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姝
英語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課程,走進了小學的課堂。由于小學生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相對較短,而語言學習本身是較為單調枯燥的,一味以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形式教學,勢必使學生學習興趣蕩然無存。因此,在小學英語的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英語,讓獨特的英語教育具體落實在語言教學實踐中。
一、快樂的學習氛圍
任何一種教育都應該是滲透著愛的教育,在充滿愛的氛圍里,學生們才能快樂地學習,要以教師對所教學科的愛,喚起學生對學習、對知識的愛。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時刻關心和愛護自己的學生,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平等、和諧、快樂的氣氛。根據學生讀書、回答的完善程度,我會分別說Good、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等等來激勵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教師說這些話時,可以用明顯的體態(tài)語言和必要的中文翻譯來幫助學生明白。其次,要淡化課堂意識,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生活語境,如借學習用品、問路、道別等內容,讓學生扮演角色,使嚴肅的課堂變成了生動活潑的英語交際場所,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掌握英語。
美的東西總能讓人賞心悅目,讓人快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欣賞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充分享受學習英語的快樂,這也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突出表現(xiàn)在教師的語言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板書設計等方面。例如訓練“How are you?”“Fine,thank you.”時,可以使用升降調向學生發(fā)問,也可以轉換角色進行操練,由于教師注意了語調的變換,設問的豐富多彩,這樣學生既學習了新知識,又復習了舊知識。另外,教師的板書應做到規(guī)范合理,重點突出,恰到好處地運用彩色粉筆、簡筆畫等,增強美感,使學生一目了然,充分享受學習英語的快樂。
二、多彩的教學方法
小孩子天性好動,樂于參與游戲活動。若能將知識融于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戲中練習所學的知識,在蹦蹦跳跳中學習英語,學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
1.讓課堂動起來
傳統(tǒng)課堂往往很注意課堂紀律,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應根據小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和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多種活動形式,如做游戲、講故事、唱歌跳舞等。特別是游戲,因為游戲能給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快樂,使他們的身心完全地投入,而且游戲會使枯燥、機械的句型操練變得生動、活潑、趣味無窮。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游戲的作用。
2.實物教學法
小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知識和經驗,抽象思維不夠發(fā)達,但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所以,要經常利用圖片、實物、錄音機、多媒體等多種輔助工具,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這樣就能使英語課堂形象化、趣味化和交際化,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接受知識。如教apple、banana、orange等實物單詞時,可以把實物帶進課堂。雖然這些實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但教師把它們帶進課堂教學,學生會產生一種新鮮感,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在英語單詞與實物之間建立直接的聯(lián)系。
3.情景教學法
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造,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利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和形體語言等不同形式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例如在練習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句型時,教師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個餐廳,里面畫有各種食物和飲料.讓學生想象他們去餐廳,兩人一問一答:Do you like chicken curry?Yes,I do.I like spicy food.Do you like pineapple juice?No,I dont.I dont like pineapple.或者讓一個學生充當小記者,去采訪其它同學都喜歡什么味道的食物,這時學生們都非常感興趣,一個個爭先恐后地要做小記者,去了解其他同學的喜好。
4.適時的點評
學習的最大快樂在于經過努力獲得成功。成功的學習再受到教師的表揚,能推動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因此,在對任何一個學生進行評價時,切不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在評價中老師要用深情的贊許或是熱情的鼓勵,以鞏固提高學習興趣。根據學生表現(xiàn)的優(yōu)劣,可以依次運用程度不一的話語:Ok/Good/Wonderful/Magnificent!等。如果有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講好或演好,則說:“Try again!”這樣的評價不僅不會挫傷他的積極性,反而使他有勇氣,有興趣再試一次。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享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練,變苦學為樂學,真正做到“樂而好學”,英語學習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