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風機制造技術轉移模式與技術進步效果評價*

      2011-10-23 07:53:22崔學勤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1年3期
      關鍵詞:外國風電風機

      崔學勤 王 克 鄒 驥

      (中國人民大學環(huán)境學院,北京100872)

      中國風機制造技術轉移模式與技術進步效果評價*

      崔學勤 王 克 鄒 驥

      (中國人民大學環(huán)境學院,北京100872)

      根據(jù)技術轉移過程中技術受方的性質,將中國風機制造技術轉移分為“外商獨資企業(yè)”、“中外合資企業(yè)”和“中資企業(yè)”三種模式。通過技術轉移的層次、技術先進程度、技術轉移的規(guī)模、技術轉移的速度,對三種模式下技術轉移的效果進行了評價。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技術轉移,中國風機制造技術有了迅速的發(fā)展,但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的情況仍沒有改變。中資企業(yè)的技術轉移模式在轉移技術的層次、技術轉移規(guī)模和技術轉移速度上,都要優(yōu)于外商獨資企業(yè)和中外合資企業(yè)模式,對中國風機制造技術進步的作用更大。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在中資企業(yè)模式下,在引進技術的同時,積極消化吸收,并重視與外國企業(yè)開展聯(lián)合研發(fā),才能最終獲得創(chuàng)新能力。這也應當成為中國政府激勵政策作用的重點。

      風機制造技術;技術轉移;技術進步;效果評價

      中國風機制造技術從遠遠落后于世界開始,在20多年內,尤其是最近10年里,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并在逐步追近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風機制造技術進步的源頭,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國際技術轉移引進先進技術;二是通過自主研發(fā)提升技術水平。氣候有益技術的開發(fā)和國際轉移對實現(xiàn)全球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目標的重要性,已經(jīng)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1]。風力發(fā)電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氣候有益技術,其在中國的發(fā)展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于國際技術轉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國外先進的風機制造技術向中國的轉移,會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來進行。在不同的技術轉移方式下,會涉及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其行為特征也會有所不同。這些都會影響技術轉移的真正效果。通過評估和比較不同的技術轉移模式的效果,能夠識別出更為有效的技術轉移模式。來自風機制造技術轉移的結論,還能夠推廣到其他氣候有益技術上,有助于建立更有效的氣候有益技術國際轉移新機制,更好的實現(xiàn)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

      1 技術轉移與中國風機制造技術進步

      風力發(fā)電技術是一種重要的氣候有益技術,也是目前世界上商業(yè)化前景最好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根據(jù)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的統(tǒng)計,在過去10年全球的風力發(fā)電產(chǎn)業(yè)平均年增長率達到28%,而每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的增長率則更高[2]。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發(fā)展并網(wǎng)型風力發(fā)電技術。在初期,中國風電技術的發(fā)展主要依靠自主研發(fā)。通過國家科研課題的支持,陸續(xù)研制出了18 kW-200 kW的各種型號的風力發(fā)電機組。但是由于研發(fā)周期過長,往往樣機還沒來得及商業(yè)化,市場的主導產(chǎn)品就已經(jīng)轉向了單機容量更大的機組。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發(fā)展戰(zhàn)略逐步轉向技術引進。中國的風電機組制造企業(yè)通過建立合資企業(yè)、購買許可證等方式引進國外先進的風機制造技術,逐步掌握了600 kW、750 kW、1.5 MW乃至更大型號風機的制造技術。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企業(yè)加大了技術引進的力度,中國風電市場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從2005年開始,每年的累計裝機容量都接近或超過翻番。2009年底,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25 805 MW,位居世界第二。而同年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3 803 MW,已經(jīng)躍居世界第一[3]。

      在風電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的同時,國內的風機制造企業(yè)蓬勃發(fā)展,風機年產(chǎn)量已經(jīng)超過10 000 MW,并擁有華銳、金風這樣躋身于世界十大制造商之列的風機制造企業(yè)。

