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平
(貴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貴州貴陽550025)
宗教的詩 哲學(xué)的詩 文學(xué)的詩
——以《詩經(jīng)》為例
付海平
(貴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貴州貴陽550025)
《詩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詩性文化的大成之作。在《詩經(jīng)》當(dāng)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詩歌的流變,理清中國詩歌的性質(zhì)。文章借助《詩經(jīng)》文本,通過中國詩學(xué)理論來厘定中國早期詩歌的性質(zhì)。這既有助于我們認識中國的詩性文化特征以及《詩經(jīng)》本身,并且還將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中國文學(xué)與哲學(xué)及宗教之間的關(guān)系。
詩經(jīng);宗教;哲學(xué);文學(xué)
研究《詩經(jīng)》的著作浩如煙海,“詩經(jīng)學(xué)”已蔚然成風(fēng)。但其中的大多數(shù)著作都僅限于對《詩經(jīng)》文本蘊含的宗教、哲學(xué)、文學(xué)、社會學(xué)、美學(xué)、民俗學(xué)等方面的研究,或者就是對《詩經(jīng)》的文本進行訓(xùn)詁、音韻的研究,而對《詩經(jīng)》中詩篇的具體含義,也即是詩的本質(zhì)分析的確很少。筆者認為要展開對代表中國詩性文化的《詩經(jīng)》深度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對《詩經(jīng)》中的詩的本義(性質(zhì))進行嚴(yán)格的界定和精到的闡釋,這樣方可幫助我們進一步準(zhǔn)確地認識《詩經(jīng)》這部偉大的著作。
要了解詩的本義,我們需從字源學(xué)的角度進行分析。《說文解字》中說:“詩,志也,從言,寺聲?!保?]依據(jù)六書的原理“詩”字應(yīng)屬于六書中的形聲字。許慎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毙温曌滞ǔS闪x符與聲符兩個部分組成。義符通常表示該事物的意義和指代的事物,也即是許慎所說的“以事為名”,如江河左邊的水旁即是該兩字的義符,也就指代了江河兩字都是指代和水有關(guān)的事物。而聲旁則表示該字的讀音,并且形聲字很多時候借助義符和聲符一起共同來完成形聲字的指代功能。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出“詩”字所指代的應(yīng)該是一種與“言說”有關(guān)的活動。同時我們說形聲字很多時候借助義符和聲符一起共同來完成形聲字的指代功能。[2]比如同一個聲符的形聲字抱、袍等字就都含有包裹的意思。而“詩”字同樣是借助義符和聲符來共同完成指代的形聲字。“詩”字的聲符“寺”在完成“詩”的指代當(dāng)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寺”的意義依據(jù)《說文解字》即“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倍斡癫米⒔庠唬骸巴⒉吭煌?。朝中也,漢書注曰: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1]可見寺即是一個叫做廷的場所。并且這個場所是相當(dāng)嚴(yán)肅且神圣的場所。劉士林在《中國詩學(xué)文化》一書中說:“寺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初的明堂?!倍魈眉词钱?dāng)時貴族階層祭祀的場所?!睹献印ち夯萃跸隆氛f:“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庇写丝梢姟八隆币布词枪糯跖e行祭祀的場所。這樣我們就可以結(jié)合“詩”的義符與聲符來厘定“詩”的本義即是“在祭祀場合的言說活動”。
依據(jù)常理我們可以知道,言說作為一種活動就必須有言說的主體與言說的對象。那么“詩”指代的這種言說活動的主體和對象分別是什么呢?“詩”這種言說活動的主體即是:寺人。所以宋代的王安石在其《字說》一書中就把詩定義為“寺人之言”。而寺人又是專指一群什么樣的人呢?《詩經(jīng)·小雅·巷伯》有“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狈接駶櫧忉屨f:“寺人,內(nèi)侍也。孟子,其字也。”[1]“寺人孟子”一句的意思即是“一個叫孟子的內(nèi)侍。”同時《詩經(jīng)·秦風(fēng)·車鄰》有“未見君子,寺人之令”方玉潤解釋說:“寺人,內(nèi)小臣也。寺人是內(nèi)在細小之臣?!盵3]可見內(nèi)侍也即是當(dāng)時君王身邊的侍從。這個職位有點相當(dāng)于后來中國封建王朝中的太監(jiān)。難怪有人把這個孟子稱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太監(jiān)。其實在《詩經(jīng)》時代的“寺人”作為“內(nèi)侍”他不但有相當(dāng)于后世太監(jiān)的職能,更主要的是他應(yīng)該是掌管君王祭祀的巫祝之官。這從“寺人孟子,作為此詩?!背霈F(xiàn)在《詩經(jīng)·小雅》中也可窺其奧秘?!对姶笮颉氛f:“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毖旁娛怯涗浻嘘P(guān)王政的事情,所以不可能出自民間。寫作雅詩的人應(yīng)為朝廷中人。這與“寺人,內(nèi)侍也”是相符的。再者,在中國上古時期知識還沒有被普及,而是掌握在一批叫做巫覡之人的手中。這批人負責(zé)記錄當(dāng)時的歷史現(xiàn)實以及通過祭祀與禱告來溝通人神。如《說文解字》:“覡,能齋肅事神明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可見巫覡之職能乃是“事神明也”。而“寺人孟子”作為少量在《詩經(jīng)》中有注明的作者之一,那他必定是一個掌握了知識的人。也即是說這個“寺人”應(yīng)該就是我們說的巫覡之類的人物。正如葉舒憲先生所說:“寺人最初是崇高的主祭者,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大約相當(dāng)于專管《吠陀》圣詩的婆羅門或彝族的畢摩,藏族的喇嘛?!盵4]
