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浩哲
1979年我國開始恢復國內保險業(yè)務。三十年來,我國保險業(yè)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發(fā)展,行業(yè)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從1980年全國只有一家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僅4.6億元,到2007年保費收入達到7036億元,增長了1500多倍。從國際排名來看,我國的保費收入居世界第十位,保險公司達到115家,總資產超過3萬億元,已逐步成為全球重要的新興保險市場。與此同時,隨著保險投資渠道的拓寬,保險資金運用的范圍也有了政策保障,保險投資涵蓋了從債權到股權,從金融產業(yè)到基礎設施,從國內到國外,政策上的突破為保險資金運用開啟了新的局面。
然而,我國的保險資金運用結構相比于擁有完善市場體系的發(fā)達國家,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這一差距主要表現在與發(fā)達國家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的差額上。如果我們用來計算保險資金收益率的話,我們發(fā)現,即使是我國資本市場最為活躍的2007年,我們的收益率與其他國家同業(yè)水平依然存在差距。
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現狀
一、我國保險資金規(guī)模不斷擴大。我國保險業(yè)在經歷了前20年保費收入平均增長33.97%的高速后,最近幾年仍保持了較快的增長,2000年保費收入為1596億元,2005年為4927億元。保險資產的規(guī)模從2000年末的3374億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15226億元。據統計,2000至2005年保險資產規(guī)模年均增長約34%,保險資金運用規(guī)模年均增長約4%。2005年我國保險資產占金融資產比重約為5.1%,與2000年的2.5%相比翻了一番。2006年前8個月保費收入3821億元,保險資產總額已達17577億元。截至2010年8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4.3萬億元,是2003年的5倍。
二、我國的保險資金運用結構逐漸多元化。2004年以前,我國保險資金的銀行存款最高占比超過80%;2005年以來擴展到境外投資、基礎設施投資、股權投資、不動產等領域,保險資金運用分散化、多元化趨勢明顯。截至2010年8月末,銀行存款占29.7%,債券投資占50.5%,權益類資產占16.9%,其他投資占2.9%,保險資金運用結構不斷得到完善。
三、我國的保險資金收益率年度波動明顯。2001-2004年,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偏低。2007年,我國保險資金運用帶來收益超過了前五年的總和,資金運用收益率達到12.17%。2008年,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急劇下降到1.91%。2009年隨著經濟的逐步回升,保險資金運用實現收益率6.41%。由此可見,我國的保險資金收益率隨資本市場收益率波動較大。
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保險業(yè)中,由于市場開放和競爭加劇以及產品“同質化”現象的存在,保險公司依靠費率差、死率差賺取利潤的空間在日益縮小。保險公司的承保業(yè)務已經逐漸失去了取得利潤的功能而成為籌集保險資金的手段,特別當保險市場處于承保能力過剩的“疲軟”周期時更是如此,因此運用保險資金進行投資成為保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但總的來講,我國保險業(yè)仍然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資金運用因受到種種內外部條件約束而存在較多問題。
一、我國保險資金收益率偏低且不穩(wěn)定。盡管中國保險企業(yè)以每年20%-30%的高速度發(fā)展,但各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卻在下降,標準普爾公司對中國國內保險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壽險業(yè)平均資產回報率在2003年是0.4%,2004年是0.3%,而國際標準則最少為1%,國內幾家大型壽險公司在2004年的資產回報率竟然為負值,標準普爾最后給的結論是,即使是連年虧損的中宏這樣的外資公司,都要比中國保險巨頭的資產收益情況好得多。同時,隨著保險資金運用政策環(huán)境的改善,保險機構資產管理能力的提升,我國保險資金運用在近幾年一直保持上升的趨勢,收益率接近6%,雖然在資本市場活躍的2007年投資收益率曾高達12.2%,但在2008年下半年轉瞬間降到了2%,跟國際水平相比,我國的保險資金收益率相差甚遠。以英美為例,2002年和2003年壽險的投資收益率為12%左右,非壽險為11%左右,而同期我國的壽險收益率為3.5%,非壽險為2.5%。在當前資本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加上利率的連續(xù)下調,保險投資收益率根本不可能達到1 0年前8%的預定利率,如果不提高保險資金的運用效率,保險業(yè)特別是壽險業(yè)未來的償付能力缺口將越來越大。
二、我國保險資金實際運用渠道狹窄。應該說,《保險法》對保險公司資金用問題已經以法律形式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規(guī)定?!侗kU法》第105條共4款,第一款規(guī)定了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穩(wěn)健、安全、保值增值;第二款規(guī)定的是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渠道和途徑,即第一,銀行存款;第二,買賣政府債券;第三,買賣金融債券;第四,國務院規(guī)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第一款是對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禁止性規(guī)定,即不得用于設立證券經營機構,不得用于設立保險業(yè)以外的企業(yè);第四款規(guī)定的是保險監(jiān)督管理機構監(jiān)管保險公司運用的資金和具體項目的資金占其資金總額的具體比例。