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上)

    2011-12-31 00:00:00馬勇
    百科知識 2011年15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這是一場空前絕后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這場偉大的革命,本刊將陸續(xù)刊登專題文章,來與您一起接近、還原、觸摸那段歷史。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在過去的100年,中國從帝制時代走向民主共和,歷經清朝、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3個大的時代。至于其間的小階段,諸如袁世凱時代、北洋時代、國民政府時期、中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內戰(zhàn)爭時期等還有很多,不過總體而言,過去的100年可以大致分為前38年和后62年。辛亥革命的情形恍若昨日,但歷史確確實實走過了100年,至少消逝了3代人,因而我們今天對辛亥革命的感覺與認識肯定與100年前、與62年前、甚至與30年前有著很大不同。這不是因為我們比前人聰明,而是時代不同了,我們對辛亥革命的感覺也就與前人不同了,有了新的認識了。
      
      中國革命起源
      
      當然,無論我們有了怎樣的新認識,當我們談論辛亥革命的時候,我們都由衷敬佩孫中山和他那一代革命者。在辛亥革命傳統(tǒng)話語體系中,孫中山被譽為近代中國民主、民族革命先行者,這個評價是對的。因為是孫中山第一個認識到清廷自1860年起所選擇的變革道路不可能成功,中國的未來只有在推翻了滿洲貴族的政治統(tǒng)治之后才能踏上一條坦途。這就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知先覺,因為沒有誰比他更早產生這種認識,這就是孫中山的偉大之處。
      在孫中山萌發(fā)這種認識的時候,整個中國正因為甲午戰(zhàn)敗而充滿著悲情。這場戰(zhàn)爭徹底摧毀了中國舉30年國力創(chuàng)建的北洋海軍,關鍵還在于這支海軍當時被譽為亞洲第一;這場戰(zhàn)爭還摧毀了中國人的自信與面子,戰(zhàn)前的中國幾乎沒有人相信中國會敗給這樣一個小國,因為中國過去的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在全球經濟中已占有相當比重,誰能想到一開戰(zhàn),那些洋務企業(yè)一個也指望不上,結果還是中央政府出面向西方借貸應付危機。30年經濟發(fā)展毀于一旦,中國人的自信一霎那間幾乎被徹底摧毀。
      在這樣一種歷史條件下,清廷確實有所警醒,確實開始了某種程度的變革,開始了維新運動,國內知識界差不多都轉向支持清廷變法維新,重新起步。可是就在這種歷史情景下,孫中山認為清廷主導的改革不能夠成功,中國的未來必須是在排除了滿洲貴族的政治統(tǒng)治之后重新起步從頭來過。孫中山不相信滿洲貴族,認為一個整體腐敗的特殊利益集團不可能真正割舍自己的特殊利益,不可能從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改革。孫中山的偉大還在于他不僅是這樣認識的,而且他按照這種認識去行動,終于將“一個人的革命”演化為全民族的覺醒。這就是先知先覺者的價值和意義。在近代中國歷史上,還有誰能夠做出這樣的預見和判斷?這就是我們紀念辛亥革命必須由衷敬佩孫中山的理由。
      一個有著200多年歷史合法性的清廷為什么沒有滿足中國人的期待、沒有完成“自改革”的歷史使命呢?這個問題說起來非常復雜,但主要原因還是統(tǒng)治者的惰性以及被各種特殊利益集團所綁架。實事求是地說,清廷在最后幾十年不是不想改革,他們確實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做了不少努力,但是到了關鍵時刻就狀況百出。這都是特殊利益集團利益階層約束了清廷的行動,使清廷的政治執(zhí)行力已經遠不能像入主中原初期那樣有效。清廷最后幾十年的所作所為不僅為革命提供了合法性,而且在事實上證明了孫中山的預言,證明一個代表著特殊利益集團利益的滿洲貴族階層不可能將中國引向一個現(xiàn)代化軌道。清廷的不作為成就了孫中山,使孫中山成為近代中國的圣人和先知先覺。
      甲午戰(zhàn)后,清廷對過去30年中體西用治國路線有所檢討,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過去30年只知道埋頭軍事經濟和富國強兵可能是不夠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很大偏差的,中國未來可能取決于能否像日本那樣實行維新,構建一個正常的國家形態(tài)。從1895年開始的“維新時代”確實是向這個方向邁進的,也確實收到了很大成效。至1898年秋,中國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軍隊建制等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都是事實。中國人的言論空間擴大了,新的生活形式也由通商口岸向內地擴展了,外國資本大規(guī)模進入中國,近代意義上的企業(yè)開始組建了,中國雖然還在實行著科舉選拔人才的制度,但新教育的基礎已在全國范圍扎根了,京師大學堂和各省府州縣新式學堂相繼建立了。至于軍隊,變革更早,還在甲午戰(zhàn)爭并未完全結束時,就開始了新式軍隊的組建,就開始按照西方國家的方式進行訓練了。
      這一切都是事實??墒乔逋⒃陉P鍵時刻和關鍵問題上裹足不前了,退縮了,于是引發(fā)1898年秋天的政治大變動。血腥鎮(zhèn)壓使大批士大夫寒心了,士大夫不再談風云,只談風月。不是他們不想談,也不是不能談,而是他們對政治產生了懷疑。
      清廷為什么會在政治改革高潮時發(fā)生驚天逆轉?這里面的原因當然還可探究。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清廷沒有對這些事情給出合乎情理的解釋,而在緊接著的政治變動中,又肆意操控輿論,煽動民粹,為了王朝私利,清廷統(tǒng)治者肆意鼓動手無寸鐵的義和拳勇與列強真刀真槍相見。這不是一般的不厚道,是太不負責任了。到了1900年,孫中山“一個人的革命”開始轉變,像章炳麟、梁啟超、劉師培等許多原先對清廷抱有幻想的人,都紛紛放棄改良主義立場而改從革命。清廷用自己的手啟動了推翻自己的一場革命。
      將清廷視為異族政權當然是不對的,也是不準確的,但是孫中山的民族主義革命理論就是在這樣一種情形下獲得了中國人的認同和支持。孫中山后來反復解釋,他的民族主義目標并不是以滿洲全體為敵,而是對準滿洲人中的那些當權者,也就是滿洲貴族集團。這個統(tǒng)治集團出于私欲,置天下國家于不顧,置世界潮流于不顧,因而必在反對推翻之列。
      
