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西安 |
乾陵遠眺圖
武則天死后被葬入乾陵,在地宮陪伴著她的丈夫李治,但幽門重閉并沒有給她和她的丈夫帶來安寧。千百年來,不同的人為著不同的目的,一再把目光停留在這塊神秘的寶地,并且演繹出各種各樣的故事。
公元880年,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黃巢破潼關、入長安,稱齊帝。黃巢曾派大將王璠盜掘乾陵。王璠領命后,駐軍乾陵,經(jīng)過反復勘察,下令士兵從梁山主峰西南方進行開挖,經(jīng)過幾個月的挖掘,也未找到乾陵地宮的入口,只留下一條小溝岔──“黃巢溝”。
為何如此?這是由于乾陵地宮入口處的地表做了非常巧妙的偽裝處理:把當年開鑿地宮時出的廢石渣,搬運到一公里之外,給后世盜墓者以誤導。
五代耀州史溫韜,是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財大氣粗,公然驅動數(shù)萬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發(fā)掘乾陵,不料人馬才上梁山,霎時黑云密布,電閃雷鳴,人馬被暴雨沖下了山,隨之天氣又忽然轉晴。溫韜惶恐中憂懼自己盜墓之舉忤逆天意,從此絕了發(fā)掘乾陵的念頭。
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炸慈禧墓的樣子,以軍事演習作為幌子,炸開墓道旁的三層巖石。據(jù)傳說,爆炸聲中一團黑煙騰空而起,在空中扭結成一條黑龍,黑龍一聲怒吼,最先發(fā)掘乾陵的7個山西籍士兵被嚇得噴血而死,其他人落荒而逃。人們傳說,“武則天是山西文水縣人,最恨她老家的人來掘她的墓!”
以上傳聞,有的見諸史書,也有的是民間流傳,是真是訛,人言言殊,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陵。
乾陵未曾被盜掘,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它的龐大和堅固。
船舶電力系統(tǒng)故障一般有局部配電板故障、發(fā)電機故障、推進器失效故障、全船失電故障等。本文以工況3(較惡劣海況,發(fā)電機組無/有隱藏故障兩種情況)條件下,主匯流排發(fā)生短路故障為例,仿真分析系統(tǒng)動態(tài)響應,對電力系統(tǒng)設計進行驗證。在仿真模型中,電力系統(tǒng)故障響應動作的要求和保護開關動作順序的要求均按DP-ER附加標志要求進行設置,同時發(fā)電機均設置為熱備機狀態(tài),以降低備用冗余發(fā)電機并入電網(wǎng)時對電網(wǎng)的沖擊。
1958年“大躍進”時期,西蘭公路復修需大量石料,乾陵附近農(nóng)民便到梁山上放炮炸石。11月27日下午,農(nóng)民賀某又點了一炮,這一炮正好是在乾陵墓道金剛墻外三四米處,“轟”的一聲,半空中飛出幾個石條。只見這些石條為人工打造,上面有字,還連著像鋼筋一樣的鐵條,就連忙向乾縣政府辦公室報告:一不小心將姑婆(武則天)的陵墓炸開了!