結(jié)合前面的闡釋我們可以推斷“詩”的本義就是“寺人在祭祀場合中對神和祖先的言說活動?!边@種言說活動的主體即是早期掌握著知識的巫覡之官,而言說的對象便是神靈及祖宗。也即是說詩在最初的含義里是一種溝通人神的祭祀言說,其終極目的是要達到“神人以和”之境而不是后世我們講的一種審美愉悅的文學(xué)作品。正如李澤厚、劉綱紀(jì)先生所說:“歷史地考察起來,我們認為在遠古的氏族社會中,還不可能產(chǎn)生后世那種抒發(fā)個人感情,被稱為文學(xué)作品的‘詩’。當(dāng)時所謂的‘詩’是在宗教性、政治性的祭祀和慶功儀式中禱告上天,頌揚祖先,記敘重大歷史事件的唱詞。他們的作者是巫祝之官。”[5]李澤厚先生的觀點正好證實了前面的論述:一、最初的詩(也即是詩的本義)是祭祀活動中的唱詞,二、這些詩的作者是巫祝之官(也即是“寺人”)。
關(guān)于詩的本義在《詩經(jīng)》當(dāng)中我們就可以找到充分的證據(jù)。按照時間順序“三頌”是《詩經(jīng)》中產(chǎn)生最早的詩歌。其產(chǎn)生的時期當(dāng)屬于中國上古時期的“巫教”期。“三頌”產(chǎn)生的時代與文化、哲學(xué)背景就與“詩”的本義產(chǎn)生的時代與文化、哲學(xué)背景一致?!对姶笮颉氛f:“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狈接駶櫋对娊?jīng)原始》說:“頌有頌之體,其詞則簡,其義味則雋永不盡也”[3]“宗廟朝廷均有頌也,大約主于祭祀而交神明,頌之道也。……則先人之盛德成功,固已洋溢于升歌之表,而人神懽恰,幽明貫通,此頌之所以為頌也?!盵3]由此可見,“詩”在最原始的意義上是和宗教祭祀聯(lián)系在一起的?!啊姟臼蔷哂屑勒弦恍再|(zhì)的禮儀圣辭……雖然《詩經(jīng)》中的風(fēng)、雅、頌已均被視為詩,但就其發(fā)生學(xué)意義而言,只有頌才最近‘詩’概念的本義。”[4]他與后世文學(xué)史上所大書特書的具有審美、怡情功能的文學(xué)作品的詩是迥別的。這就是中國詩歌中的“宗教的詩”。
“宗教的詩”是中國遠古詩歌的本質(zhì)。宗教的詩配以上古歌謠一起在早期祭祀文化中形成了“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獨特形式。并且這種特殊的詩歌樣式成為了中國詩性文化的本體論。在“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節(jié)奏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古先民強烈的生命力與無限的張力。同時宗教的詩通過言說與體驗的方式來表達人類對祖先的追認與對神靈的企盼,達到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體驗與對幸福的熱切追求,從而也體現(xiàn)出上古先民那種強烈的生命意識。
隨著時代的推移與生產(chǎn)力的進步,詩逐漸從專門的祭祀活動中淡出。詩的含義也逐漸地產(chǎn)生流變。而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個含義便是“詩言志”。
“詩言志”一語最早出自《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狈接駶櫾凇对娊?jīng)原始》中對此語解釋道:“此千古說詩之祖。開口即提志字,貫徹始終,中間緯以聲律,末歸重神人以和。詩之體用,盡于是也。”[3]可見“言志”是詩的重要功能。那么詩所言之志又是什么呢?《說文解字》說:“志,意也,之聲。”又說:“意,志也。從心?!奔础爸尽本褪且环N“意”。并且這種“意”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意志,一種強烈的心理活動。同時《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痹娫诖艘簿褪莾?nèi)心意志所要皈依的地方。詩成了抒發(fā)內(nèi)心意志,表達真實情感的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并且由于情感強烈的程度超出單純的詩(言說活動)能承受的范圍,所以詩通常又借助音樂(嗟嘆)以及舞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來完成表達意志的任務(wù)。最終形成中國上古詩歌特有的“詩——樂——舞”“三位一體”的形式。從這種特有的形式當(dāng)中又產(chǎn)生出特有的美學(xué)意味以及中國上古先民特有的認知方式。
詩就是一種主體內(nèi)心有所感發(fā),有諸多溢于言表的情感借助語言、音樂、舞蹈共同來完成的一種語言作品。正如朱熹所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fā)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jié)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6]天生而靜的性,感于因欲而動的物,在借助其它的形式便形成了詩。詩就是一種意志的感發(fā),一種生命力的展示,一種生命意識的呈現(xiàn)。
