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濤
(吉林省大安市委黨校,吉林 大安 131300)
《管子》的法律思想及現(xiàn)代意義
□何濤
(吉林省大安市委黨校,吉林 大安131300)
《管子》的法律思想既系統(tǒng)又有特色,尤其是其中 “以法治國”的法治思想對當代中國 “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實施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本文梳理了 《管子》法律思想的內(nèi)容和特點,以期展現(xiàn) 《管子》法律思想的全貌,進而挖掘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借鑒價值。雖然 《管子》法治思想與現(xiàn)代意義的 “法治”有一定的距離, 但作為 “法治”之理、“法制”之術古今是相通的,如果我們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還是大有裨益的。
《管子》;法律思想;以法治國
《管子》是戰(zhàn)國諸子中的重要著作?!豆茏印芬粫⒎枪茏铀?,而是一部托名管子的著作。因此,《管子》一書與管子個人要區(qū)別開來。管子即管仲(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早期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的政治家。但《管子》一書的作者們大都生活在戰(zhàn)國中后期,比管子晚兩三百年,他們所以要托名管子,不但是因為管子聲名顯赫,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部書的作者們,有意要追尋、總結(jié)管子的為政之道和治國方略?!豆茏印饭灿?6篇,其中10篇有目無文,實存76篇。其中《牧民》、《形勢》、《權(quán)修》、《立政》、《明法》、《任法》、《法法》 等篇集中展現(xiàn)了最具特色的法律思想和 “以法治國”的主張。這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上奇異的一筆,而且至今仍有借鑒價值。本文試圖對《管子》的法律思想作一梳理,以期對現(xiàn)代的人們能有所啟示。
在中國法律思想發(fā)展史上,《管子》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國”的概念。原文的表述是這樣:“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其字面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自己的權(quán)威不必要建立在更多的基礎之上,只要不政出多門,僅僅運用法律,就會像人們舉手抬足那樣,輕而易舉地治理好國家。這是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最早的“以法治國”四個漢字的并排連接。與之相近的“法”與“治”的關聯(lián)是在《管子·任法》(以下引文凡出自《管子》,只注篇名)篇:“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之謂大治?!鄙鲜鰞啥我氖潜容^典型的中國古代“以法治國”法治概念的文字表述?!度畏ā菲杏终f:“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實用也”?!安环ǚ▌t事無常,法不法則令不行”。“法者民之父母也”。這就是《管子》所強調(diào)的最高之至道、治國之根本。如果沒有這個根本,則民無保障、國無秩序,所以《管子》才把“以法治國”提到治國的戰(zhàn)略高度加以強調(diào),這是《管子》對我國古代法治思想的偉大貢獻。
“以法治國”必要性的論述,體現(xiàn)了《管子》對法的地位、作用與功能等問題的認識?!豆茏印氛J為,法是君主安邦定國的重要手段,是否實行法治是國家治亂的關鍵。“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國。”(《法法》)“法度行則國治,私意行則國亂?!保ā睹鞣ā罚┧丫饕苑ㄖ螄⒐そ骋砸?guī)矩正方圓看成是同樣的道理?!扒烧吣苌?guī)矩,不以廢規(guī)矩而正方圓;圣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彼浴氨叮ū常┓ǘ?,是廢規(guī)矩而正方圓也?!保ā斗ǚā罚┰凇豆茏印房磥?,以法治國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法有其特殊的功效。
首先,法為人們提供了行為的規(guī)范和辦事的準則?!胺ㄕ?,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保ā睹鞣ā罚┻@里所謂的“程式”、“儀表”就是規(guī)范和法則。有了法才可以使臣民行為有所遵循、辦事才有章程。如果不行法治則臣民各行其是,是非善惡也失去了衡量的準則,這樣的國家必將混亂。所以它主張:“凡國無法則眾不知所為,無度則事無機。有法不正,有度不直則治辟,治辟則國亂?!保ā栋娣ā罚┧J為“政者正也”?!罢咚灾惯^而逮不及也,過與不及皆非正也”。為了達到止過而逮不及的目的,必須實行法治。“定律制度必法道,號令必著明,賞罰必信密,此正民之經(jīng)也?!保ā斗ǚā罚?/p>