      不僅風機裝機容量在快速上升,新安裝的風機的單機功率也在不斷增大。2005年,我國風電場新安裝的兆瓦級風電機組(≥1 MW)僅占當年新增裝機容量的21.5%,而且大多數(shù)都由外國風機企業(yè)生產(chǎn),國內企業(yè)還很少具備兆瓦級風機的生產(chǎn)能力。隨著國內企業(yè)兆瓦級風電機組生產(chǎn)能力的提升,2007年兆瓦級風電機組的裝機容量已經(jīng)占到當年新增市場的51%。2009年這一比例上升到86.8%[4]。兆瓦級風電機組目前已經(jīng)成為我國風電市場的主流產(chǎn)品。

      因此,中國的風機制造技術從初期的停滯不前,到后來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技術轉移在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圖1 中國風機制造技術轉移模式Fig.1 Transfer models of wind turb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in China

      2 中國風機制造技術轉移的主要模式

      中國目前的風機制造技術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資(FDI)、合資企業(yè)外方提供技術、購買專利許可證、聯(lián)合研發(fā)和自主研發(fā)等來源[5]。

      除完全自主研發(fā)以外,其余每一種技術來源,實際上就是對應著一種技術轉移的途徑。歸納以上的技術轉移途徑,可以看到目前國內風機制造技術國際轉移的技術供方主要是外國風機制造企業(yè)和外國風電設計公司。而技術轉移的受方,按照其所有制結構,則可以分為外商獨資企業(yè)、中外合資企業(yè)和中資企業(yè)三類。

      技術受方的性質,會決定利益相關者的行為特征:技術供方對技術不同的保護程度;技術受方對引進技術并消化吸收的積極性;以及中國政府的激勵政策。這將會顯著影響技術轉移的效果。

      外國風機企業(yè)通過在中國建立獨資工廠,就能夠將技術轉移限定在公司內部,實現(xiàn)對技術最大程度的保護。外國風機企業(yè)如果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yè)并轉移技術,就意味著需要與中國企業(yè)分享部分的管理權和知識產(chǎn)權,從而失去對技術的部分控制權。而出售許可證,則表明技術供方放棄了對這項技術的獨占。而技術供方對技術保護程度的不同,又會影響到這項技術轉移和擴散的效果。而只有當中國企業(yè)作為技術受方的時候,才真正具有提高技術水平的動力,并且贏得中國政府相應的激勵政策。

      因此,風機技術轉移的效果與技術受方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lián)關系。為了研究中國風機制造技術轉移效果的影響因素,我們可以按照技術受方的類型,把中國風機制造技術國際轉移劃分為“外商獨資企業(yè)”、“中外合資企業(yè)”和“中資企業(yè)”這三種模式。

      作為技術供方的外國風機企業(yè)和外國風電設計公司,作為技術受方的中國風機企業(yè),以及中國政府,是中國風機制造技術國際轉移過程中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偟膩碚f,中國風機企業(yè)出于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需求,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并進行消化吸收,同時注重發(fā)展技術來源的多樣性,與外國風機企業(yè)、風電設計公司開展聯(lián)合研發(fā),對風機制造技術向中國的轉移起到了推動作用。而外國風機企業(yè)出于維持其市場競爭優(yōu)勢的動機,則普遍缺乏技術轉移的意愿。外國風電設計公司因為不與中國風機企業(yè)構成直接的市場競爭,同時出售設計圖紙能為其帶來商業(yè)利益,成為了重要的技術提供方。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的政策措施也是促進風機制造技術向中國轉移的重要力量。

      表1 利益相關者行為及對技術轉移效果的影響Tab.1 Behavior of stakeholders and its effect on technology transfer

