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樾
摘 要 現(xiàn)代設計的倫理性對于現(xiàn)代設計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設計的倫理性已逐漸深化到設計的領域內(nèi),逐步實現(xiàn)設計的各個方面的人性化設計,即設計要增加更多的人文關懷。公共領域是二十世紀初以來英語國家學術界常用的概念之一。這種具有開放、公開特質(zhì)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而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相應的環(huán)境設計。但是公共藝術本身存在著賦予倫理設計的義務,這兩個概念雖然發(fā)起于不同的時間段但是前者影響著后者的發(fā)展,后者的實踐可以更好的豐富前者的知識體系,本文便是淺談倫理設計與現(xiàn)代公共藝術的設計的發(fā)展的聯(lián)系。
關鍵詞 設計倫理;引導;新美學;現(xiàn)代公共藝術
1.從設計倫理的角度看待公共藝術
目前,諸多急待變化的公共藝術實踐及其面臨的批評與指責,使公共藝術存在的合法性深受質(zhì)疑。批評界在針對當前某些藝術“公共性”的虛假命題的駁斥中,明確地指出公共藝術是一種“天生具有強迫性”的“意識形態(tài)的實踐形式”。但是,本人認為,公共藝術當下呈現(xiàn)的混亂和無序狀態(tài)不足以阻擋藝術回歸公眾生活的必然趨勢。所謂“權力與民意” 的沖突與摩擦,只是我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必然歷經(jīng)的震蕩過程。在如此的渾濁、混亂局勢中我們把設計倫理作為評判公共藝術的標準或者作為指導公共藝術的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理論支點,這是為我國公共藝術理清頭緒、找到方向所有益的研究工作。
2.設計倫理當影響公共藝術
倫理道德所明確的核心便是人的關系,人與人、人與物的相互關系性的理論思考和總結,塑造了整個社會共同遵從的思想道德觀念。設計藝術承載著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載體和轉(zhuǎn)化形式,設計藝術的發(fā)展需要一個合乎時代性的設計理論的指導,使設計藝術更合乎人的設計,增強更多的人文關懷,這一點也是公共藝術設計的核心。
公共藝術的發(fā)展自經(jīng)歷了初級階段的人權確立,但今天對于人性以及社會學的深度探討,公共空間中的構架如雕塑,景觀小品等作品已經(jīng)不是以藝術的美學表現(xiàn)。
2.1 設計倫理指引公共藝術實踐
公共藝術換句話說也就是是人類社會學概念下產(chǎn)生的藝術,它是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藝術,應該是一門關于社會學的藝術,這樣的公共藝術與同屬于文化體系的道德體系存在千絲萬樓的聯(lián)系。而設計倫理是設計道德的進一步深化,換言之道德建設了設計倫理的體系框架。在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公共藝術更應是是道德觀的體現(xiàn)。在一些古代道德觀的發(fā)展中,如儒家“天人合一”,或者墨家的“節(jié)儉”在古代設計倫理思想中占據(jù)了主導的位置。如著名的漢代長信宮燈,明代家具等都是古代設計倫理的體現(xiàn),然而現(xiàn)代設計倫理的形成對于中國來講還是處于一個模糊的狀態(tài),公共藝術便是現(xiàn)代設計倫理的最好的實踐藝術,它是一門復雜的綜合藝術,雕塑,家具,環(huán)境設計,科學技術等等都囊括其中,我認為一個好的公共藝術形成應該是多人的團體作品,當然它應該具有一個統(tǒng)一派別的思想作為支持。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現(xiàn)代設計倫理的以人為本的概念已經(jīng)在個設計門類“綠色設計”、“ 生態(tài)設計”中得以體現(xiàn)。作為設計水平綜合體現(xiàn)的公共藝術更是這個思想的集結體現(xiàn)。所以應該由設計倫理來指引公共藝術的實踐,并且在實踐中去深化和豐富我國的涉及倫理體系,這是一個互利共贏的結果。
2.2 設計倫理影響現(xiàn)代公共藝術“美”的重新定義
2.2.1 “舊美”與“新美”的矛盾
有了設計倫理的思想作為指導,但是很多實際的矛盾是需要設計師自己去判斷和追尋的,世界本身便是有很多矛盾存在的,我們的的周遭包括我們的本身都是矛盾的綜合體,所以才有了哲學。對于現(xiàn)代的設計來講很多在古典設計美學的‘美和現(xiàn)代設計作品在某的時候往往是具有矛盾的,例如以前的一塊純實木椅子的設是美的,在如今由于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自然資源的減少和匱乏,去提倡實木的美感,往往有悖于現(xiàn)代社會的合理發(fā)展。所以現(xiàn)代美應該不是簡單的外在形式的比例,韻律,等單純美感。
2.2.2 設計倫理的深化發(fā)展導致公共藝術的“美”的變化
為什么辯論美的意義?因為新的社會帶來新的道德體系隨即也帶來一個新的設計倫理體系,現(xiàn)代公共藝術也需要一個更深化的倫理道德體系知識作為支撐點。在作者理解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點便是更深層次的美感定義,如果一個設計違背了外在的美學定義但是它可能更好的節(jié)約資源,更好的抑制一些人類的不當舉動,那這個設計應該是美的,這種美是人類精神層面的共鳴。在人類社會學中我們早過了有群居動物但獨立人的個體的階段現(xiàn)在的階段應該是一個重新回歸人的本位追求新的人類共同生活的階段了這個階段應該是人作為個體存在,而精神共存的社會,這是人類未來社會學的發(fā)展趨勢。從某種意義來講這是新的人類群居生活。所以現(xiàn)代設計的美的定義應該是基于倫理道德的觀念之上更深層次的美。
2.2.3 現(xiàn)代公共藝術中“美”的體現(xiàn)
那什么樣的“美”是現(xiàn)代公共藝術應該提倡的?
