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中
地下水控制是基坑工程的一個難點,由于土質(zhì)和地下水位的條件不同,基坑開挖的施工方法大不相同,有時在沒有地下水的條件下,可輕易地挖到5.0 m或更深;但在地下水位較高,而且地層以砂土或粉土為主時,即使挖深3.0 m,也可能產(chǎn)生塌方的事故。因此富水地區(qū)開挖基坑,必須對地下水進行控制。地下水是基坑工程的天敵,根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70%以上的基坑工程事故是由水害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常見的基坑破壞包括邊坡破壞、地表沉降、坑底隆起、突涌和圍護結構破壞等[1-7]。調(diào)查表明,在富水環(huán)境中開挖基坑,地下水的處理是關系到基坑施工成敗的關鍵,如濟南市的“不夜城”“經(jīng)緯大廈”“財稅大廈”等基坑開挖中,因降水都給周圍的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對于富水環(huán)境中對地下水的控制是基坑開挖成敗的關鍵。本文結合南昌市沿江北、中大道連通工程施工,對周圍地下水的控制技術進行系統(tǒng)研究,在止水方案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基坑降水,達到既能安全施工,又能保證工程按期完工的目的。
南昌市沿江北、中大道連通工程路線全長約2 328 m。連接線地面層道路長約1 153 m(其中跨撫河橋梁長約94 m),道路寬20 m。連接線隧道部分按上、下行分別設置,東側隧道總長737 m,其中單向四車道隧道(長137 m)總寬為17.45 m;單向雙車道隧道(長600 m)總寬為9.65 m;西側隧道長798 m,均為單向雙車道隧道,總寬為9.65 m。隧道南、北兩側引道各長約170 m,與隧道同寬。
據(j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工程沿線巖土由人工填土(Qml)、全更新統(tǒng)沖積層(Qal4)及第三系新余群(E1-2)組成。依各巖土層的成因、物質(zhì)組成、顆粒組分不同可分為:①雜填土;②淤泥質(zhì)粉質(zhì)粘土;③細砂;④礫砂;⑤1強風化泥質(zhì)粉砂巖;⑤2中風化泥質(zhì)粉砂巖;⑤3微風化泥質(zhì)粉砂巖;⑤4未風化泥質(zhì)粉砂巖。其中,人工填土組分主要以粘性土及砂土為主,含碎石、碎磚塊、碎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結構松散,為新近期堆填。鉆探揭露層厚0.80 m~16.50 m,平均層厚9.19 m,擬建工程沿線均有分布,對工程影響巨大。淤泥質(zhì)粉質(zhì)粘土平均壓縮系數(shù)為0.51 MPa-1,壓縮模量平均值為4.16 MPa,高壓縮性,層厚為1.00 m ~7.60 m,主要分布在撫河河底及撫河兩岸岸邊,對部分地段工程有影響。
表1 基坑涌水量估算
工程瀕臨贛江、撫河,地表水資源豐富,勘察期間實測水面標高為17.39 m ~18.69 m,水深2.50 m ~8.30 m,河底標高為10.31 m ~14.55 m??睖y穩(wěn)定地下水位埋深0.80 m ~8.10 m,標高17.80 m ~18.13 m,承壓水頭高度一般為3.50 m ~11.00 m,平均為 6.23 m。結合地區(qū)經(jīng)驗,建議場地含水層綜合滲透系數(shù)采用100 m/d。
根據(jù)現(xiàn)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影響本工程的地下水主要為上層滯水及第四系松散孔隙承壓水兩類。其中,上層滯水水量受季節(jié)影響,雨季水量較大,枯水季水量較小,水位變幅3 m~5 m。上層滯水在枯水期有限,一般可采用集水明排降水措施處理即可。但遇到雨季時,局部涌水量會明顯增加,集水明排降水措施效果不顯著,同時有可能對周邊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破壞??辈炱陂g第四系松散孔隙承壓水其標高約為18.00 m??紤]其變幅后,最高可至23 m左右,若設計采用管井進行降水,則基坑涌水量估算如表1所示。
綜上分析認為,整體基坑開挖時,上層滯水雨期時明排效果不明顯,基坑估算涌水量較大,豐水期間需抽降的深度過大(達12 m左右),采取強行降水較為困難,且強行大面積、大深度降水也易對周邊環(huán)境造成破壞。因此擬采用鉆孔灌注排樁進行支護,同時輔以高壓旋噴樁共同形成止水帷幕。鉆孔灌注樁與高壓旋噴樁樁徑1 000 mm,間距1 500 mm,在同一軸線上,相互咬合。止水帷幕旋噴樁樁底要求進入強風化泥質(zhì)粉砂巖至少0.5 m。止水帷幕樁樁長約10.5 m ~19.2 m。
圍護結構止水帷幕采用三重管旋噴樁止水墻,清水壓力應大于35 MPa,氣壓應大于0.7 MPa(空壓機容量應大于9 m3),水泥漿壓力應大于1.5 MPa,水泥采用32.5R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應小于1.0。旋噴樁鉆桿提升速度不得大于15 cm/min。對于施工過程中,止水樁與樁間搭接部分、樁與巖基連接部位出現(xiàn)因局部搭接不良而引發(fā)的地下水入滲現(xiàn)象,可采取壓密注漿對滲、漏水部位進行處理,必要情況下,同時可進行外圍大管井抽水降低基坑內(nèi)外水頭差,進而減弱滲透變形的破壞作用。