      盡管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基本行為是確定的,但是在不同的技術轉移模式下,由于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各利益相關者的行為特征會有所差異。而這些行為差異會對技術轉移的效果造成影響。在“外商獨資企業(yè)”的技術轉移模式下,外國企業(yè)能夠獲得對技術最大的控制權,對技術轉移施加的限制也較多。而在“中資企業(yè)”模式下,中國風機企業(yè)能夠對技術有更深入的掌握,并發(fā)展多種技術來源。而“中外合資企業(yè)模式”下的技術保護程度和技術轉移程度則都介于其他兩種模式之間。

      圖2 外商獨資企業(yè)模式下的利益相關者關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s on foreign-owned enterprise model

      圖3 中外合資企業(yè)模式下的利益相關者關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s on joint venture model

      圖4 中資企業(yè)模式下的利益相關者關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s on Chinese enterprise model

      3 不同模式技術轉移效果分析

      因為不同的技術轉移模式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而同一個利益相關者在不同的技術轉移模式下的行為特征也會發(fā)生變化,從而使得技術轉移效果受到技術轉移模式的顯著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對不同模式的技術轉移效果進行評價和比較。下文對不同模式的技術轉移效果的評價,主要通過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來進行。

      3.1 對不同模式技術轉移效果的定性評價

      技術大體上可以分為顯性技術和隱性技術兩大類。技術轉移并不僅僅意味著購買生產(chǎn)設備等顯性技術的轉讓,還必須包括知識產(chǎn)權、技術設計的原理、人力資源的培訓等隱性技術的轉移[6]。隨著技術復雜性的加劇以及技術系統(tǒng)綜合化程度加深,隱性知識在技術轉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隱性技術知識的轉讓是企業(yè)核心技術能力提升的關鍵,但同時也更難被技術受方消化吸收[7-9]。

      本文根據(jù)前人的研究,將技術區(qū)分為三個不同層次:使用技術層次(Know What);方法技術層次(Know How)和原理層次(Know Why)。不同層次的技術具有不同的載體和轉移渠道,給技術受方帶來的技術轉移效果也不同。從技術本身的內涵和轉移效果的意義上講,原理技術最為“高級”,方法技術次之,而使用技術則屬于較初級的技術層次。

      對于中國風機市場上的廠商,由所有制形式代表的各種技術轉移模式,反映了技術擁有方(主要是外國企業(yè))對風機技術和知識產(chǎn)權保護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的技術保護程度,就會導致通過這種模式轉移的技術層次的不同。

      在中國設立獨資企業(yè)進行風機生產(chǎn),可以使外國企業(yè)獲得對技術和知識產(chǎn)權的完全控制。但是從技術轉移的意義上來說,在這種方式下,除了幫助中國的勞動力積累風機生產(chǎn)經(jīng)驗等微小、間接的溢出效應外,沒有其他較高層次的技術轉移發(fā)生。

      在中外合資企業(yè)中,外國企業(yè)需要與中國企業(yè)分享部分的管理權和知識產(chǎn)權,技術保護的程度要弱于獨資企業(yè)。即使在外方控制技術、保留知識產(chǎn)權的情況下,帶來的技術轉移仍然要多于外商獨資企業(yè)模式。而如果外方將技術的使用權轉移給了合資企業(yè),那么轉移的技術就不僅包括使用技術,還包括了更高層次的方法技術。

      中國企業(yè)通過購買許可證和設計,就獲得了該項技術的工藝流程、設計圖紙資料等技術信息,所對應的就是方法技術的層次。但是這對于中國企業(yè)提高技術研發(fā)能力的幫助仍然不夠。通過與外國設計公司進行聯(lián)合研發(fā),中國企業(yè)獲得了原理技術,才能帶來研發(fā)能力的顯著提高。而如果收購了外國的風機企業(yè),消化吸收了其技術能力和研發(fā)能力后,中國企業(yè)就具備了完整的技術研發(fā)能力。

      因此,從技術轉移的層次,也即技術受方所獲得的技術內涵來看,只有通過中資企業(yè)的技術轉移模式才能夠獲得較高層次的原理技術,中外合資企業(yè)模式效果次之,而外商獨資企業(yè)模式轉移的技術多為較初級的使用技術,技術轉移效果較差。

