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
原題:請以“也是一堂語文課”為題,寫一篇文章。
解析:2011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題“也是一堂語文課”,旨在引領(lǐng)學生以開放的心靈和多元的視角對待語文學習,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獨特的感受回顧語文學習,從而樹立“生活處處皆語文”的意識,進一步培養(yǎng)熱愛語文的感情。
題目中的“也”字(表并列、相同、無論前提后果相同、強調(diào)、委婉語氣、轉(zhuǎn)折和讓步中的結(jié)果不變),首先標示所寫內(nèi)容并非一堂尋常的語文課。它可以是生活中一切具有語文學習價值的人、事、物、景、理,也可以是學生學習經(jīng)歷中一堂獨具特色的語文課。從廣義的角度看,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季一景,生活中的游歷、觀賞、閱讀、交往,甚至矛盾、挫折等等,只要是能夠?qū)W語文,用語文,給人語文教益,則均可入文。從狹義的角度看,單寫現(xiàn)實中的一次語文學習經(jīng)歷,如:在方言區(qū)推廣普通話、查找和改正街頭錯別字、主動拒絕不規(guī)范網(wǎng)絡(luò)用語、糾正口語交流中的語病等,固然可取,即便就是語文課本身,只要有特色,如,一次別開生面的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一堂不同尋常的閱讀或?qū)懽髡n等,也是不錯的取材。如果以審視的眼光,提出對當今語文教學的反思,甚至批評,關(guān)注其與理想中的語文教學的差距,仍是值得肯定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學生筆下的語文教學特色,未必是以對比等方式直接表現(xiàn)出的,有時其喜愛、贊美或者批評之情,蘊含在字里行間,閱讀者不可拘泥于“也”字,而做刻板的要求。
題中最關(guān)鍵的詞是“語文”(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學),因為其既體現(xiàn)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觀,又透露出老師的語文教學觀。一般來說,這里的“語文”一方面指學科知識和能力,如漢字音、形、義的魅力,口語交際、閱讀和寫作等能力對生活的影響;另一方面指學習經(jīng)驗和情感。如語文課帶來的樂趣或情趣,個性化的語文學習風格或方式等。這里無論從哪個角度理解“語文”,都不能脫離語文教育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價值、情感特質(zhì)和形象色彩,不能架空地籠統(tǒng)地以得到一次生活的感受、親情的感動或道義的感化等,貼標簽式地認作“一堂語文課”,亦不可只是簡單地牽強地羅列生活經(jīng)歷或讀書感受,而應(yīng)在遵循語文教育基本要義的基礎(chǔ)上,開闊視野,將語文與生活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
整體來看,“也是一堂語文課”的題目包容度比較大,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喚醒和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情感,對今后的語文教學能起到積極的導(dǎo)向和促進作用。
例文1:
也是一堂語文課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當故鄉(xiāng)仁厚的黑土母親向天下游子發(fā)出聲聲召喚的時候,我與父親母親便踏上了回鄉(xiāng)路。我喜歡在老家過年,并不全是為那美食和歡聚,而是因為在故鄉(xiāng),春節(jié)別有一番語文味。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覺是照例在老屋睡的。第二日一睜眼,入耳便是奶奶那混合著鄉(xiāng)音的“步步高升”。
大人們從早上就開始忙活。寫春聯(lián)時,五花八門的美句佳詞簡直要花了我的眼。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一幅貼在門楣上的橫幅“抬頭見喜”。大紅泛金的底,濃墨的字,真正是叫人“抬頭見喜”了。