其次,以法治國可以除暴安民,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君主的統(tǒng)治?!胺ㄖ尾恍?,則盜賊不勝,邪亂不止,強劫弱,眾暴寡,此天下之所憂,萬民之所患也。憂患不除,則民不安其居,民不安其居,則民望絕于上矣。”為了達到除暴安民的目的,就必須實行法治。所謂:“法禁不立,則奸邪繁?!保ā墩馈罚敖贡缧?。”(《明法》)就是這個道理。
再次,法治可制約權(quán)貴,強化君權(quán)。“明主者,使下盡力而守法分。故群臣務君尊主而不敢顧其家。臣主之分明,上下之位審,故大臣各處其位不敢相貴?!薄皬U法而行私,則人主孤特而獨立,人臣群黨而成朋。如此則主弱而臣強,此之謂亂國?!保ā睹鞣ā罚┮虼耍挥幸苑ㄖ螄拍苁钩际胤ǘ卜?,不敢以權(quán)謀私,從而樹立君主的權(quán)威。
《管子》從天人合一的觀念出發(fā),認為君主治理天下必須合乎天道。“法天地之位,象四時之行以治天下?!保ā栋娣ā罚┮驗椋骸捌涔樚煺咛熘涔δ嫣煺咛爝`之。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兇。”(《形勢》)因此,君主所立法度必須合乎天道,合乎天道之法律制度謂之“道法”,所以主張“憲律制度必法道?!保ā斗ǚā罚┻`背天道的法是行不通的?!安环ǚ▌t事毋常,法不法則令不行?!辈涣⒎ㄒ灾螄鴦t辦事就沒有章程和準則;所立之法不合天道則法雖立而難于推行,所以“不法法”和“法不法”同樣不能安邦定國。
《管子》認為:“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保ā稑醒浴罚┖虾跆斓勒弑厝缓虾跞诵模谶@里天人之間就統(tǒng)一了。所以《管子》所謂的“道法”實際上就是合乎人心、順乎民意的法律制度。“明主之動靜得理義,號令順民心,誅殺當其罪,賞賜當其功,故……鬼神助之,天地與之,舉事而有福?!保ā缎蝿荨罚┝⒎ㄐ辛钪挥泻虾趺裥牟拍茼樅跆煲?,這種法令才能暢通??梢?,它把立法行令是否合乎民心看成是推行法治成敗的關鍵因素。所以它說:“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節(jié)之相得也,則主尊顯?!保ā缎蝿荨罚┚魍菩蟹ㄖ?,固然帶有強制性,但是僅僅依靠強制手段是不行的,只有合乎民心的法律,才能取得令行禁止的效果,從而樹立君主的權(quán)威。《法法》篇又說,“上苛則下不聽,下不聽而強以刑罰則為人上者眾謀矣,為人上而眾謀之,雖欲毋危不可得也?!笨梢?,超過人民承受能力的苛刻法令,雖用嚴刑重罰,強制推行,也不能使人民順從,反而會遭到人民的激烈反抗而危及君主的統(tǒng)治。總之,《管子》認為:君主立法必須合乎天道,為合乎天道就要順乎民心,就必須使其法令符合人民的利益,否則就會激起人民的反抗,使統(tǒng)治者陷于滅頂之災。這充分體現(xiàn)了《管子》的民本思想。
《管子》提出,立法行令必“因時而變”,古之圣人“其治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其位齊也,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保ā墩馈罚┚髦螄?,旨在為民造福,所以立法的原則既不能照搬古人的陳規(guī),也不能拘泥于現(xiàn)有的制度,必須從實際出發(f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它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指出,古今沒有不變之法,“古之所謂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設賞有薄有厚,其立禁有輕有重,跡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隨時而變,因俗而動?!保ā墩馈罚┕磐駚淼氖ゾt主非只一人,他們立法行令各不相同,但都做到了政通人和,達到了天下大治的目的。他們的做法雖然不同,但其精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立法行令必須隨時而變,因俗而動。能否做到法令隨時而變,因俗而動,是關系到國家興衰存亡的大事。所以它告誡人們:“法者不可恒也,存亡治亂之所從出,圣君所以為天下大儀也。”(《任法》)
《管子》主張法令因時而變的思想絕不是要統(tǒng)治者隨心所欲,朝令夕改。它強調(diào)法律制度必須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疤柫钜殉鲇忠字Y義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遷之,刑法已措又移之,如是則慶賞雖重,民不勸也,殺戮雖繁,民不畏也。故曰:上無固植,下有疑心,國無常經(jīng),民力必竭,數(shù)也?!保ā斗ǚā罚┲鲝埛芍贫缺仨殠в邢鄬Φ姆€(wěn)定性,只有這樣,才能取信于民,收到令行禁止之效。如果朝令而夕改,把法令視同兒戲,那么必然使人們無所適從,招致天下大亂、民窮財盡的后果。所以變革法律制度,一定要慎之又慎,務使法律制度的變革符合社會變化的實際,為此,在變革發(fā)令之前必須深入實際,體察民情,做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工作,不可帶有絲毫的主觀隨意性。即“古之欲正世調(diào)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從事,故法可立而令可行。”(《正世》)