      3.2 對不同模式技術轉移效果的定量評價

      3.2.1 技術轉移效果評價指標

      氣候有益技術國際轉移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先進技術的傳播擴散,來達到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因此,溫室氣體減排量和減排潛力應當是評價技術轉移效果的核心。而一項氣候有益技術的溫室氣體減排潛力,與這項技術本身的技術水平、技術轉移的規(guī)模和技術轉移的速度有關。

      表2 不同技術轉移模式轉移技術的層次比較Tab.2 Technology level comparison of technologies transferred by different models

      其中,ΔGHG:溫室氣體減排量;ΔT:轉移的技術比現(xiàn)有技術的先進程度;Scale:技術轉移的規(guī)模;Speed:技術轉移的速度。

      技術水平表征的是所轉移的技術的先進程度。對于能效技術而言,技術水平的提高,意味著能源效率的提高,即生產(chǎn)單位產(chǎn)品所消耗的能源總量減少,同時也就減少了CO2的排放。對于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技術而言,其單位發(fā)電量的CO2排放近似為零。此時,更高的技術水平意味著單位投資的發(fā)電量更高,從而在同樣投資的情況下,能實現(xiàn)更大的溫室氣體減排。因此,更高的技術水平總意味著更大的溫室氣體減排潛力。

      技術轉移的規(guī)模表現(xiàn)為這項技術在接收國得到應用的規(guī)模。一項技術的減排貢獻等于這項技術的單位減排量與這項技術的應用規(guī)模的乘積。因此技術應用的規(guī)模越大,減排的溫室氣體量也越多。而在考慮技術學習(Technology Learning)①技術學習是指當一項技術的應用規(guī)模倍增時,這項技術的成本將會相應降低。的情況下,技術轉移規(guī)模的擴大,將帶來更顯著的溫室氣體減排。

      最后,一項氣候有益技術的溫室氣體減排量,不光與這項技術的技術水平狀況和應用規(guī)模相關,與這項技術得到應用推廣的速度也有很大的關系。一方面,一項先進的氣候有益技術得到應用的時間越早,就能越早發(fā)揮減排作用。這樣一來,即使在最終的應用規(guī)模相同的情況下,轉移速度更快的技術在一定時間段內的溫室氣體減排量也更大。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技術學習效應,一項技術應用的時間越早、規(guī)模越大,那么技術學習效應也越大、技術成本下降也越多,而這又會反過來促進技術的應用規(guī)模。

      3.2.2 技術水平現(xiàn)狀

      盡管中國風機企業(yè)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在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要想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中國風機制造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華銳、金風等中國企業(yè)已經(jīng)躋身世界十大風機制造商。尤其在750 kW-2.5 MW的風機中甚至已經(jīng)位居世界前三。然而單機功率更大、技術也更復雜的2.5 MW及以上風機的市場,還完全由歐美公司控制。

      而即便是中國企業(yè)具備生產(chǎn)能力的750 kW-2.5 MW風機,其核心技術及知識產(chǎn)權,主要掌握在發(fā)達國家企業(yè)手中。世界前10大風機專利擁有企業(yè),沒有一個中國公司(見表4)。即便是在中國申請的風電專利,申請人也絕大多數(shù)是外國企業(yè)在中國的獨資公司(見表5)。

      表3 不同型號風機的主要制造商Tab.3 Major manufacturers of different types of wind tubines

      表4 世界前10大風機專利所有者Tab.4 Top 10 wind turbine patent owners around the world

      表5 中國前10大風機專利所有者Tab.5 Top 10 wind turbine patent owners in China

      工業(yè)專利主要可以分為發(fā)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發(fā)明專利的創(chuàng)新性要顯著強于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中國風機企業(yè)不僅在專利數(shù)量上落后,而且在以發(fā)明專利比重為衡量標準的專利質量上也遠遠不如外國企業(yè)。主要的外國風機企業(yè)在中國申請的專利幾乎全部都為發(fā)明專利,而中資企業(yè)申請的專利中發(fā)明專利的比重則較低。即使是國內的龍頭企業(yè),如華銳、金風等,發(fā)明專利所占比重也遠遠低于外資企業(yè)(見圖5)。