      革命與改良賽跑
      
      進入近代以后,中國的事情就不再是單純的國內事務,全球化潮流已將中國深深卷了進去。義和團運動興起,特別是《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列強。所謂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就是說中國的發(fā)展再也不能關起門來憑著自己的想象,中國已經踏上世界發(fā)展一體化這條道路。1901年清廷主導開啟的新政,其實就是為了適應這種全球化,就是要與世界逐步接軌的政治改革。
      清廷主導的政治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是對革命的有效遏制。新政的發(fā)展使孫中山和他的革命事業(yè)面臨非常嚴重的威脅,革命由此幾度進入低谷。中國人原本就不具有極端激進的性格,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去造反送死。所以當清廷主導的政治改革開啟后,許多原本就動搖不定的革命者轉向改良,回歸主流社會,以善良心情期待清廷能夠用不流血的手段推動國家進步。然而,隨著國內局勢的穩(wěn)定,清廷改革的動力日趨減弱。到了1904年,許多改革實際上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動力,不知所措。
      恰當此時,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了。這場發(fā)生在中國土地上的“奇怪戰(zhàn)爭”引起了國人高度關切,因為日俄兩國都是中國友好鄰邦,因為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在中國的土地上,更重要的還在于,日俄戰(zhàn)爭說到底是兩種制度的決戰(zhàn),是日本立憲政體與俄國君主專制政體進行決戰(zhàn)。中國官方押寶俄國,希望俄國的勝利為中國繼續(xù)采納舉國動員體制提供成功范例;然而民間甚至還有許多開明官僚士大夫押寶日本,相信維新后的日本具有不一樣的體制優(yōu)勢,一定能夠以體制優(yōu)勢戰(zhàn)勝沙皇俄國。
      戰(zhàn)爭的結果使朝廷大失所望,清廷由此陷入空前被動,戰(zhàn)勝后的日本不愿與清政府就東北主權進行交涉。為了改變這種被動,清廷接受向東西洋各國派遣憲政考察大臣的建議,以期獲得這些國家的同情。這是清末最后幾年政治變革的重要節(jié)點,使清廷發(fā)現(xiàn)君主立憲雖說制約了君主權力,但可以使君主少擔責,君主不再處于權力要沖,雖說放棄了一些處理日常事務的權力,但由此可以保證皇權永固,萬世一系。
      
