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錘子落下。在一片反對聲浪中,歐盟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在德班大會上重申,將國際航空業(yè)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決定“不可更改”。
2011年12月21日,歐洲法院駁回美國航空運輸企業(yè)訴訟,判定歐盟即將于2012年1月1日起征收的國際航空碳排放稅未違反國際法。這意味著歐盟單方面的征收碳稅行為已經開始被“合法化”。如此一來,隨著世界貿易局勢日漸緊張,碳稅極可能成為未來國際航空業(yè)的強勢規(guī)則。
據國際航協統(tǒng)計,按歐盟碳排放征收方法,預計中國民航業(yè)2020年向歐盟支付超過30億元人民幣,9年累計支出176億元人民幣。中國飛往歐洲的航班每增加一班,一年下來將增加1500萬元人民幣的額外成本。
對于今年電力價格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業(yè)內人士并不樂觀。按說,將國際航空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本是一條舊聞,早在2008年11月19日,歐盟即通過了相關法案,當時雖有部分反響,但不甚激烈;到2012年1月1日歐盟正式開始實施時,這條舊聞乍變成了新聞,引得國際社會一片嘩然,扯動了美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主要國家的神經。
據統(tǒng)計,在現有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中,航空業(yè)的排放比例占2%~3%,雖然總比重不高,但1990年到2006年間增長了98%,增長速度為各行業(yè)之首。預計到2020年航空業(yè)的碳排放量達到8億噸,2050年會占據全球排放總量的10%,可以說,限制航空業(yè)的碳排是有足夠依據的。
碳排放交易體系是歐盟多年精心準備而打出的一張牌。在2006年,歐盟委員會通過的《歐盟電子電機設備中危害物質禁用指令(RoHS)》,它的目的是要求所有在歐盟境內生產的和試圖進入歐盟銷售的消費類電子電氣設備,應消除在《指令》中所涉及的多項有毒物質,以確保電子、電機設備的使用安全,并降低在這些類型設備回收中對于環(huán)境的影響。與RoHS指令一樣,歐盟自2005年1月1日開始,就著手通過對27個成員國的統(tǒng)一配置,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約占全球成交額的84%,進而控制這一塊基地。
無疑,歐盟將國際航空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是明智的,但有些操之過急。沉重的債務危機沒有給歐盟更多的時間布局,就將其觸角伸向了國際航空業(yè)。因而,即便占領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道德制高點,也似乎難堵住悠悠眾口。即便一直以來,歐盟態(tài)度強硬,但仍遭到了43個國家公開反對,中國政府嚴令禁止航空公司參與,美國政府也表示或將“采取適當的行動”……
迫于國際壓力,歐盟雖然表示不會撤銷這項稅收計劃,但態(tài)度已略有緩和。稱愿與持有異議的國家政府進行談判,表面上是“退”了一步,但這也可認為是為了“進”更大的一步。畢竟,歐盟還是有野心將其計劃推向全球的。
國際航空的碳稅問題涉及環(huán)保、科技、經濟、政治等多個方面,有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連鎖反應,影響到國家利益,因此,不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均未掉以輕心。歐盟將國際航空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可以說點燃了全球“碳戰(zhàn)爭”的導火索。
事實上,打著碳稅算盤的并非歐盟一家。2009年6月底,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征收進口產品“邊界調節(jié)稅”法案,從2020年起開始對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征收“碳關稅”?,F在,美國站出來強烈反對歐盟,可以說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因而,有人認為:征收碳稅是大勢所趨,所不同的只是按照誰的規(guī)則來操作。如果碳稅在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yè)推廣開來,對技術落后、勞動密集型的發(fā)展中國家和不發(fā)達國家實在是極為不利的消息。
鑒于美國航空訴訟以失敗告終,其他各國對歐盟提起的訴訟也不樂觀。要對抗歐盟,需要國際社會形成一股力量。據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26個國家將于2月21日在莫斯科召開會議,共同商議對策。
中國:推進碳排放交易
對中國來講,由于航空業(yè)正處于擴張的上升期,在歐盟推行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中,或許將是受到影響最大的國家。據稱,一旦開始征費,到2020年,中國民航業(yè)將累計支付約176億元。而且,飛往歐洲的航班每增加一班,每年就將增加1500萬元的額外成本。
要避免處于不利地位,中國就絕不能聽任歐盟規(guī)制的擺布,可從兩方面來應對這一問題。一是使問題能通過國際民航組織得到公平的解決。據稱,國際民航組織在2010年的大會上已通過了一些碳交易原則,并希望在此基礎上在2013年建立一個全球碳排放體系框架。目前,國際民航組織已通過決議敦促歐盟改變做法。
二是要逐步推進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根據歐盟規(guī)定,如果航空公司所在國有自己覆蓋航空業(yè)的碳市場,飛往歐洲航班的碳排放額度可以在本國抵消。澳大利亞、日本已提出要盡快將航空業(yè)納入各自的碳交易市場。作為溫室氣體減排量最大的供應國,中國理應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中有所作為。(本文轉載自綜合媒體,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