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廣西將投資2.6萬億元實施2375個項目,進一步開發(fā)北部灣經濟區(qū)。據了解,這些項目將主要集中在產業(yè)、物流、交通設施建設等方面。其中產業(yè)投資1.37萬億元,計劃打造6個千億元產業(yè)園,形成石化、冶金、機械裝備制造等產值超千億元產業(yè);物流項目投資2967億元,主要用于欽州、憑祥、南寧、防城港等港口和保稅區(qū)建設;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計劃投資3555億元,實施包括公路、鐵路、機場和水運等在內的247個項目。北部灣經濟區(qū)管委會副主任陳瑞賢介紹,北部灣經濟區(qū)自2006年成立以來,5年間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3%,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5.5%,正成為我國經濟發(fā)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qū)之一。他表示,未來五年,廣西將進一步加大北部灣經濟區(qū)開發(fā)力度,巨大的投資需求將為泛珠合作提供廣闊的空間,希望各地企業(yè)積極參與。
截至8月底,陜西省保障性住房建房計劃內項目全面開工,開工率已達101.3%,完成投資387.8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69.2%。據介紹,今年國家下達陜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標任務47.43萬套。3月底,陜西省已將今年31202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用地指標一次性下達至各市。今年陜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總投資達750億元。目前省級財政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44.05億元已經足額落實,比去年增長了3倍。爭取中央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65.33億元,比年初預計增加22.28億元,有力地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健康發(fā)展。
第七屆泛珠三角區(qū)域合作與發(fā)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以下稱“第七屆泛珠大會”)9月21日在南昌召開,“9+2”區(qū)域各方再度聚首,縱論未來、深化合作。在開幕式上,“9+2”區(qū)域共簽約重大投資項目117個,合同總投資940.62億元。其中,廣東企業(yè)現場簽約項目10個,合同金額144.68億元。本屆泛珠大會,廣東省經貿代表團陣容強大,總計24個分團,包括主團、地市分團和專業(yè)分團500多家企業(yè),共2000多人,其中包括格力電器、格蘭仕集團、陽江十八子集團、新明珠陶瓷等眾多廣東本土知名企業(yè),涵蓋了能源開發(fā)、家電、建材、食品、紡織、商貿流通、環(huán)保、農業(yè)、旅游等多個領域。本屆泛珠洽談會廣東展區(qū)設在南昌國際展覽中心C館,展示面積為432平方米,共40個展位,分為主體形象區(qū)、省屬分團區(qū)、珠三角地區(qū)、東西兩翼地區(qū)和山區(qū)等五個區(qū)域進行布展。主體形象區(qū)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為主題,展示“十一五”期間廣東省在民生工程、社會建設和經濟發(fā)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他分團展區(qū)主要展示當地名優(yōu)特色產品,包括家用電器、電子元器件、節(jié)能技術、生物技術、特色農產品等多個領域共300多款產品。第七屆泛珠大會上,廣東共申報合作項目366個,比上屆減少33.57%,總金額1622.92億元,比上屆增長18.23%。從數字上可看出,雖然本屆泛珠大會廣東合作項目比上屆有所減少,但投資金額大幅提高,可見廣東泛珠合作的項目含金量也在逐漸提高。其中,30億元以上的大項目有13個,金額713.5億元,占總金額43.96%。從投資熱點來看,本屆泛珠合作中實業(yè)型項目仍是廣東企業(yè)投資的重點,實業(yè)型項目達到了178個,占項目總數48.63%,合同金額996.83億元,占總金額61.42%。僅威信煤電一體化二期、宣威煤矸石熱電項目,投資金額就達到了127億元。另外,民營企業(yè)合作項目所占比重大幅增長。據統計,本屆泛珠合作涉及廣東的民營項目有121個,占項目總數33.06%,金額432.16億元,占總金額26.63%。廣東廣隆集團有限公司與貴州省安龍縣人民政府合作的安龍縣煤電一體化建設項目,更是超過30億的重大項目,投資金額達到了35億元。
9月22日,記者從江西省電力公司獲悉,江西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建設正緊鑼密鼓進行中。2010年農網改造升級的25億元, 124個項目預計在本月底基本結束。2011年20億元投資計劃已正式下達,2012年20億元投資計劃草案編報已經完成。按照計劃,2011年江西省將利用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投資資金新建和改造110千伏變電站15座,線路242公里;35千伏變電站68座,線路599公里;10千伏線路3790.4公里,配電臺區(qū)5019臺,低壓線路5039公里,改造戶表11.12萬戶,總項目112個,涉及 96個縣,計劃在2012年8月底完成。目前,35千伏及以下項目分縣工程初步設計文件已經通過審查,將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江西省電力公司農電工作部負責人表示,通過這一輪的農網改造升級,預計2012年底,將基本消除江西省2010年普查發(fā)現的低電壓用戶;全面解決農村電網供電能力不足、供電 “卡脖子”問題,農村生產、生活用電得到充分保障;深化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先進、管理規(guī)范的新型農村供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