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暴利”這個詞時,我們一度認為它離得很遠。卻沒有發(fā)現,它就潛伏在我們的身邊。
暴利,是你我躲不過的消費雷區(qū)。明也好,暗也罷,你總是繞不過去。
霸氣外露型
房地產、汽油、醫(yī)藥、殯葬服務、通訊業(yè)、高速公路……這些霸氣外露的的暴利行業(yè),只能讓人們望而興嘆。細說起來,卻只能用本山大叔的那句話來形容:此處省去一萬字……
防不勝防型
除了對上述領域無可奈何的“剛需”消費,還有許多令人防不勝防的暴利隱藏在人們的身邊,汽車貼膜便是其中之一。
給汽車貼膜,在中國始于上世紀末。由于隔熱防曬又起到很好的保護隱私的效果,太陽膜因此贏得車主的青睞。極短的時間內,它就成了中國車主的必需品,車主們似乎買完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車窗貼膜。短短10余年,成千上萬的太陽膜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品種太多了,同一類型就有好幾百種呢!說品牌什么的比較復雜,但可以告訴你,貼膜的成本寥寥?!痹?S店工作的小黃告訴相熟的朋友,給汽車貼膜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因為許多大品牌都被仿冒而且仿得很難分辨真?zhèn)?,掉入陷阱簡直防不勝防。小黃通常教人鑒別膜的質量主要是從光線、視線、亮度、色差、厚薄、折紋等等角度,再多也不好說了?!爸荒鼙M量勸他們去正規(guī)的大店、連鎖店貼,小店里貼的真不敢說(是真是假)。因為顧客對車膜的需求不同,所以有貼膜業(yè)務的店都要備下許多卷不同類型的膜,真正的好膜每卷的價格都不便宜,小店根本沒有實力備下那么多,所以他們要么瞞天過海、要么以次充好,反正陷阱很多?!睂嶋H上,貼膜行業(yè)令眾多品牌魚貫而入,本身也是暴利使然。
貼膜的利潤驚人,某品牌汽車貼膜的代理商曾透露,“賣一部中檔車賺的錢,肯定沒有給這部車做個高檔貼膜賺得多”。賣貼膜比賣汽車還賺錢快?某知名的太陽膜廠商曾在向分銷商介紹自己的產品時聲稱:前擋膜、側后擋膜的成本均僅需幾十元,貼車價卻要達到少則一兩千,多則四五千,更有可能近萬元,而小作坊式的太陽膜生產商成本更低廉。當然,我們更不要盲目迷信“進口”品牌——曾有媒體爆料,一些所謂的進口品牌,只是在國外注冊一個虛殼公司,或者根本不注冊任何公司,只是在網絡上偽造一個網站,在中國遍地的小工廠里低價收購產品,拿著別人的樣品去鑒定機構花錢買些檢測報告,然后取個品牌名稱,花大價錢在媒體上做廣告——最后,便等著消費者為“暴利”埋單。
關于“服裝是不是暴利行業(yè)”的爭論由來已久——有人賺得盆滿缽滿,有人賠本賺吆喝。
服裝不暴利嗎?那請問為什么過季的衣服會打出5折、3折,甚至是1折的低價?如果這不足讓你相信,那么,再看看這個:國內某知名品牌男裝意大利進口面料的西裝在商場門市價格銷售2萬元,而通過在該企業(yè)工作的朋友“找領導簽字下訂單”,同款西裝就可以用2000元左右的價格買到——服裝一旦成為品牌服裝,那么消費者購買的不再單單是一件衣服,還要為品牌的附加值埋單。
“任何衣服的成本,都不超過200元。”一個在北京從事服裝批發(fā)生意的朋友曾這樣說?!叭ツ晡以谀戏焦S里做過一批羽絨服,打版、加工、原材料加上運輸的成本不過五六十元多點,在北京批發(fā)出去,一件就200多,批貨的人拿到店里賣三四百很輕松,有的甚至賣到了六七百——就這樣的價格,也比品牌店里那件‘正版’便宜將近一半。品牌服飾的利潤,可想而知?!?br/> 此外,“外貿尾單”也有文章可做。中國是世界知名的服裝生產大國,僅每年出口加工的服裝就有數十億件。但是,相對地,真正的外貿服裝尾貨數量還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有很好的貨源,銷售外貿尾貨可以說是一個暴利的行業(yè)。因為進貨價格低廉,服裝質量上無太大瑕疵,同時又是品牌,所以消費者很樂意花個百八十元買外貿服裝,但這就讓尾貨經銷商有10倍,甚至更高的利潤——正是由于很多人都看到外貿服裝尾貨好銷售,好賺錢,于是紛紛投身其中,但是尾貨的貨源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他們只有銷售仿單貨或者假冒產品,令喜歡購買“外貿服裝尾貨”的消費者防不勝防。
