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章潤
曾幾何時,年齡與學生相仿。有的同學齒德稍長,社會閱歷更多。在師生分際的有限禮儀之下,彼此實際分享的是兄弟情誼,張口喊飯,一笑出門。皆貧,身無分文;都天真,心懷天下。多少個時辰,議酣血熱,推杯換盞,稱兄道弟,風斜河漢天香夜,精神如畫。它們構成了我青春記憶中的一抹彩色,說的是那一種叫做“八十年代”的故事,山遠水長。存在長存,萬物皆流。流水般的師生來來去去,一轉眼,不覺不曉,成了他們的父輩。突然,有些不適應,悵然若失,欣慰而又張皇?!白鋈恕?,這個艱辛而莊嚴的字眼,老話,大白話,原來意味著需要以畢生長旅為代價,一步一步往前跋涉,如夫子所言,始能徐徐知之也。
熬到父輩,尊敬未必收獲得更多,但因代際距離,卻有了遠遠審視的便利。他們還是那般可愛,一如我們曾經在自己的老師眼里模樣,也就如我們的老師在他們的老師心中的記憶。然而,隱隱地,痛痛地,覺得下面要說的這類學生漸漸多起來了,名校猶然。
這是些什么樣的學生呢?略去枝節(jié),概莫如此這般。
首先,他們聰明,但無才華。會考試,什么樣的答案能得高分,就造出什么樣的答案來,一點就通。答案之外,多讀無用,懶得溜一眼。細數下來,高分學生,“三好生”,多半讀書甚少,好像也基本不讀與分數無關的書籍,蔚為學府新景象。會參賽,這個“杯”那個“杯”的賽事啦,培訓復加演練,按照要求做就是了,至于有理沒理,有趣無趣,何必想那么多,就是要一個免試就讀研究生的資格而已。——也許,有用就是有趣。需要什么證書嗎?行呀,考一個,至于自己喜歡不喜歡,有意思沒意思,另當別論。瞧,“七一”、“十一”的歌臺上,就數他與她的聲音嘹亮呢,那聲音可是完全符合標準的喲!十多年的應試教育和威權主義生活氛圍早已教會他們:按照標準答案行事,不僅可以免去面對未知世界的迷茫,而且,一定引導向成功。執(zhí)著于面對迷茫的,可能反而遭到淘汰。
其次,他們應變,卻不見性情。小小年紀,就人情練達,識時務,似乎從稚童一步進入了成熟的中年,將那個充盈千萬種奇思妙想、熱血沸騰、叫做青春期的生命時段壓根兒刪去。世事洞明,懂得結交“擔任行政職務”的教授,精于計算哪門課、哪件事有助于“成功”。黨團活動,講一口字正腔圓的;社團活動,來一段熱情洋溢的;碰上教授,或許發(fā)表點憤憤的;領導面前,即刻大方而嬌羞,單純無辜卻又知情達理。可他或者她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似乎永遠躲在多彩多姿卻又不動聲色的面龐之后。如今電視中天天出演新聞的那些面孔,不少就是這副德行。
再次,他們有志向,可理想貧乏。志向就是“成功”,直截了當?;蛘?,換一個表述,“卓越”。再直白而淺顯的,叫做“做大做強”。就當今之世的情形來看,多數時候其實不外權、錢二字,以及其他可得借此一般等價物置換的浮世物件。但是,個人志向無涉公共關懷,亦無家國之思,終究蒼白。原因就在于志向與理想的層階不同。其志固大,而精神境界渺矣!其業(yè)不凡,而人格氣象隳矣!
最后,他們敢想敢干,實際上并無血性。萬物皆役于我,這是最敢想的,也是想當然的。似乎屢考屢中的少年得志,更加使得此一虛矯云山霧罩。由此,自私,極度的自私,不是多吃多占式的自私,而是唯我獨尊、為了成功不惜一切的虛矯,竟會成為他們的顯著人格特征和行為方式。會動手,善執(zhí)行;從來不曾、永遠不會熱血沸騰??纯唇袢罩袊鴨栴}成堆,而獨缺政治決斷,表象為溫吞,囿于既得利益,實則不敢擔當,了無血性,早不復見鄧公當年之氣吞山河,便可見共和國教育有病,遷延發(fā)作罷了。
畢業(yè)后,約摸十幾、二十來年,他們就會出頭,一些人甚至光艷艷,亮燦燦。如今現(xiàn)成的兩個詞,好像是專為他們打造的。在一種場合,籠而統(tǒng)之社會學意義上的,叫“成功人士”;在另一些場合,直指要害政治學上的定位,稱為“技術官僚”,或者,馬克斯·韋伯的用語:“專家”。
他們是正常人,太正常了,連自己都容不得自己有一些兒出格;他們明白時代風氣的需要、自己的實用價值和努力方向,也太過明白了,太早就明白了;他們奉守成功哲學,孜孜于此,一切圍繞于此,也多半會走向夢寐以求的成功。
原來,人在所謂的智商和情商之外,尚有義商、儀商和靈商,如果“商”在此能夠作為一種衡量單位的話。有的人,天性厚道,具有較高的良知感和道義精神。即便歷經磨劫,老于江湖,心底的善良到底不泯。有時,它表現(xiàn)為一種拍案而起、見義勇為的犧牲精神,困勉以赴、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悲憫。而這一切跟所謂的教育無關,通常為心性使然,人之初也。相較而言,也有人天生就是壞坯子,教育不管用,懲戒可能反會促其變本加厲。還有的人,更多的人,在此兩端游移?;蛘?,由好人變成壞人,自壞人轉為好人。于此一事,良善油然不能自已;在彼一事,不掩性惡昭彰。其間的差別,不在智力,亦不在情商,而在良知感和道義精神高低有別,姑謂“義商”。
一些人,天性溫良,敦厚有禮,相與情厚??赡?,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也有些人,天性粗陋,哪怕身居院士,卻終究不脫戾氣,甚至一身匪氣。那叫做“新工人”及其后繼者之“新新工人”的,將無禮當做犀利,以無聊為幽默,更是不堪。曾有年輕人問:某某在西方那么多年,怎么坐沒個坐相,站沒個站相。西人并非天性人人溫文,自不待言,所謂的禮儀更是需要三代磨煉,可他或者她雖歷芝蘭之室,卻了無馨香,這便說明教養(yǎng)有憾,缺了“儀商”。
我們心性中還有一種情愫,表現(xiàn)為對于莊嚴的敬意,關于神圣的憧憬,凸顯著人類用思想來思想,以生命印證生命的偉大稟賦。它們提撕著我們對于生命之為一種存在的思考,并可能導向信仰之境。無以名之,姑謂“靈商”。這種情愫,在有的人心中較為充沛,將終極關懷縈念于懷;在有的人心中則為各種業(yè)障所蔽,湮沒不彰。智商雖高,而情商有限,靈商湮滅,是這個世俗化時代的人類特征,更顯得此種情愫之難能可貴。
凡此五商,智商、情商、義商、儀商和靈商,久經修煉,積存心性,出諸舉止,即所謂的理性、良知與教養(yǎng)。它們合共于一身,構成了一種君子人格與超越心性,是謂讀書人所當修煉的功夫,必須臻達的境界。
(摘自《社會學家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