《管子》認為實行以法治國,君主不僅要立好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執(zhí)好法。為此,《管子》非常注重法的執(zhí)行,并且在很多篇章中提出了一些在當代仍有意義的主張。
如果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那么法令形同虛設,人們就會輕視法律。為了保證“令行禁止”,《重令》篇提出:“虧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從令者死。五者死而無赦,唯令是視。”只有做到了這些,法律才能威嚴,人們才能敬畏。這就強調(diào)了“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執(zhí)法理念?!度畏ā菲骸熬忌舷沦F賤皆從法。”這句話的實質(zhì)就是在法律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君臣上下皆守法。這一法律思想的提出,在當時專制等級森嚴的社會背景下是非常偉大的,無論這一執(zhí)法標準在當時能否真正落實到位,但作為一種思想和主張?zhí)岢?,確實難能可貴。即使在今天看來,這一觀點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要實現(xiàn)這一點在21世紀的今天也并非易事。堅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威嚴之所在。以身作則,令行禁止,“禁勝于身則令行于民”,這是《法法》篇的基本精神,也就是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常說的以身作則就能令行禁止。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把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從而富民強國。所以《法法》篇認為:“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也。是故上不行則民不從。被民不服法死制,則國必亂矣。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边@段文字告訴我們,圣明君主不僅制訂法令,而且?guī)ь^執(zhí)行法令,既贏得了民心,又利于法令的推行。
執(zhí)法過程中,特別關注和強調(diào)對執(zhí)法者執(zhí)法,這是《管子》法治思想中又一個很有意義的思想。我們知道,法治體系的關鍵在于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因此,執(zhí)法者的素質(zhì)如何,執(zhí)法者能否客觀、公正、準確地依法執(zhí)法是一個國家政權(quán)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豆茏印飞钪说?,為此,《管子》特別強調(diào)對執(zhí)法者執(zhí)法,并提出了“五死”之禁(見前文)。只有對執(zhí)法者嚴格執(zhí)法,法律才有威嚴,執(zhí)法者才忠誠于法律并依法行事,良好的社會秩序才可建立,以法治國目標才可實現(xiàn)。
因此,依法治國必要良法,良法還須得到嚴格、公正的執(zhí)行,否則,依法治國則徒有虛名;良法亦無用武之地。良法是基礎,司法是關鍵,沒有嚴格公正的司法,再公正的法律也只能停留在紙上,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種美好的理想,甚至是一場騙人的“文字游戲”。不僅我們今天看到了這一點,《管子》也早就看清了這個道理,所以對法律至上、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的司法要點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論述。
一是重視民眾民心。史載:“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說苑·建本》)《管子》以民為天,可見他對民眾是何等的重視?!胺虬酝踔家玻匀藶楸?;本理則國強,本亂則國?!?。(《霸言》)只有處理好君主與民眾的關系,管理好所屬的民眾,才能強兵富國,進而圖霸稱王。否則,就會使國家瀕于危亡。
