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樺
從標(biāo)題可見,本篇短文是小說詩歌中的事件,而非大說之。這也正應(yīng)了詩歌之小對小說之大。
中國古代詩學(xué)中有一條廣泛的原則,即“情景交融”,字面意思是心情與風(fēng)景交相混融。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其實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古人對此最有體會,也運用得十分嫻熟講究。如果我們用現(xiàn)代漢語來翻譯一下這四個字,就是一首詩應(yīng)包涵著一個故事,這故事的組成就是事件(事件等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是任意的,它可以是一段個人生活經(jīng)歷、一個愛情插曲、一只心愛的圓珠筆由于損壞而用膠布纏起來,一副新眼鏡所帶來的喜悅,一片風(fēng)景煥發(fā)的良久注目……總之,事件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可以是道德的、非道德的、引發(fā)道德的,可以是情感的、非情感的、甚至荒誕的。這些由事件組成的生活之流就是詩歌之流,也是一首詩的核心,一首詩成功的秘密。就我而言,我每一首詩都是由事件所引發(fā)的感受寫成的,而這感受總是指向或必須落到一個實處(之后,它當(dāng)然也會帶來遐想或飛升),這實處就是每一具體的詩都有一具體的事件。這事件本可以成為一部長篇小說,或一個長長的故事(如果口述,或許是兩個小時的故事)。但情況相反,它是一首詩,一首二十或三十行的詩,更有甚者,有時竟是短短的幾行。詩歌中的事件之于我往往是在記憶中形成的。它在某個不期而遇的時刻觸動我,接著推動我追憶相關(guān)的過去的一個事件,并使一個或多個事件連成一片,相互印證、說明、肯定或否定,從中找出一首詩注定的軌跡以及必然的命運。換句話說,這些經(jīng)年歷月在內(nèi)心深處培養(yǎng)出來的一個一個的故事,它們已各就各位,躍躍欲試,一吐為快。它們通過一首首詩歌講述給讀者聽,也講述給自己聽。為此,它們試圖解釋或提問了生活,解釋或提問了某種人格類型,也解釋或提問了時光流逝的特定意義。毋庸懷疑,我所有的詩都是從此出發(fā)的。我先舉一首古詩為例來具體說明事件在詩歌中的重要性。
菩薩蠻
花明月暗籠輕霧,
今宵好向郎邊去。
襪步香階,
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
一向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
教君恣意憐。
——李煜
讀者一讀便知,這首詩有著完整的時間、地點、人物,說的是一個男女幽會的故事。對于這個故事勿需作散文化的解釋了,僅指出一點:這首僅八行的小詩,卻容納了一部小說或一部電影的長度,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復(fù)雜微妙盡在其中,目的指向也一清二白,由此可見作者的藝術(shù)手腕,真是足以令我輩詩人驚出一身冷汗的。另,從此詩的故事性及其精細(xì)傳神的行動感也可見其戲劇化的運用十分到位(詩中人物的動作猶如戲劇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
從某種角度說戲劇化是現(xiàn)代詩的一個重要技術(shù),艾略特曾在《詩的三種聲音》一文中把詩的聲音分為三類:“第一種聲音是對詩人自己或不對任何人講話。第二種聲音是對一個或一群聽眾發(fā)言。第三種聲音是詩人創(chuàng)造一個戲劇的角色,他不以他自己的身份說話,而是按照虛構(gòu)出來的角色對另一個虛構(gòu)出來的角色說他能說的話。”這里的第三種聲音就是說到了現(xiàn)代詩與浪漫主義的本質(zhì)區(qū)別,詩歌中的“我”不必時時處處都要出場,尤其忌諱無休止的我!我!我!我要隱藏,要分別戴上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即它要求詩人應(yīng)分身去成為戲劇演出中的各個角色,詩人這個主體隨之僅成為一個隱蔽的多聲部的交響樂指揮家。按卞之琳的說法,即我國舊說的意境(恰如這首《菩薩蠻》,又可見戲劇化并非現(xiàn)代詩的專利),也可以是小說化、非個人化。關(guān)于非個人化,我在此用最簡單的話解釋一下:一個人總不能在詩中老這么說,我寂寞呀,我痛苦呀……他會借一個東西來說這些,如借一杯子,一桌子或一件事情??傊フ夷闱楦械目陀^對應(yīng)物來說。這就是非個人化。猶如本詩中,作者通過描寫那嬌嫩女人所思所行之事來說她內(nèi)心的情感(她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而不明說什么我愛你,我愛你這些空話、套話,作者的自我是藏起來的,他只借一個虛構(gòu)出來的角色說他能說的話。再稍微說開一點,詩人運用各種戲劇化的好處是他可以將詩寫得不是太像詩,口語、書面語、俚語、雅語、插科打渾、敘事、談話、抒情、政論等各種書寫樣式都可以相機(jī)入詩。為此,詩人可從容出入于這一文本空間,做到最大限度的客觀性、間接性與多樣性。
此詩就簡說到這里,至于其中更多的妙處,讀者可反復(fù)流連此詩,就不必我在這里繼續(xù)畫蛇添足了。下面轉(zhuǎn)談我寫的一首詩。
往事
這些無辜的使者
她們平凡地穿著夏天的衣服
坐在這里,我的身旁
向我微笑
向我微露老年的害羞的乳房
那曾經(jīng)多么熱烈的旅途
那無知的疲乏
都停在這陌生的一刻
這善意的,令人哭泣的一刻
老年,如此多的鞠躬
本地普通話(是否必要呢?)
