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丹
高中的歷史課堂總讓人覺得氣氛沉悶,究其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高中歷史教學教材容量大、教學任務重,尤其是面臨高考的壓力,使得教師在歷史課堂上大都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滿堂灌”,課堂形式較為單一,功利性強。嚴格來說學生并未學到知識,只是復制了教師大腦的信息,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散思想發(fā)展受到限制,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影響。
本來歷史內涵豐富,有很多學生課外喜歡看一些歷史書籍,也喜歡引用歷史典故,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為何歷史課堂卻缺乏聽眾?為何那些說起歷史典故滔滔不絕的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卻提不起精神?為什么他們對歷史的興趣難以轉化為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呢?我們作為歷史教師該如何去激發(fā)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我們的歷史課堂活起來呢?本人以教學實踐過程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學生做主課堂
我曾經在教室看到一條標語:“我的課堂,我做主”,由此可見學生多么希望自己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能真正自主學習啊。但是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學生的這個愿望鮮能實現,大多數教師都以升學壓力為理由,不愿意調整和改變教學方法。其實高考固然重要,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同等重要,兩者沒有必然的沖突,關鍵是我們教師如何兼顧好。教師可以結合課標要求,對教材進行整合處理,把一些課標和考綱要求不高的章節(jié)交回給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強,教學效果往往越好。例如我在上必修3第二和第四單元內容時就是這樣處理的:教師精心設計好問題,指導學生把握認知的方向和過程。以第二單元第9課《筆墨丹青》一課為例。課標只是要求學生能理解社會背景對各時期畫種和流派的影響,以及了解各畫種的特點,這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并不難掌握,所以我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豐富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這個班是美術班,他們在美術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和較濃厚的興趣,因此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①古代中國曾經使用過哪些繪畫工具?②繪畫最早出現在什么時候?③說說你所知道的畫種有哪些?它們各自有何特點?④你熟悉的畫家有哪些?你了解他們的風格嗎?我讓每個學生隨意挑選問題發(fā)表意見,他們從繪畫工具到繪畫的線條、色彩、畫派、畫家,自信地談論著,這讓我見到了活躍起來的歷史課堂,讓我認識到學生只有成為課堂的主人才會動腦筋、動口、動手去感知歷史,學生的個性也因此才能得到張揚,思維得到培養(yǎng),能力才能提高,課堂氣氛才會活躍起來。
二、設計好課堂的導入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開好頭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課堂導入生動就能快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我們導入新課時不能簡單地問個“好不好”、“是不是”,否則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們要善于利用材料和現代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烘托氣氛,制造懸念,學生的興趣才會更濃厚,思維才更活躍。如講授《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一課時,如果只是平鋪直敘,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于是我設計了以下內容:展示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圖片和鄧小平的經典名句,播放他在1992年南方講話的片段等,從而迅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古希臘人普魯塔戈在3000年前就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蔽覀円枵n程改革的春風讓學生更喜歡、更愿意走進歷史課堂,讓歷史課堂活起來,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三、師生互動,角色互換
我們經常在歷史課堂上看到這樣一種情景:講臺上教師講得非常投入,手舞足蹈,但講臺下學生異?!袄潇o”。筆者也經常有這樣一種經歷:千辛萬苦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唯恐準備不足講漏了哪個知識點,可是學生卻不領情,師生雙方在課堂上沒有共鳴,這些都是傳統歷史教學的弊端所致。傳統課堂上教師包辦一切,學生被動接受,但新課改卻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課堂上師生通過互動來完成學習任務,變一言堂為互動課堂,甚至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師生角色互換,學生當老師,教師適時點撥、引導,通過這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歷史課堂活起來。
四、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事物產生喜好的一種心理傾向,人對某事一旦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探索求知,歷史教學也一樣。只有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他們才會用心思考、用心學習。歷史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學生無法體會和對歷史人物進行直接觀察,歷史對他們來說顯得遙遠和陌生,教師借用多媒體等手段展示歷史圖片、視頻等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知歷史,比傳統歷史教學只注重傳授教材知識,以史論史,靠學生想象歷史強得多。多媒體的直觀性、多樣性更有利于營造課堂氣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增加課堂容量,更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一門不斷發(fā)展的藝術,我們教師就是這門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承者,我們要不懈努力,不斷更新豐富自己的知識。只有我們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我們的歷史課堂才能被激活,才能更富有魅力,才能真正實現課堂高效。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金超.讓歷史課堂教學活起來之我談.
[3]鄒樹霞.讓歷史課堂活起來.
[4]孔少敏.回歸生活,讓歷史課堂活起來.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