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新 熊立功 張紅華
陽春三月,筆者登上紅安縣華家河鎮(zhèn)熊河村迎架山,十八個山包二十五個山洼的松杉林,撐出一片綠色的天。一位身材魁梧的白發(fā)老人手持鋤頭,正在樹林邊緣的一塊荒草坡上哼哼哈哈地開荒,挖樹坑,吊樹槽。頭上的汗水順銀白色的胡須往下滴……他就是“老愚公”熊厚繼。41年前,這里只有石頭和雜草,是這位87歲的新四軍老戰(zhàn)士讓光禿變成“寶庫山”,他41年如一日,累計造林500畝,為村集體創(chuàng)造財富200余萬元,自己卻還是一貧如洗。2006年,熊厚繼老人被評為黃岡市“十大人物”。
把山當家守,把樹當兒撫
14歲那年,還在給熊河村大地主放牛的熊厚繼,邀了幾個放牛娃參加了革命,進入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五師獨立團偵察兵。1946年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熊厚繼因病不能繼續(xù)作戰(zhàn)而退伍,回到家鄉(xiāng)熊河村后,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
新中國成立后,熊厚繼放下了手中的槍,拿起了建設家園的鋤頭。新中國成立初的熊河村極為貧瘠,群眾天天守著人均不足半畝的耕地,過著吃了上頓愁下頓的苦日子。1970年,時任大隊隊長的熊厚繼,建議大隊開發(fā)荒山找富路。然而好事多磨,栽上山的樹苗,由于管理不善,不是干死,就是被牲畜損毀,甚至被人砍去當柴燒。熊厚繼看到頻臨荒廢的新基地,心痛如絞。他找到大隊書記說:“照護山林的事,就交給我吧?!彼o去了大隊長職務,孤身一人挑著鍋瓢碗筷、鋤頭、鋪蓋,大冬天登上迎架山,搭上茅棚安了家。從此以后,熊厚繼開始了“把山當家守、把樹當兒撫”的綠化荒山生涯。
讓荒山變成村集體的“綠色銀行”
照山護林,首先要有樹。熊厚繼老人犯愁了:照山有護林的職責,卻沒有重新栽植的義務,可眼下守著這光禿山有什么意義呢!熊厚繼決定用晚年全部精力,讓迎駕山500畝荒山變成熊河集體財富的“綠色銀行”。
熊厚繼老人開始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墾山、植樹、護樹的艱苦勞動,他用最簡單的鶴鳴鋤、圓口鍬,將土壤深挖一遍,理出草根,然后抽槽、挖坑,遇到巖石,他也要細細地搗,不在石頭上挖出石坑決不罷休。有時幾天功夫,就要挖廢一張鋤頭。為保證新栽上的樹苗成活率高,熊厚繼老人還要往返三四里山路從山下小溪挑水上山澆苗,遇到雨季,地下水充足的時候,他就在山洼里筑埂蓄水、挖泉取水。
至今,當年熊厚繼老人挖掘的取水抗旱澆苗的泉眼還隨處可見。從墾山到栽樹護樹,栽完樹又墾山,熊厚繼老人像一只春蠶一樣,不斷地吐絲編織著綠色的家園。
山中無甲子,歲月不知年
已成林成材的迎架山,成了周圍老百姓眼里的一道亮麗的綠色風景,也成了不法分子眼里的一塊肥肉。為了防人偷樹,熊厚繼每天夜里巡山兩趟。當山下村子里燈熄人休的時候,熊厚繼老人卻要帶上狗,披上蓑衣戴著斗笠,手持電筒在林間高一腳低一腳地巡邏,兩個來回下地往往東方已破曉。遇到下雨飄雪的日子,老人就在屋里生起火烤干衣服,喝口酒,緩口氣又得回到林子里……
熊厚繼老人一生孤寂。年輕時愛說愛笑的他,自上山照山造林后,一年到頭沒有幾天不是與山、與樹朝夕相處,幾乎是與世隔絕。最難熬的當屬夜空人靜之時。后來,老人買來一臺收音機,隨身帶著,最重要的是聽天氣預報。
替自己守住這份骨氣
熊厚繼老人奉獻一生,一生清貧。有人給熊厚繼老人守護的迎架山這片山林算了一筆帳:41年內(nèi),村里通過有計劃地間伐,已出售成材杉木和松樹2.5萬余株,收入50余萬元。目前還有近5萬余株成材松杉樹,市場估價可創(chuàng)值150萬元,累計財富在200萬元以上。如今。老人每年的護林收入和優(yōu)撫金加起來一共也不足4000元。1983年,村委會鑒于熊厚繼老人付出太多,收入太少,決定將山上的樹給些股份讓老人支配。熊厚繼堅決不同意,他說:“我要那么多錢做什么,何況村集體也不富裕,只盼你們把錢用在刀刃上。”
2002年底,老人的養(yǎng)子外出打工時意外死亡,幫助兒媳撫養(yǎng)照顧孫兒孫女的重擔落在了已年近八旬的熊厚繼老人身上。他白天下山幫兒媳種責任田,晚上依然拄著拐棍上山護林,在孫兒和孫女交學費都困難的情況下,熊厚繼老人沒有動用山上的一草一木。他說:“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我就要替集體守好這片山林,替自己守住這份骨氣,永遠保持新四軍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