《管子》舉武王滅紂的歷史事實來說明得失民心的不同結(jié)果?!啊短┦摹吩唬骸q有臣億萬人,亦有億萬之心;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始q以億萬之心亡,武王以一心存。故有國之君,茍不能同人心,一國威,齊士義,通上之治以為下法,則雖有廣地眾民,猶不能以為安也?!保ā斗ń罚┤绻煌ㄟ^有效地治理獲得民心,贏得民眾的支持,即便屬下人數(shù)眾多,也不能使國家安穩(wěn)而免于滅亡。
二是善待民眾。既然民眾、民心對君主、國家如此的重要,那么,作為統(tǒng)治階級,必須要善待民眾,贏得民眾民心。善待民眾,首先要愛民眾,要有愛民之心、愛民之愿?!缎】铩返挠涊d:“愛四封之內(nèi),然后可以惡竟外之不善者?!闭J為,意欲整修政務,圖霸諸侯,必須從愛民開始,只有對民眾施予愛心,獲得民眾的支持,才有力量排斥外來的惡勢力。其次要體現(xiàn)在具體的法令政策上。對此,《管子》提出了許多惠民策略,其中提到的六個方面德政分別是:改善民眾生活,給民眾輸送財貨,給民眾提供便利,實施寬松的法令,救助民眾的疾苦,販濟民眾之窮困。凡此六者,涉及面極寬,關乎民生的各個方面,也關乎每一個人,如果君主能夠切實做到這六個方面,那么民眾的確會得到實惠,過上安逸富足的生活。
三是利民富民。在《管子》看來,僅僅重視民眾民心、順從人性民情、愛民惠民還是不夠的,還必須結(jié)合以利民富民,“凡眾者,愛之則親,利之則至。是故明君設利以致之,明愛以親之。徒利而不愛,則眾至而不親;徒愛而不利,則眾親而不至?!保ā栋娣ń狻罚勖袷姑裼H,利民使民來,利民而不愛民,民眾會趨利而來,但不會與君主親近,即君主無法獲其誠心擁戴;愛民而不利民,民眾會覺得君主親近,但不會來侍奉君主。因此,只有愛民并利民,才是圣明君主的明智選擇。
富民思想在《管子》書中的論述是比較多、也比較系統(tǒng)的?!胺仓螄?,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保ā吨螄罚?/p>
《管子》中的禮。《管子》開篇就說:“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覆可起也,滅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jié)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作,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保ā赌撩瘛罚┰谶@里,《管子》將禮放在了鞏固、治理國家的四項重要措施之首,其重要性自然是顯而易見的。守禮、行禮,就會不超越應守的規(guī)范,不會枉自求進,不會掩飾過錯,不會趨從壞人,最終會取得邪亂之事不會發(fā)生,君主地位安定的效果。反之,如果不守禮,輕則國家不穩(wěn),重則國家滅亡?!俺晒χ拢仨樅醵Y義,故不禮不勝天下,不義不勝人?!保ā稑醒浴罚?/p>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管子》在重法的同時,也非常重視禮,認為禮在區(qū)別上下尊卑、治國安民兩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禮法并用是其法律思想的特點之一。
《管子》中的德。德與禮,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管子》重禮,自然也會重德。在《管子》看來,德的存在是合乎天道的,而且在與刑的關系方面,應該是先德后刑。《管子》認為,德,尤其是君主之德,對于國家和民眾具有重要意義?!按雵诓粌A之地者,授有德也。”(《牧民》)認為欲把國家建立在穩(wěn)固的基礎之上,就必須把政權(quán)交給有德之人。也就是說,德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要素之一?!豆茏印穼ⅰ暗隆弊鳛槿斡?、考核大臣的一條主要標準,只要具備良好的德行、高尚的情操,就會受到重用,得以被破格提拔,而不受年齡、資歷等因素的限制。在考核官吏時,《管子》提出要“陳功而加之以德,論勞而昭之以法”。(《君臣下》)要在把官吏的功績一一羅列的基礎上,再加上其德性的考察;在論其勛勞時,還要看其是否符合法度。意即在考核官吏時,官吏的功績只是表象,特別要注重的是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德行及其行為是否符合法度,德行和合法才是其考核官吏的核心所在。這種透過表象考察德行的官吏考核方法的確是很有見地的。《管子》把德的要求進一步落實到了事關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統(tǒng)治階級的德與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緊密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認為“德利百姓”,才能“威振天下”。(《霸言》)
《管子》主張義利并重,而且認為在很大程度上,人的道德水平、德義水準是由經(jīng)濟基礎決定的,即所謂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保ā赌撩瘛罚?/p>
因此,作為統(tǒng)治階級,能認識到這一點,并由此出發(fā)制定相應的法令,就是圣明的君主。既然利之于民生又如此重要,那作為國君,而且是意欲圖霸稱王的國君,又該怎么辦呢?