而詩歌所要表現(xiàn)的首先就是作為“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的人類。詩歌要表達人類最潔凈精微的情感,要表達人類對生命的熱愛與欲求,要表達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與好奇,要表達人類對宇宙萬物的探索與認知。這就是詩作為一種存在所要達到的目的之所在。當(dāng)然詩的這種任務(wù)與詩的來源是密不可分的。
詩的來源是基于人對宇宙萬物的認識,而詩也原本也就是宇宙萬物所蘊含之所在。所以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說:“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庇钪嬖揪陀凶约旱奈牟桑庩杻山?,六合之內(nèi)無處不充溢著宇宙本身的文采。難怪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钡?,另一個方面是宇宙原本就有的文采不會自動地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中。也就是說這種文采從它的存在到它的發(fā)現(xiàn)之間是有一個過程的,而連接這種過程的中介是什么呢?是人。因為人“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盵7]人乃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在整個宇宙中人具有特殊的位置。所以說“人與天地參”,“三才者,天地人”。這些都說明了人在整個宇宙中的重要性??梢哉f離開了人這個中介的話,文章(詩歌)將會失去其產(chǎn)生的土壤,并且文章(詩)也將喪失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同時可以看到真正能夠發(fā)現(xiàn)天地宇宙的大美,寫出千古傳頌的佳作的并不是所有的存在于社會中的人,而是那些“德合天地,體察道心”的圣人。因為只有那些圣人才能“夫鑒周日月,妙極幾神;文成規(guī)矩,思合符契;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盵7]圣人就是這些得到天地精華,宇宙靈氣的人物。也是因為這樣他們才反過來可以發(fā)現(xiàn)宇宙潔凈精微的道理,明了宇宙間的是非緣起,從而達到認識宇宙,熱愛宇宙的目的,并且從而用文字來表達他們對宇宙的認識。這樣就產(chǎn)生我們的文章(詩)。
這樣一來我們也可以知道在中國社會的早期,那些文章(詩)必定是出自“圣人”之手。這種圣人也即是《周易》中所說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和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而況于鬼神乎?!盵8]的“大人”們。這些“德合天地,貫通幽明”的大人們,依據(jù)天地之心,創(chuàng)造出宇宙萬物的有靈之歌。這些詩不是用來祭祀鬼神,也不是用來娛樂感情,而是用來表達他們對宇宙的認識,對人生的體驗。我們把這樣的詩稱為“哲學(xué)的詩”。
哲學(xué)的詩以探究整個人類宇宙的奧秘,表達整個人類的終極情感為己任。由于中國人特有的詩性思維的認知方式,詩成了他們認知宇宙萬物最有力的武器。中國古代的圣人“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盵8]在這種詩性思維的指引之下,我們的圣人們能善于處理宇宙萬物的事情,能上知光明,下曉隱幽;由始而知終,因生而知死;宇宙萬物,了于掌中。所以這種詩就成了我們認知世界的,認知我們?nèi)祟愖陨淼墓ぞ?,從而具有了哲學(xué)的品格。如《詩經(jīng)》的部分雅詩與風(fēng)詩就具有這樣的特征。
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說:“大略小雅多燕饗贈答,感事述懷之作,大雅多受嫠陳戒,天人奧蘊之旨?!盵3]《大雅》中的詩大多是表述“天人奧蘊之旨?!彼^“天人奧蘊之旨”也就是在宇宙當(dāng)中人的位置以及人與宇宙萬物的關(guān)系,這也就是哲學(xué)所關(guān)涉的層面了。具有此種職能的詩句在《詩經(jīng)》中是很多的。如《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薄吧咸熘d,無聲無臭?!薄对娊?jīng)·大雅·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一書中對此句的眉評即是:“將言文武受命,故先揭出天人感通之故。以為全篇綱領(lǐng)。”[3]《詩經(jīng)·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jiān)觀四方,求民之莫。”《詩經(jīng)·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出話不然,為猶不遠。”從很多的這樣的詩句我們就可以印證“哲學(xué)的詩”的基本特征。的確這些“哲學(xué)的詩”都在探討宇宙的奧秘,尋找人的位置,確定人神之間的關(guān)系,表達整個人類的共同的情感,講述人類的起源以及死亡等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祭祀活動在人類生活中的分量逐漸減弱,而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逐漸增長,勞動在人類生活中的分量就逐漸增加。這樣一來在詩歌的領(lǐng)域里逐漸產(chǎn)生了魯迅先生所說的“杭育派”了。詩歌開始在生產(chǎn)勞動當(dāng)中滋生蔓延,涉及到集體勞動、社會生活、思想情感以及平常人的喜怒哀樂。這樣一來詩開始具備“文學(xué)”的特質(zhì),走進文學(xué)的行列了。