      3.2.3 技術轉移的規(guī)模

      技術轉移的規(guī)模在這里具體指某種具體型號的風機技術(如600 kW,1.5 MW等)從外國轉移到中國,目前在中國風電市場的裝機容量。而對于不同的風機技術轉移模式而言,外商獨資企業(yè)、中外合資企業(yè)和中資企業(yè)在中國風機市場上的份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這種模式相對應的技術轉移的規(guī)模。

      外資企業(yè)在中國風機市場上曾經(jīng)占據(jù)了絕對主導地位。2002年,中國風機累計裝機容量中有近90%是由外國風機制造商提供的。而那時,中國國內只有少數(shù)幾家風機制造商,而且規(guī)模較小、技術落后,在市場競爭中完全不是外國廠商的對手。

      圖5 中外風機企業(yè)發(fā)明專利比重(%)Fig.5 Proportion of innovation patent of both foreign and Chinese enterprises

      但是在2005年以后,中國風電行業(yè)的極大發(fā)展,也帶動了風機制造業(yè)的發(fā)展。除了原有的企業(yè)如金風、運達等加大投入、迅速擴張之外,東方汽輪機、華銳風電(大連重工集團)、湘電集團等國內大型制造企業(yè)和明陽電氣等民營企業(yè),通過購買許可證、建立合資企業(yè)等方式紛紛進入風機制造市場業(yè)。

      隨著中國本土風機企業(yè)的發(fā)展,外國風機企業(yè)在中國風機累計裝機容量中的比例不斷下降,從2002年近90%下降到了2008年的不到40%。其余超過60%的市場份額,除了合資企業(yè)占據(jù)了不到5%以外,剩下的均由中資風機企業(yè)占有。中國本土的風機企業(yè)從原來的微不足道,成長為如今占據(jù)中國風機市場超過半壁江山。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通過中資企業(yè)模式轉移的風機制造技術,在中國得到應用的規(guī)模,要大于通過外商獨資企業(yè)模式轉移的技術。

      3.2.4 技術轉移的速度

      技術轉移不僅包括從技術擁有國進入技術接收國的過程,還包括這項技術在接收國的擴散和傳播[10]。因此對于風機制造技術轉移的速度來說,也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某一型號風機的生產(chǎn)技術在國際上第一次得到應用的時間與這種技術在中國首次應用的時間,兩者之間相差的年份,代表狹義上的“技術轉移”的速度;二是中國第一次獲得一項風機生產(chǎn)技術與這項技術被中國企業(yè)大規(guī)模應用,兩者之間的年限,代表技術擴散的速度。兩者相加就成為廣義上的“技術轉移”的速度。

      本文定義一項風機制造技術得到應用為該型號風機實現(xiàn)批量生產(chǎn);而一項技術被中國企業(yè)大規(guī)模應用,則以中資和合資企業(yè)生產(chǎn)的該型號風機占當年新增裝機容量的比例超過20%為標準。根據(jù)這兩條標準,畫出國際與中國風機單機容量的發(fā)展情況,如圖6所示。

      圖6 國際與中國風機單機容量的發(fā)展Fig.6 Development of wind turbine unit capacity around the world and in China

