chuàng)作也較為注重作品的進步政治性?!耙羌みM黨人就是典范,是的,我就是激進黨人。”[6](13)1851年12月,共和國總統(tǒng)路易·波拿馬反動政變,將共和國改為帝制,雨果堅定地站在了革命的立場,參加了反政變的斗爭,失敗后流亡國外達十九年之久。流亡期間,雨果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進步小說:《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69)。國內(nèi)暴力與強權(quán)橫行,局勢動蕩不安,人民群眾流離失所,遭受著巨大的苦難,這一切使雨果深刻認識到只有革命才能拯救國家,才能拯救人民?!笆堑?,一個接受貧困的社會……是的,一個接受戰(zhàn)爭的人類,我認為是個低劣的社會,是個低劣的人類,我以在它之上的社會,在它之上的人類為目標,即一個無君主的社會,一個不分疆界的人類?!盵6](13)“一個無君主的社會”是雨果人生追求的目標。雨果在作品中把封建專制制度描寫為造成這些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或痛苦不幸的根由,以此說明封建專制是人類遭受苦難的禍根。[2](11)
同樣,青年沈?qū)毣钤谝粋€內(nèi)憂外患、硝煙彌漫的動蕩時代。1937年,沈?qū)毣温毜谋逼街蟹ù髮W因“七七事變”一部分搬到了南方的昆明,沈?qū)毣琅f留在淪陷區(qū),以手中的筆為武器,控訴著侵略者的罪行?!稖S陷后》一詩寫于此時。“黑得真理/真理的黑/河山依舊/啊依舊的河山?!雹龠@首詩很短,一共才18個字,而且重復倒置,表達了淪陷后愛國者的浩嘆?!八囆g(shù)是為己的,尤其是詩。為己者,自存也;自存者,永存也;永存者,為人也;故藝術(shù)中的為己,甚至高至遠的目標仍是為人?!盵7](69)《小草》一詩將人民群眾比作小草:“小草長在卑微的土上/崇高的山上/小草上在腐爛的尸上/活人的心上/小草是無處不長的/綠遍了人間天上?!雹佟氨拔⒌耐痢卑抵感〔菔巧钤谏鐣淖畹讓拥膭诳啻蟊?。小草生命力是頑強的,不管平地高山、環(huán)境惡劣,它的地域是無限廣闊的。小草就是普天下人民大眾的形象。在這里,詩人熱情地歌頌了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視為解決社會矛盾的有利手段,把革命的人民視為革命進步事業(yè)的基礎,視為代表著未來的社會力量。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革命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必要性,是沈?qū)毣膼鄣睦硐雽θ说乐髁x精神的超越,是沈?qū)毣姼璧倪M步性之所在。在《哭城》《塔下的呻吟》《哭墳》《鵲橋》(四首詩合稱為《四個永恒的女性》)中,沈?qū)毣歉吲e反封建專制的旗幟,把封建專制作為一種殘暴黑暗的力量與詩中主人公對立起來:“萬里的尋找/徒然見此萬里墻高嗎/帝皇事業(yè)留傳千古/況更有來者的崇敬與仰慕/嗚呼累世剝奪的自由與幸福/堆成齊天之勝利的枯骨?!盵5](21)詩中累世齊天之“枯骨”與留傳千古的“萬里墻高”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身份卑微、弱小的孟姜女與高高在上的“帝皇”之間的尖銳矛盾實際上代表了勞苦大眾與封建專制制度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唯有革命才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才能獲得新生。“莫道我手指無力/莫道我呼聲微弱/愛的手指與呼聲/能搖震山川/我要一天天/我要一年年/搬下一塊塊巨大的磚/拆除了/東方之暴君的偉績?!盵5](24?25)