乾縣縣委、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立即向省文物主管部門報告,省文管會楊正興、雒仲儒等人隨即進駐乾陵勘查。
1960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終于在梁山主峰的南面中腰處找到了通往乾陵地宮的大門──乾陵隧道之門。這隧道也叫“羨道”或“誕道”,在這條長約63米、寬近4米的隧道里,共選砌了39層、約4000余塊大小不同、重達1噸至2噸的石條,在每塊石條上面還鑿出燕尾凹槽,用鐵質燕尾板鑲嵌在其中,縫隙之間,再澆筑鐵錫漿液,從而使石條上下渾然一體,說乾陵固若金湯,一點也不過分。
陜西發(fā)現(xiàn)乾陵隧道,引起上上下下的關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史學家、大文豪郭沫若1960年提議發(fā)掘乾陵。然而,周恩來總理權衡利弊,思之再三,在《乾陵發(fā)掘計劃》上提筆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來完成?!?/p>
1961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乾陵入選。
為了給將來發(fā)掘乾陵積累經(jīng)驗并全面認識乾陵,經(jīng)國家文物部門批準,陜西省從1960年到1972年先后發(fā)掘了一座公主墓、兩座太子墓、兩個大臣墓等5座陪葬墓。這些墓均坐北朝南,墓道為斜坡形,系土洞式磚砌,墓道兩側均有壁畫,隨葬品豐富多彩。
5座陪葬墓均有盜洞,有的盜洞下有尸骨,墓道內(nèi)遺有零散的金、銀、玉器等,公主墓室東邊盜洞下靠墻處有一死人骨架。乾陵陪葬墓道的小龕里,置放了許多陪葬品,多為三彩馬、三彩俑、三彩駱駝、三彩生活器皿;另外還有許多陶制品,如陶灶、陶倉、陶井、陶制家禽以及銅制的鏟、壺、鏡及木俑等。
地宮墓道中的唐三彩造型別致、釉色清新、色彩絢麗、巧奪天工,如肅穆的文臣俑、彪悍的武士俑、高髻裙衣的仕女俑、翩翩起舞的娛樂俑、深目高鼻的胡俑、滿載絲綢的駱駝、形態(tài)各異的馬、牛、羊、雞、豬、犬,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寫實性極強,好像一部歷史的望遠鏡。而儀衛(wèi)、侍女、闕樓、馬球、客使以及觀鳥撲蟬、牽狗架鷹等壁畫,以及石槨線刻畫等又為后人研究考證唐代的宮廷生活、友好往來、體育運動、府兵制度、服飾發(fā)型等,提供了寶貴資料和藝術珍品。
乾陵壁畫繪于公元八世紀初期,出自唐人之手,較之傳世的一批“唐畫”真實性更強,能夠真實地體現(xiàn)唐代宮廷及民間生活風貌,是珍貴罕見的形象化史料。就其單幅壁畫而言,面積最大已達50多平方米。李賢墓有50多組畫,近景人物約2米,可謂巨幅壁畫。懿德墓比較完整的有40幅,永泰墓長達87.5米,計3座墓壁畫整體面積,就達800多平方米,若按當時完整的壁畫計算,估計也超過了1000平方米。其中,著名的《宮女圖》、《馬球圖》、《觀鳥捕蟬圖》、《客使圖》、《狩獵出行圖》等堪稱古代壁畫藝術之最。
1987年,法門寺地宮中唐代1000多件珍寶出土面世,轟動了中國和世界。這批令人驚嘆的國之重寶,也引起陜西省領導和文物專家的思考:法門寺出土文物中有西方的玻璃器皿、金銀器、錢幣以及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等,比法門寺地宮還大、珍室也還多的乾陵地宮肯定也會有,而且數(shù)量會更多、品種會更繁。
據(jù)推測,乾陵地宮內(nèi)的文物可分以下幾類:金、銀、銅、鐵所制的各類禮儀器、日常生活用品和裝飾品、工藝品;陶、瓷、玻璃、琉璃等所制的各類器具及裝飾物;包括雕塑、石畫像、石雕像、動物和人物俑及石棺、石函和容器在內(nèi)的石質品;此外還有珊瑚、瑪瑙、玉石、骨、角、牙等制成的各類器具及裝飾物以及紙張、書籍、字畫、絲綢和麻織物、漆木器、皮革、壁畫、朱墨題刻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墨寶。史傳唐太宗深愛王羲之書法,尤其是珍品中的珍品《蘭亭序》,他生前遺命將《蘭亭序》殉葬。然而,殘?zhí)莆宕荽淌?、大盜墓賊溫韜盜掘了唐太宗的陵墓昭陵,在他列出的盜寶清單上,卻沒有《蘭亭序》。因此民間另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梢哉f,乾陵中的文物價值連城,有朝一日能夠科學發(fā)掘,必將石破天驚,成為繼秦始皇兵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奇跡”!