      中國企業(yè)首次實現(xiàn)600 kW風機的批量生產(chǎn)是在1998年,技術來源是金風從德國Repower公司購買的生產(chǎn)許可證。但是直到2001年,由中資企業(yè)和合資企業(yè)生產(chǎn)的600 kW風機占當年中國新增風機裝機容量的比例才超過20%。此后,中國風機企業(yè)通過購買許可證、購買設計、建立合資企業(yè)等方式,又陸續(xù)獲得了750 kW、1.5 MW乃至2.0 MW、2.5 MW和3 MW風機的制造技術。而與此同時,世界風機制造技術也在不斷發(fā)展,不斷有更大功率的風機誕生。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7 MW風電機組已經(jīng)開始批量生產(chǎn)。

      從技術轉移的速度上看,除了600 kW風機以外,750 kW、1.5 MW、2.0 MW 和3.0 MW 風機,中國首次實現(xiàn)批量生產(chǎn)的時間,都比世界水平落后了7年。而技術進入中國后,傳播擴散成為主流技術的用時,則略有縮短。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隨著技術能力的積累,國內風機制造企業(yè)(包括中資企業(yè)和合資企業(yè))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外國風機技術向中國轉移的速度并沒有得到提高,通過技術轉移而來的風機技術,并不是當前最先進的。

      4 結論

      中國風機制造技術的發(fā)展,是國際技術轉移促進技術進步的成功案例之一。通過技術轉移,中國風機制造技術有了迅速的發(fā)展。國內企業(yè)逐步掌握更為復雜的風機的生產(chǎn)技術,新增風機裝機的平均單機容量不斷擴大。但是,中國企業(yè)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的情況仍沒有改變。中國風機企業(yè)在風電技術專利的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顯著落后與外國企業(yè)。

      圖7 技術轉移和技術擴散的時間Fig.7 Time cost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iffusion

      根據(jù)技術轉移過程中技術受方的類型,本文將中國風機制造技術國際轉移劃分為“外商獨資企業(yè)模式”、“中外合資企業(yè)模式”和“中資企業(yè)模式”三種類型。通過對比三種不同模式轉移的技術的層次,本文發(fā)現(xiàn)只有通過中資企業(yè)的技術轉移模式才能夠獲得較高層次的原理技術,而外商獨資企業(yè)模式轉移的技術多為較初級的使用技術,技術轉移效果較差。

      本文以技術水平、技術轉移的規(guī)模和技術轉移的速度這三個量化指標,評價和比較了不同模式的技術轉移效果。研究表明,通過中資和中外合資企業(yè)模式轉移的技術,其應用規(guī)模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外商獨資企業(yè)模式,對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起到了更大的作用。通過將廣義的技術轉移的速度分解為狹義的技術轉移速度和技術擴散速度,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外國風機技術向中國轉移的速度并沒有得到提高,但是隨著國內風機企業(yè)技術能力的積累,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越來越強,技術擴散所需要的時間得到了顯著的縮短。因此,綜合來看,“中資企業(yè)”技術轉移模式的效果最好,而“外商獨資企業(yè)”模式的技術轉移受到的限制最多,效果也最弱;而“中外合資企業(yè)”模式的效果則介于兩者之間。

      外國風機企業(yè)由于市場競爭等因素,缺乏向中國企業(yè)轉移技術的意愿,是目前中國企業(yè)引進先進技術的主要障礙。而且即使外國企業(yè)向中國企業(yè)出售技術,也往往不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因此中國要想真正提高技術能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僅僅通過技術引進是無法實現(xiàn)的。只有在中資企業(yè)模式下,在引進技術的同時,積極消化吸收,并重視與外國企業(yè)開展聯(lián)合研發(fā),才能最終獲得創(chuàng)新能力。這也應當成為中國政府激勵政策作用的重點。

      References)

      [1]IPCC.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R],2007.

      [2]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Global Wind 2009 Report[R],2010.

      [3]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yè)委員會.2009中國風電發(fā)展[R],2010.[China Renewable Energy Association,Wind Energy Professional Committee.China Wind Development 2009[R],2010.]

      [4]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yè)委員會.2009中國風電發(fā)展[R],2010.[China Renewable Energy Association,Wind Energy Professional Committee.China Wind Development 2009[R],2010.]