《管子》提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也”。(《治國》)只有先讓民眾富足了,才容易治理。否則就是“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版法》)即如果民眾衣食難以溫飽,整天在痛苦中生活,就會怠慢法令,從而使法令無法得以執(zhí)行,更不用說禮義教化的推行了。因此,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民眾的生活條件,是為君者的要務之一。
在先秦時期,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民眾生活條件的主要舉措之一就是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對于治國興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跋韧跽呱茷槊癯εd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nóng)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nóng)事也。農(nóng)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雖變俗易習。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途,治國之道也?!保ā吨螄罚┰凇豆茏印房磥?,發(fā)展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糧食,是君主的重大任務,關乎法令的推行、戰(zhàn)爭的勝負、民心的向背,進而關乎圖霸稱王大業(yè)的成敗。因此,有道之君,必須采取措施,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
筆者認為,《管子》“以法治國”的主張不僅反映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對利益的要求,具有歷史進步意義,而且對于2000多年后的今天為現(xiàn)代法治方略的制定也提供了歷史的理論借鑒。雖然《管子》所主張的“法治”并非當今意義的法治之涵義,但其的以法治國主張中的某些思想或精神仍有一定的價值,體現(xiàn)或隱含著現(xiàn)代法治的一些重要原則,已經(jīng)具有了超越當時特定歷史背景的普遍意義。
《管子》以尚法、重法而著稱,它反對西周把“禮治”作為政治生活的最高準則,主張治理國家應當以法為依據(jù),任法而國治,舍法而國亂?!豆茏印芬詧蛩聪鹊鬯^法治盛世和現(xiàn)世棄法而治的危害,極力主張“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明法解》)這是君主“富國強兵”的良策。這種把法當做治理國家最有效的手段,極大地提高了法律的權(quán)威,也隱含著法律至上的思想。現(xiàn)代的法治雖與《管子》主張的“法治”不能同日而語,但是確立法律極大的權(quán)威卻是相同的。現(xiàn)代法治國家,統(tǒng)治階級治理國家依靠的也只能是法律而不能是人,因為法律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和管理手段相比,具有國家強制性、穩(wěn)定性、精確性和科學性。如果僅憑領導人的才智和經(jīng)驗決定國家重大問題是異常危險的,稍有不慎,輕者給國家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重者給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在當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是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它不是抽象的宣傳口號,而是貫穿依法治國方略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也是實實在在的行動。目前,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要真正樹立法律至上的權(quán)威,必須做到:第一,法律至上。它要求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管理中,法律應成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一切社會主體如公民、社會團體、組織及國家機關等都必須把法律奉為一體遵守的最高行為準則。第二,法律至圣。法律是神圣的,是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符合客觀規(guī)律,因而是不可侵犯的。第三,法律至貴。就一個國家而言,法律是最珍貴的東西,法律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其他任何發(fā)明只能使人們駕馭人類社會的某一方面,而法律則可以使人類駕馭整個社會。第四,法律至信。法律應成為全社會的信仰,樹立法律意識,確立法治觀念,然后將這種信仰轉(zhuǎn)為自覺行動。
《管子》率先提出“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這是對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級”制度的巨大挑戰(zhàn)。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適用法律上要“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币驗榉墒枪降?,法的根本意義是代表國家的整體利益,是統(tǒng)一天下的最高標準。《管子》將法律稱為“公法”,認為法具有最高權(quán)威,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功能,任何社會成員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駕于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應帶頭遵守法律,君主不得隨意更改法律,也應有悟守法律的義務,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樣遵守法律。這些都集中表現(xiàn)了《管子》關于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可貴思想。盡管《管子》倡導的法律適用平等的思想,僅僅是在法律適用上任何人不得例外,而所適用的法律在根本上又是不平等的,所以實際上是不平等前提下的平等,但這種法律平等的思想仍然對現(xiàn)代法治有許多借鑒意義,與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是相通的。平等是現(xiàn)代法治的內(nèi)在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應有之義。法治所要求的平等是通過憲法和法律確認公民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與之相應的平等權(quán)利;任何人不得超越于法律之上,凌駕于法律之上。