由于工期緊,任務重,為了保證施工安全,防止隧道基坑開挖時出現(xiàn)涌水等事故,止水帷幕施工完成后,進行了現(xiàn)場抽水試驗,分析已施工的止水帷幕的止水效果,沿基坑內(nèi)外各布置一組抽水試驗??觾?nèi)03-2號抽水井位于本工程隧道基坑中段,井位中心距東西兩側基坑分別為12.2 m,12.9 m,基坑支護體系為懸臂樁加高壓旋噴樁,可視為隔水邊界,井位中心距南、北兩端基坑邊線分別為300 m,400 m,南、北兩個方向可作為近似無限邊界考慮??油?3-14號抽水井位于隧道中段基坑西側,井位中心距東端基坑止水帷幕邊界線約31.4 m,支護體系為懸臂樁加高壓旋噴樁,視為隔水邊界;西距贛江東岸約為14.5 m,視為供水邊界;贛江為該抽水井的定水頭補給邊界。孔位布置情況如圖1,表2所示。
圖1 試驗井點布置示意圖
抽水孔及水位觀測孔采用沖擊成孔,孔徑600 mm,加勁管作井管,井徑400 mm,外填級配濾料,含水段濾管長度大于6 m,超過場地含水層厚度。井底揭穿含水層底板,進入強風化巖0.5 m,均為完整井。
表2 試驗井點布置情況
采用穩(wěn)定流抽水試驗,水量采用水表量測,水位采用電測水位計量測,抽水流量及水位穩(wěn)定時間大于22 h,停抽后進行恢復水位的觀測,觀測時間大于8 h。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基坑內(nèi)03-2井抽水試驗相關井點水位降深歷時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03-2抽水試驗相關井點水位降深歷時曲線
表3 抽水試驗結果匯總表
綜合分析認為,03-2抽水試驗的水文地質(zhì)模型為兩側隔水邊界南北進水的穩(wěn)定流水文地質(zhì)抽水試驗,試驗結果按式(1)計算滲透系數(shù);03-4號抽水實驗的水文地質(zhì)模型為一側隔水邊界,另一側為定水頭補給邊界的穩(wěn)定流水文地質(zhì)抽水試驗,試驗結果按式(2)計算滲透系數(shù)。
兩側隔水邊界、承壓水轉無壓水類型:
一側隔水、另一側定水頭補給供水的潛水類型:
其中,K為滲透系數(shù),m/d;Q為單井出水量,m3/d;b1,b2分別為試驗井點至兩側邊界的距離,另b=b1+b2,m;rw為井點半徑,m;R0為抽水影響半徑,m;M為承壓含水層厚度,m;H為潛水含水層厚度或凈水頭高度,m;h為動水頭高度,m。
根據(jù)03-2,03-4井抽水試驗資料,按上述公式計算基坑內(nèi)外滲透系數(shù)如表4所示。
表4 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計算結果
抽水試驗表明:止水帷幕的隔水效果較為明顯,據(jù)試驗期間水位觀測資料分析,試驗地段,支護體系仍存在局部滲漏通道。因本次試驗正值贛江枯水期時段,試驗地段支護體系止水帷幕雖存在局部滲漏通道,但試驗期間的滲透量、滲透速度與相關聯(lián)性表現(xiàn)為不甚明顯,但至次年3月份~5月份期間,贛江水位處于長期高水位狀態(tài),且其最高水位較現(xiàn)在上升可達10 m,豐水期間的常水位也在17 m左右,高出現(xiàn)階段水位約達6 m,基坑內(nèi)外側水頭差將大大增加,存在導致止水帷幕薄弱地段貫通的可能,建議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坑內(nèi)設置降水井的同時,基坑外側也宜設置相應數(shù)量的工程降水井點,備用進行開挖期間的坑外降水。
由試驗結果可知,單排鉆孔灌注樁及旋噴樁咬合形成的止水帷幕有較明顯的隔水效果,但是由于咬合段質(zhì)量難以控制,施工完成后易存在滲漏通道,特別是對于雜填土而言,土層密實度差,結構松散,孔隙度大,部分地基中可能存在較大的孔洞,施工時不易形成密實的樁,宜增加止水帷幕的厚度或增加輔助的降水井點。由于工程工期較緊,后期施工時增加部分降水井,并增加了基坑周圍水位監(jiān)測頻率。經(jīng)監(jiān)測,施工期間坑內(nèi)外水位穩(wěn)定,圍護結構變形始終在警戒值以內(nèi),基坑側壁基本無滲漏現(xiàn)象,周邊建筑無附加變形。
[1]劉建航,侯學淵.基坑工程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
[2]劉國彬.水及土壓力的實測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19(2):205-210.
[3]侯學淵,楊 敏.軟土地基變形控制設計理論和工程實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6.
[4]Brassington F.C.,Preene M..A horizontal wellpoint as a lowimpact water source in a dune-sands aquifer[J].Water and Environment Journal,2007,18(2):102-106.
[5]孫文娟.軟土地基中基坑圍護結構的擋水作用機理及其工程應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Lee J.Y,Yi M.J.,Moon S.H.,etc.Causes of the changes in groundwater levels at Daegu,Korea:the effect of subway excavations[J].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7,66(3):201-208.
[7]Roberts T.O.L.,Botha C.P.,Welch A..Design and operation of a large dewatering system in Dubai.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J].Alexandria,Egypt,2009(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