“一聲雷電雨?!薄八臅姸Y樂。”“一匹藏青布。”“六味地黃丸?!边@是在哪里?舞臺?劇院?教室?哈哈,都猜錯了,這是爺爺、爸爸和伯伯叔叔們的酒桌。香甜的米酒,你呼我應(yīng)的對對子,讓這個小村已開始微醉。
老人小孩和婦女擠圍在一起。小孩人人手中一塊糖果或糕點,女人們擇著菜——這是年夜飯的原材料。老人們半躺在紅色的“太師椅”內(nèi),把自盤古開天辟地到孟姜女的凄涼故事都說了個遍。還有奔月的嫦娥、伐桂的吳剛,在春節(jié)這個課堂里,再生澀的古文都會翩翩起舞,再無味的道理也能讓我們笑語風生。
小村的夜來得緩,像一團墨汁滴到水中,以最優(yōu)雅的姿態(tài)點點暈開。當天邊最美的晚霞也合眼睡下,濃濃的夜便悄然而至。
吃過年夜飯,孩子們盡興地放了爆竹,父輩們經(jīng)過中午的暢飲后,都只淺淺品上一口烈酒。守夜了,大家親切地交談著,孩子們乖乖地依在長輩懷里,聽著長輩對自己深切的祝福。
“好好學習,注意身體?!边@樸質(zhì)的話語并沒有文采,卻說了成百上千遍。他們每說一次,我的鼻子就會酸一下,淚幾乎要滾下來。這聲聲叮嚀給了我人間最美的歡樂。伴著這樣的溫柔,我也能微微體會到課本里《傅雷家書》中,父親對兒子的擔心和期盼了。
再一個夜,我就要與親人們告別。我多想留下,繼續(xù)在這生活中的語文世界里品味。
我會永遠銘記,那春節(jié)的課堂所教會我的,不只是美詞佳句、神話傳說,更是那尊老愛幼、和樂融融的美好傳統(tǒng)。
簡評:本文以家鄉(xiāng)春節(jié)為背景,講述了闔家歡聚的過年經(jīng)歷。寫春聯(lián)、酒桌上的喧嘩、老人們講故事以及守夜時的祝福,雖都是短小的鏡頭,卻充溢著濃濃的生活情誼,也彌漫著淳淳的語文味道。小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場景,并將其與語文學習相聯(lián)系,表達出對生活和語文的獨立的見解。文章結(jié)構(gòu)井然,用語自然,不失為一篇佳作。得50分。
例文2:
也是一堂語文課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也是一堂語文課”。
也許你們會對這個題目感到疑惑,因為它沒有主語——但是,這恰恰是我所想講的。
首先,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是語文?”是魯迅,是蘇軾,是李白杜甫,還是要追溯到上古時代語言和文字的發(fā)明?若是這么想的話,那么“語文”未免也太狹隘了吧。
語文是一種溝通,心靈的溝通;語文是一種思考,大腦的思考;語文更是一種觀察,眼、耳、鼻、口、手,乃至心靈深處的觀察。這樣的語文才是豐富多彩的,它就在我們的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我們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它不是平面的,三維立體這些詞匯也不足以形容“它”,它是你我之間的真切感受。
語文無處不在。閱讀是學習語文,你要體味書中句子的深刻含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與作者的真情實感。所以,閱讀也是一堂語文課。觀察是學習語文,我們?nèi)諒?fù)一日、循環(huán)往復(fù)的生活,是否你也能推陳出新,發(fā)現(xiàn)別樣風情?春花秋月,平凡的自然景物,是否你也能產(chǎn)生與詩人作家一樣的共鳴,甚至是新的感動呢?所以,觀察也是一堂語文課。實踐是學習語文,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初中三年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嗎?我們在“黃河”中“徜徉”,感受“戲劇”的魅力,然后一起走過了“說不盡的橋”……在實踐中,我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培養(yǎng)的不僅是語文能力,更建立了高尚的情操,與人合作的精神,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誰敢說,實踐不是一堂語文課?
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堂語文課。只要大家愿意去觀察、思考,并躬行實踐的話,那么你也會由衷感慨道:“這也是一堂語文課啊!”