坑蒙拐騙型
沖動是魔鬼,讓你瞬間沖動消費的那些銷售人員們更是魔鬼中的魔鬼——但畢竟那些人是靠嘴吃飯的,要想不被坑蒙拐騙,除非有定力,否則還是敬而遠之為妙。
報團旅游的你,是否發(fā)現,不管是去哪個城市,哪個景點,導游們都熱情洋溢地向你介紹購物店。他們掏心掏肺地向你揭露一些行業(yè)內幕、消費騙局等等,其中不乏自己和朋友的悲情購物案例,實際上,這都是在為接下來的話鋪墊——有了惡劣案例的對比,然后再真摯動情地宣傳你即將要前往的那家店多么貨真價實,即使不用說得天花亂墜,你的心已經飄飄然了。大多數旅行團都有不成文的規(guī)矩,老年人和兒童以及從事教師、醫(yī)生、律師、記者等職業(yè)的人,團費會多加300至500元,甚至1000元不等。背后的原因是,多數老年人心疼花錢,兒童又沒有購買能力,從事上述職業(yè)的人比較理性,從這三類人身上賺不到錢,只能巧立名目加團費。旅游團前往的購物店,有多暴利?拋開成本,以及全陪、地陪、司機的高額提成,商家仍有錢可賺,甚至可以補貼旅行團過低的團費,就連香港導游也直言不諱:低團費的赴港旅游團,其房費餐費是由購物商場出錢補貼的,為的就是拉客人去購物。香港不允許有假貨,但與國際大品牌只有一字之差的山寨品牌數碼產品、在內地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日韓品牌手機,用它們所謂的高性價比蒙住了不少人的眼睛——沖動購物之后沒有幾個人不后悔的,因為它們大多來自于小作坊生產的貼牌產品,而且只在購物店銷售。各地購物店有著相同的伎倆,一方面吹噓旅游者根本不認識的品牌是何等大氣上檔次的國際大牌,一方面高價銷售成本低廉的貨品,無論是玉石、珠寶、腕表,還是巧克力、蠶絲被、茶葉等消費陷阱無一例外。
如果說,在購物店里沖動消費是“環(huán)境所迫”,那么電視直銷純粹是“愿者上鉤”。多年前,當觀眾們初次在電視上看到歐美人士以做節(jié)目的方式推銷“健腹飛機”、“廚房萬能刀”等產品時,多么新奇和激動,卻沒想到電視直銷會“走味”成為今天的局面。從狂轟濫炸全國各電視臺,到見縫插針地給電視觀眾重復洗腦,像“幸福牌鞋墊”一樣的產品滿屏飛:明明是從義烏花十幾元采購來的數碼玩具卻叫賣上百元,來自“奧地利”的水晶飾品其成本不過“傾情揮淚割腕大出血價”的1/10……紀念品、工藝品、減肥產品、美容產品、珠寶首飾、數碼產品等等,都在以分鐘計時收費的電視里靠著“主持人”、“專家”的三寸不爛之舌大賺特賺。部分電視購物公司貪圖暴利的短視,對行業(yè)誠信的惡意透支,加上很多電視購物商品被曝光,令許多觀眾不再相信電視直銷,但仍有許多電視購物節(jié)目使出百術千招來賺取暴利。
也許你不曾想到,照相館的秘密也夠震撼的。寫真照、婚紗照的消費者遇到的陷阱很多,看似性價比高的套餐背后,還有許多隱形的收費等著你,先是化妝之前,化妝師推銷一種可以令妝容長時間不花不掉的小瓶精華液——“安瓶”,拍寫真得用1瓶,拍婚紗照因為時間長有外景新郎新娘共需要用3瓶,抱著“不能得罪化妝師”的心態(tài),你掏錢買到的是進價只有十幾二十元卻要100元一瓶的東西。進棚之前先選服裝,你會發(fā)現,但凡樣式時尚、做工精細、令人心動的婚紗、禮服,都被放在VIP區(qū)或者精品區(qū),要選得加錢,要出館拍外景更得加大價錢,抱著“給青春留張最美麗的照片”或者“一生就拍一次”的念頭,你的手又一次不由自主地伸向了錢包……終于,成功地、圓滿地拍完了整套照片,滿以為不會再花冤枉錢了的時候,真正的獅子才剛剛張開口——選片時你才發(fā)現,由于使用的是數碼相機,攝影師實際拍攝的數量比合同上標注的多出至少四五倍,要送你的50張電子版底片至少讓你從200至250張中選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是相當大的難度:刪掉,舍不得;買下,就得加錢,影樓大小檔次不同每張電子版底片收費也不同,一般都在20至50元不等,正當你猶豫之際,工作人員適時地游說可以加點費用升級套餐還有許多贈品十分劃算……總之,不挨這狠狠一刀的客人寥寥無幾,最少也要加二三百,多則兩三千、三四千。