      中國人是一個知恥而后勇的族群,一旦意識到問題所在,就會義無反顧拋棄舊的,擁抱新的,于是科舉制廢了,新教育普及了,自由經濟可以獲得充分發(fā)展了,追慕西方的現(xiàn)代法律體系也開始構建了。更重要的是,清廷宣布預備立憲了,發(fā)誓用不太長的時間直追日本,像東西洋立憲各國一樣,盡快構建一個常態(tài)國家。
      清廷的覺醒和大規(guī)模推動立憲和改革,極大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使孫中山倡導的民族主義革命陷入空前困境。我們過去說革命黨在1905年革命與改良的論戰(zhàn)中占了上風、取得勝利,那不過是一家之言,是勝利者后來的看法。看看吳樾、徐錫麟、秋瑾等從1905年開始前赴后繼進行暴力攻擊,就知道革命已經陷入毫無希望的困境,革命黨人其實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在無法回歸主流社會之后的困獸斗。
      因政治改革的開啟,先前在政治上一直被動的清廷擁有了政治發(fā)展的主導權,此后數(shù)年,在革命與改良的賽跑中,革命屢屢落后。經過幾年的民主訓練和發(fā)展,清廷主導的預備立憲運動贏得了民眾的擁護,民眾的政治熱情被激活了,各省諮議局相繼建立,地方上三權分立的政治架構初步形成并開始運作,行政主導的一權獨大局面開始改變,這一切改變不僅沒有影響清廷的威望和行政力,反而使清廷獲得很多年來所未有過的權威。1908年,清廷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稍后宣布爭取在9年時間達成完全意義上的君主立憲。
      9年立憲是一種有計劃的政治,清廷專門成立憲政編查館制定9年規(guī)劃,哪一年做什么怎樣做,在這個規(guī)劃中都逐條開列,非常詳細。應該說清廷對預備立憲是嚴肅和謹慎的,因為這畢竟是涉及國家根本體制的大變革,絕對不是兒戲。預備立憲激勵了中國人的情緒,大家普遍相信,中國在未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常態(tài)國家。
      立憲運動的順利進展幾乎封殺了革命黨人的生存空間,革命黨人面對此情此景不能不發(fā)生嚴重的分裂。1905年成立于東京的同盟會,經過短暫輝煌,到了1908年實際上陷入四分五裂之中。章炳麟大罵孫中山或許有點過了,但這是否意味著章炳麟此時對革命事業(yè)的前景不太看好呢?如果僅僅與孫中山決裂或許還只是革命隊伍內部的分歧,問題是章炳麟此時也開始與不共戴天的清廷有了一些秘密往來,他通過一些非常機密的渠道接受兩江總督端方的資助,不管他接受這些資助去干什么,這對于革命來說,其結果都一樣,就是對革命前景失去了信心。
      對革命失去信心的不止章炳麟一個人,而是當時一個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章炳麟的老朋友劉師培夫婦等都在這個時候發(fā)生過類似問題。劉師培由先前“光漢”的極端反滿主義者轉而腳踏兩只船,與清廷中一些要員暗送秋波,眉來眼去,實際上都是因為革命前景不容樂觀。
      革命雖然沒有陷入絕望,但革命在清廷生機勃勃的立憲運動面前已經陷入困境,清廷如果不是發(fā)生后來幾次不該發(fā)生的政策性失誤,革命或許真的沒有再度發(fā)生的機會。當然,歷史無法假設,清廷在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政治變革時期,卻發(fā)生了最不該發(fā)生的幾件大事,從而使幾乎陷入絕境的革命成功復活。(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王凱

    靖边县| 永吉县| 嵊州市| 景谷| 香港 | 资阳市| 砚山县| 望奎县| 尤溪县| 庐江县| 章丘市| 高密市| 安徽省| 太仓市| 尼勒克县| 安新县| 牟定县| 孝义市| 玉龙| 青海省| 巴塘县| 娄底市| 枞阳县| 广平县| 兴义市| 霞浦县| 体育| 临洮县| 阳泉市| 喜德县| 淮南市| 华安县| 工布江达县| 雷州市| 驻马店市| 巨野县| 万山特区| 修文县| 浑源县| 长武县| 合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