在公共藝術門類中的環(huán)境景觀,單以其中景觀小品為例子,現(xiàn)代景觀跳過了基本設施的階段但是在的發(fā)展也是門類眾多良莠不齊,有例如將居民日常娛樂生活融入實際的使用,后者中孩子們可以將水注入可口可樂的杯子中實現(xiàn)娛樂的互動,它們都是在美感和功能基礎上展開了一些互動的嘗試。有一些表達思想的作品如某些垃圾桶便是威尼斯街頭的藝術作品,它全身任意涂鴉是藝術家和民眾思想的表達和交匯,這屬于精神上的互動。也以垃圾桶為例,位于加拿大街頭的防熊垃圾桶,因為熊經(jīng)常在垃圾桶尋找食物,把垃圾桶翻的底朝天后揚長而去,但是這個垃圾桶可以將垃圾桶鎖起來,而打開方法上面有各國文字說明,這樣只有人能打開它使用了。垃圾分類典范的日本街頭的精細垃圾分類,桶簡潔大方依次排列在街頭每個桶上都是不同的分類,除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類外還分干與濕等等,條件甚至有些繁瑣,但是日本民眾就是在如此的垃圾桶設施的使用引導下將垃圾分類做的幾乎完美。在這幾類作品中加拿大和日本的垃圾桶似乎并不是最美的最具藝術性的但是從倫理設計的角度來看它們都是最好的實現(xiàn)了解決問題的設計,應該是現(xiàn)代公共藝術設計中美的作品。
3.我國公共藝術面臨的實際問題
對于設計倫理的強調(diào)并不是簡單的口號就能做到就顯著我過的公共藝術設計面臨真正的問題,對于公共藝術而言沒有公眾的交流就構不成公共藝術的空間。公共藝術的參與性訴諸公眾感官應是全方位的。如視覺的,觸覺的,嗅覺的等等,而我們身邊的雕塑大部分只是滿足了人們視覺層面的需求。一些城市的藝術家們開始把公眾對藝術作品的參與作為公共藝術的內(nèi)在因素來對待,即把公眾參與作品的行為和身體作為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而使作品超越了視覺審美的范圍,大大調(diào)動了公眾的參與性。從選擇藝術家、決定作品安放的地點、制作的歷程,直到完工后的呈現(xiàn)典禮,都可以讓大眾參與。但是在實際中,公眾對創(chuàng)作過程的參與程度并不高。當然,這里面既存在創(chuàng)作過程根本就沒有給公眾參與機會的問題,也存在公眾自身缺乏參與意識的問題。如何在防止決策者武斷決定的同時,又能正確運用公共意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xiàn)實的課題。
4.總結
有了設計倫理的作為我們看待城市公共藝術的一個角度的話那么它們不僅僅只是一些單體的、獨立的建筑和雕塑,它也包括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連帶的其他裝置,它們共同構成了城市整體形象的復雜系統(tǒng),相信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以及隨之而來的整體公民素質(zhì)的提高,我國的城市管理者們對城市形象和公共藝術的認識也會不斷深化。到那時,公眾對藝術家的設計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未來的公共藝術家應當具有更綜合的科學系統(tǒng)知識和藝術理論知識、更強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使用各種元素進行視覺表現(xiàn)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洪義. 公共藝術概論[M].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
[2] 翁劍青. 城市公共藝術:一種與公眾社會互動的藝術及其文化的闡釋——中國城市藝術發(fā)展戰(zhàn)略叢書[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