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哲
少林五拳探究
文/崔哲
上乘至精至神之術少林龍、虎、豹、蛇、鶴五形拳法,簡稱為少林五拳,此外還有多種別稱,如具有宗派門戶色彩的少林拳、具有禪宗靜悟色彩的羅漢拳、具有至高無上色彩的少林鎮(zhèn)山拳、具有秘密組織色彩的洪拳、具有樸素傳統(tǒng)色彩的五行柔術等,更有“宗門拳術”、“宗門拳技”或“吾宗拳術(或拳法)”、“吾宗拳技”以及“少林拳術(或拳法)”、“少林精技”等暗稱??傊迦追Q為五形拳,通稱為少林五拳,儒稱為五行柔術,釋稱為后天羅漢拳,道稱為內功五形拳,幫稱為洪拳,尊稱為少林鎮(zhèn)山拳。
拳名大都扼要地反映某一拳術的主要特點,五拳也不例外,名稱準確地反映了五拳這一拳術的外在特點,即外部結構特點。五拳稱謂的多樣性,反映著五拳自身具有的固有特性與歷史作用的多樣性,以及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以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過,且擁有過不同的社會功能并起到不同的社會作用。五拳拳名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性質,五拳既屬于象形拳,又屬于氣功拳,因此稱其為五形拳或內功拳,這是從其自然性出發(fā)命名的;五拳既屬于外家拳,又屬于幫會拳,因此稱其為少林拳或洪拳,這是從其社會性出發(fā)命名的。
五拳在其發(fā)展歷程中深受儒、釋、道等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具體反映在拳名、拳理、拳法等諸多領域。如在儒家仁義思想的影響下,其理論中始終貫穿著匡扶正義的理念,故稱為五行柔術;在道家導引思想的影響下,其理論中始終貫穿著吐故納新的理念,故稱為內功五形拳;在釋家禪宗思想的影響下,其理論中始終貫穿著明心見性的理念,故稱為羅漢拳。但傳統(tǒng)思想并非對其只產生積極影響,一些消極的思想也對它有所作用,如宗派門戶之見令其失去和諧性,封建迷信思想令其失去科學性,保守思想差點令其銷聲匿跡。
據(jù)傳五拳是由金元時期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即秋月禪師所創(chuàng),又多與南派少林之一湖南少林有關,因此又稱為“湘派少林五拳”,又因其拳與其他南派拳術有著諸多相似之處而被歸入南拳一族。五拳的整個拳術的流程充滿陽剛之美,且始終遵循著少林拳術的固有特性,如拳走一線、拳打睡地、動中求靜、外剛內柔、內外合一及禪拳一體等。僅從傳說的內容來看,五拳是少林拳術歷史當中最全面、最系統(tǒng),歷史最悠久的長套路拳術。
五拳在其傳承上也有自身的特點,它數(shù)百年來一直只在僧徒間秘密相傳,是世界上最隱秘寡默的拳術之一,直到清末民初才開始流入民間并為凡世稱頌,但即使傳入民間,其發(fā)展狀況也沒有改觀,至今也沒有出現(xiàn)一位響當當?shù)奈迦绲娘@赫人物。其實五拳在暗地里憑借其神力頑強地默默地存在著、變化著和發(fā)展著,只是出現(xiàn)五拳大師的火候還沒到。
在五拳的傳承中還存在單傳、多傳、全傳及失傳的現(xiàn)象,這直接導致五拳門派林立且彼此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具有代表性的單傳例子有21手郝氏龍拳和趙氏蛇拳,多傳例子有劉氏五拳,全傳的有沒有省略掉盤膝式的有181手的十三路李氏五拳和有172手的十路樊氏五拳,失傳的有趙氏蛇拳、劉氏五拳與傳說中的有173手的白氏五拳和只有30手的散式五拳即蔣氏五拳。五拳大體上有4種分法,其一是根據(jù)拳術產生年代可分成舊五拳與新五拳,其二是根據(jù)拳譜記錄特點可分成右式五拳與雙邊五拳,其三是根據(jù)各拳路之開頭有無立定式可分成連續(xù)五拳與非連續(xù)五拳,其四是根據(jù)各拳式間是否合理連貫可分成整式五拳與散式五拳。
五拳屬于象形拳,拳式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各種動物的動作,但并非簡單的模仿,而是通過這些動作形象地解釋人的身、心兩方面的諸多難解的現(xiàn)象,起初似乎并不只限于五種動物,隨著五拳的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加深并受到“五為一”的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最終定格在龍、虎、豹、蛇、鶴五種動物上。五拳又屬于內功拳,五拳的每一拳式與呼吸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素有“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之說,又有“人之一身,精、力、氣、骨、神五者,必須交修互練,始可臻上乘神化之境”之說。