還記得我們曾經(jīng)組織看過“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典禮,頒獎詞每次都讓人淚流不止。這也是語文的魅力啊!不禁感慨,看電視節(jié)目也是一堂語文課。生活處處都有能讓我們深受啟發(fā)的語文。
來吧,同學們!讓我們放下課本,去尋找生活中的語文課吧!愿大家每天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與感觸。
我的演講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簡評:此文以演講稿的形式,闡明了自己“生活處處學語文”的觀點。從“語文”的含義、功用和學習方式等方面,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概念。小作
者結(jié)合自身的學習經(jīng)歷,暢談?wù)Z文學習感受,不僅條理明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頗富感染力,是一篇短小而有力的演講詞。如果分析得更為具體,詳細,內(nèi)容更集中些,特別是結(jié)構(gòu)上再嚴謹些(倒數(shù)第三段,顯得有些突兀),則更好。此文得48分。
例文3:
也是一堂語文課
一縷水鄉(xiāng)的溫潤碧波,醉了多少舊夢。反絨紅緞的帷幕開啟,嗓兒便吊起,打著旋,和著悠遠的唱詞融進江浙的糯軟空氣里,一唱便是六百個江南落雨季。直到今天,即便懷著崇敬的心情去聆聽,也能覺著,那綿長的一折昆曲,也是一堂不愿終結(jié)的語文課。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咿咿呀呀的唱詞,溫潤細軟的曲兒,道不出的江南綿軟調(diào)子。恰如那一夜,偶得了張劇院坐票的我,倚在深藍的綿軟靠墊上,望著舞臺上游園驚夢的夢梅與麗娘,內(nèi)心悠然生出的一股情思。那般華美的唱詞,那般平整的韻腳,那般瑰麗的故事,原來并非僅能在厚厚的語文書里遇到,麗娘一個轉(zhuǎn)身,眼波低順,衣袂翩飛間,我真真兒地感受到了,聆聽昆曲,就如同誦讀一篇語句豐富、詞藻華美的課文。
君可見《長生殿》里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曠世奇戀?君可見《牡丹亭》里杜麗娘與柳夢梅的前世今生?君可見《桃花扇》里李香君的淚語歡顏?無數(shù)折悠長的故事,無數(shù)個凄婉的結(jié)局,幕啟幕閉,眼前卻從未蒙上那層亦真亦幻的水汽。你不解,昆曲便用那一段段哀婉的故事回答你,那是一種中國式的希望,沒有驚心動魄,沒有你死我活,只有細水長流的幸福。是的,他們都幸福過,何須用淚水來哀悼?那般扣人心弦的愛戀,那般引人深思的尾聯(lián),原來并非僅能在語文書里找到,香君玉笛聲起,猶如仙霓佳音時,我真真兒地感受到了,探尋昆曲的深厚底蘊就如同品讀一段美文的前世今生。
600年前,湯顯祖的一曲《牡丹亭》喚醒了來自仙界的梵音;500年前,一紙《桃花扇》延續(xù)了那悠遠的夢;50年前,一折《十五貫》重煥了那煜煜的生機。問世間還有哪一番曲調(diào)能值得這般傳唱?當嗓兒亮出,在空氣中劃著呢喃的曲線鉆進耳里,我真真兒地感受到了,追溯昆曲的歷史,就如同在浩渺的書海中尋找屬于自己的柔波。
不禁感慨,昆曲唱腔里的溫柔多情,若無語文,又何以依附呢?
唱不完說不盡的昆曲,講不完聊不盡的一堂語文課。似故友熟稔的約定,分花拂柳而去。
簡評:聽昆曲,探昆曲,在昆曲的世界里品味語文的魅力。小作者以獨特的選材和視角、深切的感悟和詩意的語言,表達著自己在藝術(shù)欣賞中學語文的體會。細膩優(yōu)美的語言背后,是細膩美好的心靈,是對語言、對藝術(shù)敏銳而纖柔的感觸,令人拍案叫絕。此文得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