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言
對樣板戲沒任何好感,不管哪部戲,無論哪一幕,想到了都別扭。有次旅途中,一車人興高采烈,滿懷革命豪情,突然懷舊高唱《紅燈記》。我忍不住愁眉苦臉,身邊的朋友問為什么不高興,為什么不跟著唱。
回憶永遠美好,一聽到響亮的樣板戲,仿佛又回到了文革。沒有比文革更糟糕的日子,盡管我熟悉每一部樣板戲,記憶好時,能記住所有的臺詞。一想到青春歲月大好時光,腦細胞都用在這上面,便不甘心和不值得。當然閑著也閑著,那年頭沒重點中學,上不上學都一樣,肩膀上長腦袋,總得要用。好歹也是戲,又沒別的事可干,那么就記住臺詞吧。
樣板戲是全民上演的大戲,車間、田野、軍營、行進的車廂,大批判會現(xiàn)場,隨便拉幾個人出來,扯開嗓子就可以唱。樣板戲的聲音,是文革時代最典型的聲音。我有個玩伴的哥哥是知青,下鄉(xiāng)插隊,逃避干農(nóng)活的絕招,就是跟著縣劇團混。這是個才華橫溢的家伙,京戲地方戲歌舞劇,挑大梁、跑龍?zhí)?,二胡小提琴風琴,做道具、畫布景,沒有不敢接的活兒。
最有意思的是一幕武打場面,這哥們兒喝高了,揮舞大刀過于瀟灑,失手砍了人,被砍的演員一聲慘叫,抱頭蹲了下去。這時候,戲還得往下演,音樂還在響,不知道如何救場。臺上臺下全亂了,沒想到他十分鎮(zhèn)靜,隨機應變,先來一個英雄人物的亮相,然后舉著大刀,使勁拎起那個痛苦不堪的“壞人”,踩著鑼鼓節(jié)奏,將他連扯帶拉押下臺去,交給別人救治。再舉著刀,音樂伴隨聲中,若無其事重回舞臺。
看樣板戲,很多人都想學英雄人物,所謂看英雄,學英雄。偏偏我是個沒出息的東西,老是莫名其妙地擔心,害怕有一天會熬不過嚴刑拷打,活生生就把組織給出賣了,成為人人唾棄的叛徒。我也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入戲,為什么要這么自卑,也許天生膽小,也許聯(lián)想太豐富,總覺得自己當不了英雄人物,是真的不配。
人生的最大不幸,不是當不上英雄,是不得不當了叛徒。一失足,千古恨,《紅燈記》里的王連舉,出場時何等瀟灑,留著知識分子的發(fā)型,穿著大皮靴,衣服上的金屬紐扣锃亮。因為太熟悉劇情,知道他的尷尬和悲慘結局,每次看到他的嘴臉,我就忍不住會想,要是日本人沒抓到他多好。
要是日本人沒抓到這個倒霉蛋,說不定就革命到頭,成了離休老干部。日本鬼子很厲害,不是吃素的,劇情早安排好了,你還能往哪里逃呢。
摘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