溫柔的色情的假牙
一腔烈火
我已集中精力看到了
中午的清風(fēng)
它吹拂相遇的眼神
這傷感
這攤開的仁慈
這純屬舊時代的風(fēng)流韻事
啊,這些無辜的使者
她們頻頻走動
悄悄扣門
滿懷戀愛和敬仰
來到我經(jīng)歷太少的人生
1988.10
《往事》是我1988年8月到南京后寫的第一首詩。這首詩,熟悉我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它是我生活的寫照(形式上對讀者來說也是熟悉的),其中彌漫著南京的氣味(也混合著重慶的氣味),樹木、草地、落日、湖水(尤指南京中山門外的前湖),江南游子、身世飄零……其間又夾著一點寂寞而又熱烈的洋味。是我如此,還是南京如此,仿佛有某種命運的契合吧,二者在此恰好合而為一了。就在那一年,我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熱烈的生活風(fēng)波后,稍事休息,得以閑暇,遠(yuǎn)離斗爭,寫出《往事》,略表我在休息中對往事的一聲嘆息,也是從這一刻起,我開始步入詩歌的中年。
這首詩是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但它有一個幻覺般的出發(fā)點。如果要從故事內(nèi)容上概括這首詩,要指出它究竟說明了什么?我想一般讀者都讀過司湯達(dá)的那本暢銷小說《紅與黑》吧。點明這部小說,就大致點明了此詩的主題。這首詩,其實質(zhì)就是對這部小說的壓縮,它把一個漫長的耐人尋味的故事壓縮成短短的二十四行,僅以一個精練的單獨事件突顯出來。這樣說,是為了方便讀者快速理解這首詩,更聰明的讀者當(dāng)然可以完全不買賬,只按自己的思路去閱讀。譬如你也可以讀出下面一番意思:
假使她碰見了他,雖然她不再微笑了,
她顯出的憂郁比她的微笑更為可愛,
仿佛她的心中蘊藏著千言萬語
說不出來,卻要把它們百般撫愛,
緊緊地壓縮在她燃燒著的心底;
即使天真無邪也有不少的狡猾,
而且決不敢自己說出真話來,
愛情在年青時期就學(xué)會了虛偽。
(拜倫:《唐璜》,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7月第2次印刷,第41頁)
全詩并非復(fù)雜(形式),由兩個主角在一個中午碰面(時間),在一間平凡的陳舊的房間(地點),一個少年,一個老年(人物)。在層層注視,對話,形象與細(xì)節(jié)描寫之后,在詩的最后一節(jié)把故事推向一個幽會場面。我無法,也不想用散文語言來描述這個動人的故事。詩歌本身已足夠讓讀者感到了。這感到的核心是基于對一個準(zhǔn)確無誤的事件的敘述。而這事件又上升為人類生活中某種普遍的事件,如這事件不具普遍性,就不會為讀者所接受,就無意義,就不能成為詩歌中的事件,最多只是雜亂無章的閑談,最多只是私人怪僻的獨白。當(dāng)然詩歌中的事件是必具戲劇性的,因為詩總會要求并期待某種出人意外的東西。震驚效果與陌生化效果一樣重要,二者不可或缺。
就我個人寫詩多年經(jīng)驗,一首詩的成敗全在于事件的運用,在于情景交融是否天然,故事是否完整,敘述的角度是否巧妙。一首失敗的詩往往是場景混亂的詩,一篇有頭無尾的故事,一個不知所云又一團(tuán)亂麻的事件。失敗的詩往往每一行都是一個斷句,彼此毫無聯(lián)系。而一首好詩從頭至尾仿佛就是一句話,而一句話已說清了整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