      [5]祁和生.我國風力發(fā)電機組總裝企業(yè)現(xiàn)狀[J].中國科技投資,2008(1):61 -64.[Qi Hesheng.Current Status of China’s Wind Turbine Assembly Enterprises [J].China Venture Capital,2008(1):61 -64.]

      [6]鄒驥,王克,傅莎,等.環(huán)境有益技術開發(fā)與轉讓國際合作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9.[Zou Ji,Wang Ke,F(xiàn)u Sha,et al.Proposal on Innovative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and Transfer of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ies[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9.]

      [7]Zander U. Exploiting a TechnologicalEdge: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Dissemination of Technology[M].Stockholm: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1991:89 -95.

      [8]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S1):27 -43.

      [9]朱方偉 ,王永強 ,唐麗艷.技術轉移中隱性知識轉化的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4,(11):79-81.[Zhu Fangwei,Wang Yongqiang,Tang Liyan.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in Technology Transfer[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 T,2004,(11):79 -81.]

      [10]鄒驥,王克,傅莎,等.環(huán)境有益技術開發(fā)與轉讓國際合作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9.[Zou Ji,Wang Ke, FuSha, etal. ProposalonInnovative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and Transfer of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ies[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9.]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technology recipients,authors categorize wind turb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into three models:the‘foreign-owned enterprise’model,the‘joint venture’model and the‘Chinese enterprise’model.Through the level of technologies transferred,technology advancing level,technology transfer scal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speed,and the effect of the three models is evaluated.This paper draws such a conclusion that China has made a substantial progress through technology transfer.However,it still lags behind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Chinese enterprise model has better performance on the level,scale and speed of technology transfer,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echnology progress in China.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in order to gain innovation capacity,Chinese enterprises should introduce and absorb advanced technologies actively,and conduct joint R&D with foreign companies.This should also become the priority of government incentive policies.

      Key wordswind turb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technology transfer;technology progress;effects evaluation

      Models of Wind Turb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and Evaluation on Technology Progress Effects

      CUI Xue-qin WANG Ke ZOU Ji
      (School of 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F113.2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3-0064-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3.012

      2010-09-29

      崔學勤,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能源與氣候經(jīng)濟學。

      王克,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能源與氣候經(jīng)濟學。

      *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低碳經(jīng)濟若干重大問題研究”(編號:09JZD0020);中國人民大學校內科研基金重點面上項目(編號:08XNA006)。

      (編輯:劉文政)

      猜你喜歡
      外國風電風機
      海上風電躍進隱憂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2:00
      分散式風電破“局”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1:56
      風機折翼“倒春寒”
      能源(2018年5期)2018-06-15 08:56:02
      風電:棄風限電明顯改善 海上風電如火如荼
      能源(2018年8期)2018-01-15 19:18:24
      風機倒塔事故為何頻發(fā)?
      能源(2017年9期)2017-10-18 00:48:27
      外國公益廣告
      中外文摘(2017年16期)2017-07-31 23:35:58
      節(jié)能技術EPU在AV71風機上的應用
      重齒風電
      風能(2016年12期)2016-02-25 08:46:38
      TS3000系統(tǒng)防喘振控制在 AV80-14風機中的應用
      外國如何對待官員性丑聞案
      公務員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6
      孟州市| 静安区| 通州市| 大石桥市| 巴东县| 诸暨市| 凉山| 尼木县| 手游| 太谷县| 永城市| 额尔古纳市| 新宾| 龙岩市| 华安县| 彭水| 阳山县| 望奎县| 闻喜县| 彰化市| 琼中| 祁连县| 宁乡县| 两当县| 定陶县| 丹凤县| 涟源市| 南溪县| 敦煌市| 延长县| 长兴县| 海林市| 宜兰县| 深圳市| 安岳县| 吕梁市| 汽车| 涿州市| 清徐县| 湖北省| 宁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