如果你想拿肖像權、物權法、消費者權益法來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幾乎每家影樓都能見招拆招,讓你氣上加氣。一張照片的利潤有多高?店面租金、人員工資、水電、稅費、設備器材、服裝、制作工本之外,和寥寥的活動推廣費,影樓的資金運轉快且不會像其他行業(yè)那樣壓錢壓貨,所以老板年年都能賺到擴大店面甚至開分店的利潤,這也揭露了那些“免費寫真券”、“全家福贈券”背后的秘密。
自投羅網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消費者們,自然是個別暴利行業(yè)不肯放過的肥羊。
美容美甲美發(fā)產品,真的是越貴越好嗎?
就讓我們先聊聊化妝品吧。在中國,高檔進口的化妝品永遠受愛美人士的追捧,但有業(yè)內人士透露,同在中國,某品牌同款化妝品在內地和香港兩地的零售價卻有著幾百元的差價,而其制造加研發(fā)費用的成本不過百元人民幣??诩t,香水的成本更低,那些動輒幾百上千的香水,其成本幾乎就是香水瓶子的價錢,這些高檔化妝品背后的驚人利潤,一點不像它們抹在臉上那般清新柔和,一句話,這就是愛品牌的代價。再看看美容院里的護膚品,美容師嘴里的“不打廣告成本價”、“量大”、“質量堪比大牌”、“純植物”、“無刺激”的護膚品,真的是超級實惠嗎?一位開過美容院的朋友不小心揭露了行業(yè)的秘密,中小美容院里所謂的品牌護膚品,大都從南方廠子進的貨,賣給客人100多元的洗面奶、按摩膏,成本只有12元、15元……在美容院最普通的消費也要千元,產品本身成本也不過百元左右。
美發(fā)產品的利潤之高也能出其左右。時不時的,總會見到個別有良知行內人士通過媒體爆料:大多數美發(fā)店使用的染燙產品,真正是從廠家直接進的貨很少,許多都來自于老市區(qū)以銷售美容美發(fā)而聞名的某某路,那條路上鱗次櫛比地開著許多小門頭,家家都有琳瑯滿目的染燙產品,價格低得驚人;有的美容店老板甚至足不出店,因為有人上門推銷,價格合適便直接收貨。成本三五十元的染發(fā)產品要價二三百,成本幾十塊的敢要價上千——在美發(fā)店里,宰你絕對沒商量!憑什么敢這么暴利?那是因為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只聽品牌,只顧侃價,卻不檢查、辨別產品的真?zhèn)?,以次充好,魚目混珠的比比皆是。
保健品,也是消費者頻頻自投羅網的雷區(qū)之一。雖然保健品行業(yè)競爭激烈,保健品的利潤已經不如從前,但仍舊屬于典型的暴利行業(yè),這一完全憑概念銷售的產品可以令廠家在短時間內積聚起可觀的財富。保健品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大有作為”,是因為它抓住了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加上用廣告里的神奇療效“轟炸”消費者的效果,沒有市場才怪。實際上,多數人買保健品只為送禮,而主動吃的人或被動吃的人在試過之后發(fā)現,沒有想像中的效果,甚至沒有任何變化。與藥品不同,保健品不僅研發(fā)及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動輒一兩百一盒的保健品,其成本也只在十幾元,其利潤可想而知,此外,保健品還不用對效果負責,只要吃不出毛病就可以一直賣下去,因此,“除了心疼,您哪兒也不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