“高談闊論能解決什么/給人類帶來什么幸福/這樣的學派/如何對待人生與自然/學校里的學究是些捕鳥者/如何對待游戲與幻想/扼殺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剪掉了童年的翅膀?!盵5](174)雨果在《莎士比亞論》中強調(diào)文藝的美感教育,“詩人擔負著靈魂的責任”,詩人應該為真理所引導,給予讀者以有益的道德教訓,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雨果在1840年出版的《光影集》中的首篇《詩人的職責》中寫道:“詩人當此褻瀆的時光/來為美好的歲月鋪路/詩人對于烏托邦向往/腳站在此地,眼望別處/詩人應該和先知相仿/任何時代,在人人頭上/用他的手,把一切主宰/不問對他頌揚或辱罵/如他手中揮舞的火把/把未來點亮,大放光彩!”[8](236)《毛驢的代言人》闡述了雨果基本的文藝理論創(chuàng)作思想:人道主義是基礎,現(xiàn)實主義是過程,浪漫主義是目標。人道主義在雨果作品中體現(xiàn)為“博愛”與“良心”?!叭魏螙|西都不能制服人的良心,因為人的良心,就是上帝的思想”,[1](230)現(xiàn)實主義的實質(zhì)為“自然”與“人生”。“我們的靈魂象遠離真實事物/和歡笑世界的,拿著燈火尋找什么/緩步地從黑暗的樓梯上/一直來到沉痛的內(nèi)心深處?!盵1](221)浪漫主義體現(xiàn)為“進步”與“自由”,“它將永遠在形成中,永遠不會臻于完成”[9](321)。雨果曾這樣說過:“這些主題各有不同的詩,都是受同一個思想所感應的,它們之間沒有別的聯(lián)系,只有一條共同的線索,人類迷離中那條偉大而奇妙的線索,即進步”[2](18)?!爱敃r雖然他思想保守,但他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正直的人,他要走向進步,走向人民,走向善和美……他常是一個人,但心中常想到別人,想到窮苦的人,不幸的人。我們多么需要這樣的詩人?!盵10](1?2)
沈?qū)毣凇对娙说娜诵耘c神性》中寫道:“你必須要有/人性與神性/人性——并不流于/七情六欲的凡俗/神性——并不散布/虛無縹緲的預言?!盵5](129)這里的“人性”和“神性”具有獨特的涵義?!叭诵浴敝溉说纳鐣?,實質(zhì)為浪漫主義者提倡的“自然”,既包括混亂喧囂的人類社會,也涵蓋粗狂蠻野的自然世界?!白匀弧睂崉t為現(xiàn)實,為真實。浪漫主義文學通過對“自然”的描繪來抒發(fā)個體的主觀感受和情緒。由于人既不是純粹的精神也不是純粹的自然,因而個體對自由意志的追求方能獲得自身自然發(fā)展的機會。人與自然和諧圓融為一體構(gòu)成無限玄虛的世界,而這個世界才唯一具有沈?qū)毣妼W中的真實的“美”。“詩自有其至真的真,就是說幻、美是詩藝的本身?!盵7](67)在沈?qū)毣脑妼W里,“神性”表現(xiàn)為“夢”和“幻”,指人的主觀精神?!皟?nèi)外遠近,時空今昔,天地萬物,渾然一體,自然的具象對詩人來說,都成了心靈的風景,稍帶老莊哲學的味道和色彩。”[11](7)沈?qū)毣妼W的哲學基礎為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老、莊”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認為自然與精神是統(tǒng)一的。詩人通過從自己的心靈中賦予自然情感和生命來表達理想和希望,體現(xiàn)美的價值。這在本質(zhì)上恰似雨果崇尚的“把肉體賦予靈魂;把獸性賦予靈智”[12](25)的主客觀統(tǒng)一的理論,又帶有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澳恪忪`智團組成的詩人/常像在說謊/而真正詩人說得謊/比真實還真”,[5](129)這就是浪漫主義詩人宣揚的“詩歌是最高真實”的理念。沈?qū)毣摹罢f謊”超越了虛無飄渺的貧乏與空洞,直指幻美的體驗。他說:“我的幻美不是虛,不是空,是有積極意義的,是超現(xiàn)實高于現(xiàn)實、升華為完美的真。這幻美是神化了的、凈化了的并升華了的我眼前的那個現(xiàn)實,這樣一來,可以說我的詩歌不是一己的,也不是那種所謂逃避現(xiàn)實的作品,用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看到人品物性的內(nèi)在美,把這具有魅力的幻美歸諸到我眼前的那個現(xiàn)實的本然,這不是回到了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嗎?”[13](17?18)