根據中國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發(fā)布的有關文件,保監(jiān)會對9類投資標的作了如下比例規(guī)定:對銀行存款、圍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4類標的投資比例沒有限制;投資銀行次級債為保險公司上月末總資產的15%;投資企業(yè)債、可轉債為上月末總資產的20%;投資基金為上月末總資產的15%;投資股票為J 1年末總資產的5%;投資外幣債券不超過上年末外匯資金余額的80%?!侗kU法》和中國保監(jiān)會的上述規(guī)定,其最大的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對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范圍和渠道規(guī)定過于狹窄,安全性有余,而收益性不足。保險公司為了盡可能地提高資金運用收益,打法律和政策規(guī)定的擦邊球, 于是出現了所謂的“委托理財”、“債券托管”之類的變相資金運用途徑,從而容易造成保險公司資金運用失手。
三、我國保險資金負債期限結構不合理不同的保險負債有著不同的期限,因此它強調的資金運用要求上各有側重。通常人壽保險資金一般具有期限長(一般為5年、10年、20年,甚至更長)、安全性要求高的特點,這部分資金在我國比較適合投資于長期儲蓄、國債、企業(yè)債、股權投資等;而財產保險資金來源則期限較短(一般為1年),須強調其流動性,因而比較適合于同業(yè)拆借、股票投資等流動性強并且收益較高的投資品種。從我國目前保險投資情況來看,由于缺乏具有穩(wěn)定回報率的中長期投資項目,致使不論其資金來源如何、期限長短與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資,即所謂“長錢短用”。特別是債券市場可提供的長期債券少,期限在10年以上的債券更少,導致保險公司無法對長期負債、尤其是10年期以上負債進行匹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主要集中在銀行存款和短期債券,造成了長期負債和短期資產的錯配;若銀行將此保險資金提供給長期項目使用,又造成了長期資產和短期負債的錯配。這種保險資金運用和來源期間的不匹配會影響資金的流動性和收益性,很可能引起保險公司的償付危機。
四、我國保險業(yè)風險管控機制不完善影響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可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由于全局性因素如政治、經濟等方面引起的風險,主要有社會風險、利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等。非系統性風險是來源于保險公司內部,與其經營的具體過程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
系統風險中利率風險對保險企業(yè)的經營影響最大,無論利率上升還是下降,都會對保險公司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特別是當利率下調時會給保險業(yè)帶來行業(yè)性的利差損,我國的保險企業(yè)本身因為其資產負債搭配的不合理,又加劇了這種風險,致使這種因利率的不穩(wěn)定給保險企業(yè)的經營帶來更大的影響;而非系統性風險又是目前保險行業(yè)內存在收益水平差距的主要因素,我國資本市場的缺陷使得保險公司融資缺乏保障、投資缺乏有效的投資組合,避險工具的缺乏和保險公司管理經驗不足對非系統性風險的防范也不到位。
同時,我國保險企業(yè)風險管理的模式也明顯滯后, 以渠道限制風險的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風險管理的需要,新形勢下的風險管理必須是既考慮資金運用渠道又要考慮風險來源與動因,兼顧來自系統內外的風險,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管控措施。
五、保險監(jiān)管水平滯后。1998年11月18日,中國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從此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負責監(jiān)管保險業(yè),中國保險監(jiān)管體系初步建立。目前,監(jiān)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過分強調分業(yè)監(jiān)管。我國金融業(yè)監(jiān)管的模式是由證監(jiān)會、保監(jiān)會和銀監(jiān)會三會共同實施監(jiān)管職責,這種監(jiān)管模式顯然與目前的金融業(yè)混業(yè)經營的發(fā)展趨勢不相適應,同時又由于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和銀行業(yè)的聯系非常密切,如果單純從某一個方面做出規(guī)定,極有可能會對另一方面造成不利的影響,即因為分業(yè)監(jiān)管的缺陷使得這種監(jiān)管不適應金融市場的現狀而變得低效甚至無效。第二,監(jiān)管法規(guī)不太完善。我國目前保險資金運用監(jiān)管的主要法律是2002年10月28日修改并于2003年1月1日實施的《保險法》,缺少專門的保險資金運用的法律法規(guī),修改后的《保險法》雖然給予保險資金運用很大的空間,但是因其規(guī)定的內容太過簡單,又過于嚴格,所以對保險資金的運用有很大的限制性。
六、我國的資本市場不完善。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競爭主體的增多和消費者的不斷成熟,要求保險公司從原先賣方市場格局下的資產驅動型資產負債管理方式轉向市場驅動型資產負債管理方式。盡管十幾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得到較大發(fā)展,但仍存在較多缺陷,并且這些缺陷嚴重地制約著保險企業(yè)資產負債匹配管理的運用。主要表現在:第一,資本市場流動性較差、規(guī)模小,市場分割限制了保險公司資產組合的彈性,難以根據經濟周期波動和利率波動靈活地調整資產組合。保險公司在調整資產組合時,其自身的買賣行為會導致金融工具的市場價格產生不利的變動;第二,資本市場形態(tài)落后使保險公司不能利用期貨、期權等現代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這些缺陷對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匹配的限制,不僅使保險公司可能存在資產負債誤配的風險,而且使保險公司不得不過于依賴產品組合的不斷調整來實現資產負債的匹配。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