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敏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江蘇常州 213164)
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的一種控制能力。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對學習者自主概念及學習者的態(tài)度、觀念、學習策略和學習者的地位的研究,動機這一重要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英語學習動機在外語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鑒于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實驗研究較為鮮見,筆者對此進行了嘗試性研究。
(一 )研究問題
該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2)學生自主能力的發(fā)展是否對學習成績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 )實驗對象
該研究的受試對象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紡化系 2008級 A2班和 2008級 A3班學生。這些學生在進校時被隨機地分成了兩個班,每班有 68人。為確認兩班學生的英語水平相當,實驗前對這些學生高考英語入學成績進行了獨立樣本 T檢驗。經 t檢驗,兩班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A2班作為實驗班,實驗班的同學接受了兩個學期的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訓練,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教學方法,提供真實的自主學習材料。A3班作為對照班,接受正常的英語課教學。為了能有效地控制變量,實驗班和對照班使用相同的教材,保持相同的教學進度。
(三 )研究工具
測量工具有兩個。一是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試卷。一方面是因為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具有很好的權威性,反映出的學生綜合英語水平更具說服力。另一方面學習動機激發(fā)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驗處理的結果即使在短期內使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仍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考察它的可持續(xù)效果。二是“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調查問卷”。問卷分為三部分:(1)個人簡況;(2)英語學習動機;(3)自主學習能力。除第一部分外,其余都是選擇題。與學習動機有關的題目有 10個,其中5個屬于內在動機,5個屬于外在動機。有關自主學習能力的問卷題共有 10個,涉及計劃性、自我控制性和自我評估性。問卷采用萊克特量表 (Liker Scale),采用五級記分制。
本問卷調查設計的理論依據為:(1)Garnder&Lambert[1](1972)對動機的界定;(2)Deci&Ryan[2](1985)對動機的界定;(3)Vallerand[3](1997)對動機的定義;(4)Holec[4](1981)和Dickinson(1993)對自主學習特點的描述;(5)O’Malley&Chamot[5](1990)對學習策略的劃分。
(四)數(shù)據的收集和數(shù)據分析
對問卷調查得來的每個數(shù)據都按評價等級的分值進行權重處理,數(shù)據輸入計算機,用 SPSS 10.0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分別計算出每個問卷項目的平均分和標準差,以研究學習動機與自主能力的關系,最后進行了獨立樣本 T檢驗,以檢測兩組學生在實驗前后學習成績的變化情況。
11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之間的相關分析
表 1和表 2分別反映了對兩個班在為期兩學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訓練前后進行問卷調查獲得的相關數(shù)據。通過比較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差異,可以看出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訓練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能力產生的影響。
表1 兩班的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前測)
表2 兩班的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后測)
表 1顯示兩個班的學生在實驗前的英語學習動機都是以外在動機為主,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著眼于實際,以便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學好英語的占絕大多數(shù)。考試驅使不僅決定了其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也使學生忽略或無暇從事自主學習。
表 2表明在實驗結束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已有明顯的差異性。在學習動機方面,兩個班的外在動機的平均值都稍有下降。就學習動機而言,實驗班在原有基礎上有明顯的增長,使得兩個班之間產生了顯著差異。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對照組兩次的調查指標沒有顯著變化。實驗班學生隨著在語言環(huán)境中變得想學,其學習計劃的意識有所增強,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大部分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制訂出自己的長期計劃 (平均分為 3.24)和短期學習計劃 (平均分為 3.45),并且能保證計劃的實施(平均分為 3.21)。這一結果與Dickinson[6](1993)對自主學習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后數(shù)據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在學習動機激發(fā)訓練后,實驗班的學習動機和與自主學習能力相關的變量也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對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習能力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
21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之間相關分析
表3 兩班在第一學期期末測試中的總分比較
表4 兩班在第二學期期末測試中的總分比較
表5 兩班在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中的得分比較
從以上三表可以看出,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成績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并且效果顯著。表 3顯示,實驗進行一學期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在成績方面開始出現(xiàn)差別,實驗班的平均值雖然高于對照班,但從 P=.417>.05來看,實驗效果是不顯著的。根據表 4,在兩個學期之后,實驗班的平均分(75.39)明顯高于對照班 (65.46),且達到統(tǒng)計上的顯著意義(P=.005<.05)。實驗班和對照班于第二學期末參加了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表 5列出兩班在此次考試成績上的差異。實驗班的成績比對照班平均分高出6.22分,與對照班相比,呈 P=.000<.001顯著。這說明自主能力的發(fā)展在促進學習成績,提高學生語言水平方面是比較有效的。
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是有效的。實驗組學生比對照組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相關分析表明,實驗班學生學習動機的提高與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有統(tǒng)計上的正相關。
(2)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業(yè)成績的進步。隨著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實驗組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有較大進步。
該項研究結果支持和驗證了學習動機激發(fā)訓練的教育價值,表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通過學習動機的激發(fā)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是可行的、有效的。同時,在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如何保持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強度和維度?如何將動機激發(fā)與英語自主學習最有效地結合起來?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由于受試者人數(shù)少,實驗時間也比較短,作為一項探索性研究,由于樣本的局限性,本文的觀點是否適用于其他高職學生尚需進一步的驗證和研究。
[1]Gardner,R.&Lambert,W.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2]Deci,E.L.&Ryan,R.M.Intrinsicmotivation and selfde2 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York:Plenum Press,1985.
[3]Vallerand,R.J.To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2 cial psychology,1997,29:271-360.
[4]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5]O’Malley,J.M.&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2 niversity Press,1990.
[6]Dickinson,L.Talking shop:Aspects of autonomous learn2 ing[J].ELTJournal,1993,47(4):33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