1989年秋,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huán)同志參加新落成的陜西歷史博物館開館典禮時,有關領導和專家向其匯報發(fā)掘乾陵的想法,引起了李瑞環(huán)同志的重視,隨即讓陜西提出設想和方案,請國家文物部門專家商議再定。這再度引發(fā)了對于發(fā)掘乾陵這一議題的漫長討論。
武則天無字碑
曾參加半坡遺址和法門寺地宮文物發(fā)掘與保護的石興邦等陜西專家認為,開發(fā)乾陵的條件已基本成熟,其主要理由有三:一是乾陵墓道均開鑿于古生代陶紀灰?guī)r出露的山體之中,巖層傾角達47度,地表流水易沿著這種結構而滲透和遷移,引起墓室潮濕、積水,進而造成地宮文物的腐蝕和劣化;二是地宮所處地質結構不穩(wěn)定,石塊易崩潰,遇到地震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乾陵所在地歷史上曾發(fā)生多次地震,最大震級7級;三是隨著環(huán)境質量的不斷降低,污染空氣和地表水進入地宮,各種文物破壞將越來越嚴重。以上說明“搶救發(fā)掘是保護乾陵地下文物的最有效手段”。
石興邦認為,乾陵地宮與法門寺地宮環(huán)境差不多,但乾陵屬石灰?guī)r地形,可能滲水比法門寺地宮多,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絲綢大部分已呈腐朽或半腐朽狀態(tài),乾陵中的紙制品和絲綢品與其讓其在地下腐爛,不如搶救出來保護為好。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石興邦和陜西代表團的其他代表一起,從1995年起,連續(xù)多年向全國人大提出發(fā)掘乾陵的提案。
但是,陜西開發(fā)乾陵的提議,受到了全國大多數(shù)文物專家的質疑和否定。在1994年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筆者曾訪問了幾位從首都來的文物專家,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有的甚至十分激動,稱此舉是“挖祖墳,愧對古人和后人”。
國家文物局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謝辰生對搶救性發(fā)掘乾陵的“地震說”表示反對:“陜西沒有提供唐代以后地震對乾陵及陪葬墓影響的資料,從乾陵陪葬墓發(fā)掘來看,地震影響并不大?!彼M而說:“商周時代青銅器上寫著‘子子孫孫永保用也’,文物的‘用’是永久的‘用’,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拿乾陵的文物當試驗品,不能急功近利,涸澤而漁?!?/p>
著名考古學家、國家文物局專家黃景略先生上世紀50年代初曾參與西安半坡的發(fā)掘考古。他說,文物本身的直接作用就是教育,應當把它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高雅文化事業(yè),不能把文物當成賺錢的手段。他反對發(fā)掘乾陵,因為目前保護不了。黃景略反問:乾陵的壁畫、絲織品、紙制品、漆器如何保護?陜西清理出來的壁畫,有多少保護得好?法門寺地宮開了多少年了,絲織品至今仍在冰箱里擱著,研究出保護辦法了嗎?他說,自己曾看見過一尊剛出土的兵馬俑,顏色鮮艷得如女同志的彩裙,但現(xiàn)在誰見過帶顏色的兵馬俑?黃景略認為,保護不好等于破壞,應該再過幾十年,等科技發(fā)達了再開挖。
秦始皇兵馬俑名譽館長、陜西考古學會副會長袁仲一說:“乾陵發(fā)掘是一個敏感問題,主要在文物保護問題上。兵馬俑彩漆剝落問題我們研究了20多年,其中與德國合作了10多年,雖取得了較好成績,但最終結果還得觀察?,F(xiàn)在科學正在不斷發(fā)展,將來會有更好的保護辦法?!?/p>
國家文物局某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的文物技術保障水平還不高,對于文物古跡采取“先救命、后治病”、“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在技術保障不完備的情況下發(fā)掘,無異于破壞。該負責人說,近年來,一些省市發(fā)掘文物古跡及陵墓的呼聲很高,但首先要考慮文物保護的可能性,技術保障條件具備時,發(fā)掘肯定會實施。
被稱為“世界第九奇跡”的乾陵發(fā)掘爭議,至今已延續(xù)了50年。時至今日,這仍然是一個令人企盼而又敏感的話題。但人們相信,在中國人已進入太空遨游、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國力大增的今天,完整而科學地保護和發(fā)掘中國古代最大的夫妻合葬帝王陵乾陵,已為時不遠。正是:幽宮重啟日,當驚世界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