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以上說法誤解為龍、虎、豹、蛇、鶴五式與神、骨、力、氣、精五者之間有著純粹的一一對應關系。如龍拳練神并不是說龍拳只練神不練其他四者,其實龍拳也可以練骨、力、氣、精,之所以說龍拳練神是因為以龍之形解其拳之意最貼切的緣故。其他如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也都是這樣。五拳既象形又煉內,從形中取筋骨,從內中取精神,無內不能運氣,無形不能使力,運氣使力是五拳的本質所在。
五拳中包含著整散理念,這是古人的智慧使然。所謂整散理念就是有關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的思想,整式的精意散存于散式里頭,散式的總的精意又反映在整式里頭;零散的各個拳式在某種理念的驅使下融匯成一體,又因每一散式都具有個性而可以互不相干地獨立存在,這樣可以大大方便學者有目的有步驟地去練功,可以階段性發(fā)展,又可以很好地去領會拳術的精意。
五拳是創(chuàng)意設計的產物,五拳師們從一開始就以足夠的耐心去精挑細選從自然界的兇禽猛獸中受到啟發(fā)而產生的最得勢最得力的動作,與人體的特殊結構結合起來形成五拳。從現(xiàn)存的五拳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先輩并非作機械的模仿,而是給拳術動作注入了豐富的想象力,從而開啟了少林拳術原創(chuàng)的先河,也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拳術革命,在“少林拳術創(chuàng)編兩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拳術標準與拳術模型,進一步鞏固了技擊界中的少林拳術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五拳先師們的遠見卓識最終得到了歷史的肯定。
五拳從其誕生到今天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其誕生到19世紀與20世紀相交之際即清末民初,此一階段是五拳的蟄伏階段,在這一時期五拳一直在秘密中傳流,不為世人知曉。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末,此一階段是五拳的活動階段,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五拳傳說、五拳著作以及五拳大師,并得到技擊界的一定的關注,且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祖國解放戰(zhàn)爭以及文化大革命中艱難地存活了下來,繼而迎接了全球化時代。第三個階段是21世紀初的現(xiàn)在,此一階段是五拳的重建階段,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竭盡全力去保護它,只要有與其相關的任何蛛絲馬跡都得去認真地挖掘、收集與整理,更重要的是從自我做起先把現(xiàn)存的五拳認真地實踐并掌握,兼而進行理論研究工作,使之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文化瑰寶。
五拳大師們沒有留下如何在實戰(zhàn)攻防中運用五拳的具體方法,事實上五拳只是加強運使能力的氣功拳術,只因把很多動作像拳術一樣編排成套路而稱作拳而已,其實它并不是把提高攻防能力作為根本目的,而是以強化人體內外各部位的功能并注入活力從而最終達到“沉實厚重、活潑虛靈”為其根本目的的,這正是稱五拳為內功拳的原因所在。人們一談起拳術就馬上聯(lián)想起拳式與攻防的某種聯(lián)系即拳式在攻防中的運用,而五拳師們設計五拳時不考慮攻防理念只純粹講究拳術動作對人體的鍛煉作用,把如何才能使步法更加穩(wěn)健、腰部更加靈便、手腳更加協(xié)調、眼力更加銳利以及氣血更加暢流等問題放在首位。練五拳時如果不把著重點放在“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上,而放在攻防轉化意念上,那么只能說練者對五拳理解不深刻,這與買櫝還珠無異。
五拳最終能使人達到運使之極致、身法之神化境界,練習者應精心演,則丹田之氣不期貫而自貫,身步之法不期變而自變。當你把五拳練得“身堅氣壯、手靈足穩(wěn)、眼銳膽實”之時,你在面對任何敵人時就都能應付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