《管子》的“法治”主張中有關限制君權(quán)的論述很多,主要是:第一,君主雖有立法權(quán),但是不能隨意立法,而應順應自然法則,根據(j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性”(《七法》)來立法,也就是說,君主立法應講求“道”,“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第二,“令順民心”,“與民分貨”。就是要從民性好惡出發(fā),所謂 “人主之所以令則行、禁則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惡也?!保ā缎蝿萁狻罚┑谌?,法律應當量力而行,即“令于人之所能為則令行,使于人之所能為則事成”。(《形勢解》)在此基礎上,《管子》認為,妨礙法令貫徹的禍害莫過于執(zhí)法行私,而能否杜絕私的關鍵在于君主,為此明君“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也”。“禁勝于身, 則令行于民?!保ā斗ǚā罚?當然,《管子》的君主守法和應受法律制約的思想只是一種對君主的勸說而已,但我們不能否認這一主張的現(xiàn)代借鑒意義。權(quán)力的制約是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原則和內(nèi)在要求,權(quán)力不受制約和監(jiān)督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國家的一切權(quán)力歸屬于君主,即所謂“君權(quán)神授”、“法自君出”,皇帝握有生殺大權(quán),不可能受到制約。分權(quán)理論是資產(chǎn)階級提出的,經(jīng)過200多年的演變,現(xiàn)代民主國家的政治體制盡管形式各異,但是都體現(xiàn)了對國家權(quán)力的制約原則。當代中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核心問題也是對權(quán)力進行制約和監(jiān)督,依法治國的重點在于依法治權(quán),制約公共權(quán)力,防止公共權(quán)力的濫用和任意擴張,防止權(quán)力的私利化和特權(quán)、專權(quán)、集權(quán)的產(chǎn)生,以保障人民權(quán)利的實現(xiàn),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對管子的法律思想,我們應歷史地、唯物地看待與分析。任何人的思想及其實踐都是歷史的產(chǎn)物,都同時代特征緊密相關,都是特定時代歷史文化的有機構(gòu)成,我們決不能以現(xiàn)代人的認識去苛求2000多年前的古人,應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分析,對《管子》法律思想中閃耀的法治光芒應積極借鑒,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和立場。
當前,舉國上下正在努力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的根本特點是以人為本,要求既要達到人與人的和諧,又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法律制度健全,體現(xiàn)公平正義;要求社會各階層人們互相尊重,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為此,必須要將發(fā)展經(jīng)濟放在首位,并注重協(xié)調(diào)各地區(qū)、各階層、各方面的利益,同時,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zhì)。構(gòu)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時期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而和諧社會的提法,也是我們黨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chuàng)造性推動的成果。研究《管子》以人為本、禮法并重、重視經(jīng)濟的法律思想,對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諧社會的內(nèi)涵和要求,進而主動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洪流中去也會不無裨益。
[1]楊榮國.中國古代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1973.
[2]李山.管子譯注[M].中華書局,2009.
[3]滕新才,滕涌.管子白話今譯[M].中國書店出版社,1997.
[4]趙守正.管子注釋[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
[5]馮友蘭.管子一書[EB/OL].新法家網(wǎng),2006-03-04.
[6]丁國嶺.管子書與管子思想[EB/OL].國學縱橫論壇,2009-11-02.
[7]馬小紅.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M].法律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王秀艷)
Abstract:“Guan Zi” of legal thought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ystems,in particular, is one of the “rule of law” rule of law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a,“the rule of law”,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is paper reviews the“Guan Zi” law of thought content and features to show the “Guan Zi” law of thought the whole picture,and then tap its reference value in modern society.Although the “Guan Zi” legal thought and the modern sense of “rule of law” has a certain distance,but as a “rule of law” of the reason,“l(fā)egal” the art of ancient and modern is the same,if we can go to its dregs,its essence,past serve the present,and helpful.
Key words:“Guan Zi”;legal thought;the rule of law
“Guan Zi” Legal Thought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He Tao
B226.1
A
1007-8207(2011)04-0033-05
2010-12-12
何濤 (1962—),男,吉林白城人,中共大安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