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周
河南葉縣人民醫(yī)院內科 葉縣 467200
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是指由于小腦后下動脈或一側椎動脈閉塞所致延髓背外側區(qū)出現損害(最常見是延髓背外側梗死),使此處神經核團和傳導束受累而出現相應臨床表現的總稱,又稱“Wallenberg綜合征”[1]。該病起病較急,臨床表現復雜,病損憑經驗不易定位,過去由于缺乏影像學指導而致漏診率及誤診率較高,現對我科收治的36例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患者臨床及影像學資料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01~2010-10我科收治的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患者36例,男22例,女 14例;年齡42~85歲,平均65.6歲;既往病史糖尿病26例,高血壓25例,冠心病16例(其中房顫1例),高血脂癥15例;男性患者中吸煙史 18例,酗酒史11例;女性吸煙史3例,酗酒史1例。
1.2 治療 除給予抗血小板、降纖、活血或抗凝等腦梗死常規(guī)治療外,針對不同個體情況同時配合降血糖、降壓或降脂等綜合治療措施。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本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影像學結果并分析。
2.1 臨床表現 本組患者均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感覺障礙、共濟失調、眩暈、惡心嘔吐、吞咽困難及飲水嗆咳等,具體臨床癥狀及體征統計情況詳見表1。
表1 36例延髓背外側綜合征臨床表現統計
2.2 影像學表現 本組患者均在入院后7天之內行腦部CT或MRI檢查,明確均有延髓背外側梗死病灶,主要表現為CT點狀或小片狀低密度影,MRI小片狀長T1長T2信號影,DWI表現為高信號,病灶區(qū)ADC值減低;33例伴有其他部位的梗死灶,常見于雙側小腦半球、雙丘腦及基底節(jié)區(qū),其中33例行腦部MRA檢查發(fā)現患側椎動脈狹窄32例,基底動脈狹窄28例,患側大腦后動脈狹窄26例,患側小腦后下動脈狹窄19例。
2.3 分析 本組36例患者影像學均證實有延髓背外側梗死病灶,但臨床表現卻復雜多樣,考慮由于各病例缺血原因不同,缺血時間及程度的不同,造成延髓背外側區(qū)損害的范圍及程度不同,從而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同時由于缺血范圍并不單一局限于延髓背外側區(qū),表現的癥狀還有其他部位的損害而導致的相應癥狀,僅從臨床表現無法準確定位,應參考相應影像學檢查結果,腦部MRI對于延髓背外側梗死病灶的發(fā)現價值較高,CT由于顱底骨偽影較重及48 h后才能出現陽性表現,但其發(fā)現腦出血病灶價值高于MRI。出現延髓背外側梗死灶患者接受腦血管檢查,往往提示后循環(huán)血管局部狹窄。
延髓背外側綜合征患者常表現為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有感覺障礙、共濟失調、Horner征、眩暈、交叉性感覺障礙、惡心嘔吐、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及飲水嗆咳[2];影像學方面過去主要依賴CT時,由于CT對后顱窩疾病分辨力低、骨偽影多或者常規(guī)掃描沒有包括延髓背外側等原因導致CT無法明確延髓背外側病變,常作為快速排除出血性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現在隨著核磁共振的普及,MRI成為腦部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本組全部病例均經M RI發(fā)現延髓背外側區(qū)病損;此外,最好還能夠進行病因學檢查以進一步明確延髓背外側區(qū)血管的分布、病變情況及有無側支血管代償情況等,可行CTA、MRA及 DSA檢查,其中M RA最方便,DSA是公認的金標準。延髓背外側區(qū)的供血動脈主要是起自椎動脈發(fā)出的小腦后下動脈,過去曾認為小腦后下動脈血栓形成是造成延髓背外側綜合征的原因,后經大量的血管造影及病理解剖證實發(fā)現椎動脈血栓形成是最主要病因[1-2],椎動脈閉塞主要產生延髓背外側的缺血改變,因為小腦后下動脈的延髓支為終末支,本組病例中33例M RA血管檢查結果中有32例發(fā)現患側椎動脈狹窄,很好的支持了上述觀點。除了血管因素以外,報道還有其他導致延髓背外側區(qū)缺血或損害的原因也可以導致延髓背外側綜合征,譬如后顱窩腫瘤腫瘤直接壓迫延髓或壓迫對應血管而間接造成損害,延髓原發(fā)性腦出血以及血管畸形或動脈瘤、外傷等[3]。本組病例基礎疾病中糖尿病、原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及高脂血癥比例較高,提示動脈粥樣硬化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栓子脫落可直接導致椎動脈及其遠側分支血管的栓塞,從而導致相應腦組織的缺血性損傷。
綜上所述,延髓背外側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復雜而多樣,影像學檢查可以明確病灶部位及范圍,并進一步探明責任血管,以M RI及MRA綜合價值較高。
[1]王宇,馮加純,饒明俐.Wallenberg綜合征58例臨床表現、CT及MRI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5):437-439.
[2]王麗,張莉,姜亞平.延髓背外側綜合征28例臨床分析[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09,4(5):343-345.
[3]張京濱.延髓背外側綜合征42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2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