筆者在此無意糾結(jié)于詩歌產(chǎn)生的種種學(xué)派爭論,只是就詩歌的文學(xué)性特征在《詩經(jīng)》中的體現(xiàn)做一番考察。關(guān)于此種文學(xué)性的詩歌在《詩經(jīng)》當(dāng)中主要集中在“國風(fēng)”部分。(當(dāng)然“小雅”部分也有一些屬于“純文學(xué)”性的詩歌,比如《鶴鳴》、《采薇》等)。我們把文學(xué)性的特征的頭銜冠于“風(fēng)”詩上的原因就是因為“風(fēng)”詩多屬于表達勞動生活中的情感,多屬于感發(fā)情志的作品。通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看到上古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場景,可以感受他們的民情風(fēng)俗與日常的細膩情感。正是牟庭《詩切》所說:“風(fēng)者,人民之風(fēng)謠也。觀其詩,知其俗之習(xí)尚與其人之風(fēng)操,故曰風(fēng)?!盵9]國風(fēng)中的詩歌大抵都是這種表達人民生活瑣事而又充滿無限詩意的詩歌,這樣的詩歌就真正地具有“文學(xué)性”。而且,此后兩千多年來的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直流淌的也是這些關(guān)乎情志,吟頌風(fēng)月的詩歌。
總之,在中國詩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詩歌的三個不同發(fā)展階段。由起初的祭祀唱詞到了悟人生的言說再到感發(fā)情志的吟唱。詩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充當(dāng)了不同的角色,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同時中國詩歌的這樣三個發(fā)展歷程在《詩經(jīng)》當(dāng)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印證,也即是說《詩經(jīng)》中詩歌的時間跨度橫亙了中國詩歌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并且每個階段都有相應(yīng)的詩作:從“宗教的詩”的“三頌”到“哲學(xué)的詩”的“二雅”再到“文學(xué)的詩”的“十五國風(fēng)”都有完美的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詩經(jīng)》當(dāng)然是第一部中國詩歌史。在《詩經(jīng)》當(dāng)中我們能親歷這種心靈歷程,一起感受中國詩歌的特質(zhì),感受中國詩性文化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生命體驗。
[1]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0,121.
[2]楊樹達.積微居小學(xué)金石論叢[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2007.414,268,574,42,327,478.
[4]葉舒憲.詩經(jīng)的文化闡釋[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146,157.
[5]范麗琴.詩字義源流考[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10,(1).
[6]朱熹.詩集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1.
[7]劉勰.文心雕龍[M].長沙:岳麓書社.2004,2,10.
[8]高亨.周易大傳今注[M].濟南:齊魯書社,2008.56,386.
[9]馮浩菲.歷代詩經(jīng)論說述評[M].北京:中華書局,2003.
(責(zé)任編輯:王 林)
FU Hai-ping
(Humanities Colleg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TheBookofPoetryisthefirstcompilationonpoetry.ItistherepresentativeofChinesepoeticculture,whichclearly show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feature of Chinese poetry.This paper collates and stipulates the feature of Chinese early poetry based on the poetics theory and the Book of Poetry.It is not only useful to understand Chinese poetic cultur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of poetry,but also helpful to lear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literature,philosophy and religion.Key words:the Book of Poetry;religion;philosophy;literature
I227.2
A
1009-3583(2011)-01-0043-04
2010-12-03
付海平,男,江西宜春人,貴州大學(xué)哲學(xué)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