藝術(shù)理想是人性與神性的統(tǒng)一?!叭说木窠Y(jié)構(gòu)是多層次的,越是優(yōu)秀的作家其精神結(jié)構(gòu)的層次就越豐富與復雜?!盵14](33)黑格爾美學認為藝術(shù)理想與宗教理念、哲學理念一起構(gòu)成完整的“絕對精神”,它的本質(zhì)是“使外在的事物還原到具有心靈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現(xiàn)象符合心靈,成為心靈的表現(xiàn)”。[15](201)沈?qū)毣摹堆麎羟芳俳琛鞍肽喟胨钡膶氂裨谒茐舴菈舻奶摶镁忱锉M情地深吸著“充滿了‘她’的空氣”,自我的內(nèi)在情感體驗“表現(xiàn)為人的內(nèi)心深處那些可見而不可見,可感而不可感的情緒波動和千回百轉(zhuǎn)、轉(zhuǎn)瞬即逝的欲望”,[16](95)使他日后對生命、對現(xiàn)實世界和人生價值有了不同于常人的獨特追求?!疤摶镁忱锏南勺舆@樣唱:/我的國土是無邊的微笑/城市建立在大地的干枯上/它的風景有各種顏色/舞蹈的顏色絮語的顏色/它的臉散發(fā)出各種香/紫月的香/見了露珠要驚訝的心的香/常開的是我的門/青緞的步聲/在你脫了葉的過去上/將酬和著/你欲情的步聲?!盵5](3)太虛幻境里的仙子引人入夢去享受幻美,“我這愛情和快樂的仙子/我請你只聽從你的‘自然’”。[5](4)詩中通過各種奇妙的想象、幻想和感覺,蕩滌了社會習俗和倫理道德加諸人的普遍觀念,凈化了凡夫俗念與七情六欲,使人性返回到神性的光輝之中,“絕對精神在世界中揚棄了它的認知現(xiàn)實性的這種有限性……自在而自為地轉(zhuǎn)化為普遍性……轉(zhuǎn)化為啟示活動”,[17](319)文學藝術(shù)就這樣完成了對靈魂救贖的使命。
注釋:
①摘自沈?qū)毣摹冻林廴舾稍娖慕庹f及其他》,未刊稿。
[1]雨果.雨果詩選[M].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柳鳴九.雨果創(chuàng)作評論集[M].桂林: 漓江出版社,1983.
[3]錢理群.中國淪陷區(qū)文學大系·詩歌卷[M].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4]唐杏英.北京2002年紀念維克多·雨果誕辰二百周年文集[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5]沈?qū)毣?沈?qū)毣娂痆M].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6]程曾厚.雨果評論匯編[M].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7]沈?qū)毣?談詩[J].文藝世紀,1944(2): 65?71.
[8]雨果.雨果文集[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9]弗·史雷格爾.片段[C]//歐美古典作家論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二).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10]雨果.雨果抒情詩選[M].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11]沈?qū)毣?沉舟[M].太原: 北岳文藝出版社,1991.
[12]雨果·克倫威爾·序言[C]//歐美古典作家論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二).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13]禹婷婷.沈?qū)毣c象征主義[C].長沙: 中南大學,2007:17?18.
[14]譚桂林.宗教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1):26?39.
[15]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7.
[16]龍泉明,趙小琪.中國現(xiàn)代詩學與西方話語[J].文學評論,2003(6): 92?96.
[17]黑格爾.哲學科學全書綱要[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