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云 王蕾蕾
“為了大力營造‘綠色無錫’,按照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該市城鄉(xiāng)綠化取得突破性進展。3年中市區(qū)新增綠地2274 hm2,其中新增公共綠地436 hm2。目前無錫建成區(qū)綠地率為32.9%,綠化覆蓋率為37%,基本形成了以城市獨特的山水地形為骨架,風景林地為依托,匯各類綠地、江南名園,與太湖風景區(qū)融為一體的城市綠地系統(tǒng)……如今無錫中心城區(qū)每500 m半徑就有一塊2000 m2綠地,市民人均公共綠地已達7 m2,全市綠化總面積達13041 hm2。2003年和2005年因此相繼摘得了國家園林綠化城市、國家環(huán)保模范城市牌子,無錫人構筑的‘生態(tài)家園夢’已漸漸成真。”
這條消息摘自于《中國房地產(chǎn)報》。在親身感受到了上述報道中無錫在城市綠地建設方面的變化的同時,也以自己的專業(yè)角度在此小議無錫新建公共綠地。
中國古代雖也有供眾人共享的公共游覽區(qū),但主流還是皇家苑囿和私家園林。隨著西方民主思想的進入,近代在一些城市中出現(xiàn)了公園。無錫在這方面應是先行者。1905年,由一些名流士紳倡議并集資,在無錫城中心原有幾個私家小花園的基礎上,無錫人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公園。這就是位于最繁華的城市心臟地帶的無錫城中公園,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它是無錫最早出現(xiàn)的近代園林之一,大家日常都叫它“公花園”。公花園,意味著它是大家的,是平民的;同時也表明在城市中的人需要像花園這樣的可以休憩、健身、游玩的地方。
我認為公共綠地可以定義為:為普通百姓服務的,提供其日常休憩、健身、游玩的場所。新建的“廣場”“新城”“公園”各種名稱在本文統(tǒng)以公共綠地概括。由原本單一的名稱“公園”到現(xiàn)在各式的名稱之變化也可以反映出公共綠地的類型分化,功能提供和服務人群各有側重,必然設計內(nèi)容與手法也不盡相同。
以報道中談及的太湖廣場、火車站廣場、蠡湖新城、江尖公園、東林廣場為例。
江尖公園、東林廣場都屬于依托基地原有歷史人文特色而建成的“有記憶”的公共綠地。江尖地區(qū)位于無錫古運河(京杭大運河)畔,有著獨特的文化積淀,歷史上曾是盛極一時的陶器、布匹、稻米、錢幣交易碼頭。而創(chuàng)建于北宋的東林書院則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于這樣的地方新建公共綠地有其合理正當性。一則為游客提供或怡人或經(jīng)整合具價值的旅游資源,二來為附近居民提供休閑之處。此類公共綠地的規(guī)模靈活,以能表達該地區(qū)特點為準。如江尖公園占地3.92萬m2,而東林廣場僅為6000 m2。
火車站廣場屬結合交通樞紐而興建的比較特別的例子。其集散人流的功能目的是此類公共綠地的首要應完成或配合場地設計應完成的任務。值得一提的是好的設計能使站前廣場具備集散人流的基本功能外,也為乘客提供一個更為方便舒適的環(huán)境?;疖囌緩V場占地10余萬平方米。
近幾年,各地競相建設“市民廣場”。太湖廣場就是這樣的市民廣場。在規(guī)劃中對太湖廣場的描述是這樣的:“太湖廣場地區(qū)是全市的行政文化中心,也是市民主要的集會活動中心。景觀規(guī)劃采用現(xiàn)代景觀高科技手法,突出綠、景、精、新,力求體現(xiàn)都市的休閑性、使用的多樣性,形成以市民活動為主,兼顧旅游,集文化、娛樂、體育、健身、觀賞、集會、休閑為一體的高檔次高品位城市廣場。廣場規(guī)劃用地面積約67萬m2?!?/p>
蠡湖新城是由開放公園、居住區(qū)和城市公共設施組成的旅游服務中心和“新湖城”。本文主要論及的是其開放公園部分即公共綠地。蠡湖是太湖伸進無錫的內(nèi)湖,位于無錫城區(qū)西南角。原區(qū)域經(jīng)治理污染、“退漁還湖”,拆遷后,形成以優(yōu)美自然環(huán)境為主又經(jīng)現(xiàn)代景觀設計的公共綠地。周邊城市的同類設計還有杭州西湖和蘇州金雞湖。我覺得,使原有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和更有效的利用是此類項目之作用。蠡湖新城的開放公園占地達135萬m2。
這樣看來,無錫有6000 m2~135萬m2的多層次的多類型的公共綠地,可以提供市民多種的選擇。然而,我曾很多次在非節(jié)假日路過太湖廣場、蠡湖新城時,廣場上幾乎可以用空無一人形容而不為過。
太湖廣場周邊較近的兩個居民小區(qū)到廣場的步行時間為15 min~30 min。以我的調(diào)查顯示,通常超過30 min的步行時間才能到達廣場的居民就不會選擇太湖廣場作為自己日常的休閑鍛煉場所,但老人晨煉除外。在天氣適宜的節(jié)假日,一些不住在廣場附近的家庭會選擇別的交通工具來廣場活動。所以除了晨煉和節(jié)假日,可以說大部分時間廣場的利用率很低。如前介紹的太湖廣場的定位為全市行政文化中心。為形成行政文化中心這一概念,廣場周圍建筑為市政協(xié)、圖書館、革命陳列館、人民大會堂還有規(guī)劃中的市政府大樓等;太湖廣場北廣場以市政協(xié)建筑單體的中軸線為中軸線,我可以想見從政協(xié)樓上看整個67萬m2的廣場是何等的氣勢磅礴;在此行政文化建筑外圈是正在興建的某高檔寫字樓和數(shù)碼港等商業(yè)建筑,等它們建完時,廣告詞可以把毗鄰太湖廣場作為售賣亮點如何閃亮推出;廣場曾因要舉辦一個電影頒獎禮而趕工期,以致半年后又因質量問題而大面積翻工;廣場上的燈柱造型與寧波“天一廣場”的燈柱完全相同,只是比例擴大了好幾倍,據(jù)說是設計人員去兄弟城市參觀后學習來的。從這種種事實來看,政府修建太湖廣場的原因和目的應該是多方面的,而非僅前文我以專業(yè)角度,或者說是我希望的角度對公共綠地的定義那樣:為普通百姓服務的,提供其日常休憩、健身、游玩的場所。或者說此類“市民廣場”在擔負為市民提供日常休憩、健身、游玩的場所方面能力不是很強、作用不是很大。
同樣蠡湖新城、江尖公園、東林廣場平日利用率也有同樣不高的問題,雖然我認為此類公共綠地修建的意義比“市民廣場”要大,更有其正當性?;疖囌緩V場有其特殊功能性不在市民日常利用率討論范圍之內(nèi)。
重新看我給公共綠地下的定義:為普通百姓服務的,提供其日常休憩、健身、游玩的場所。從百姓是否能真正從新建公共綠地中受益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定義是比較合理的。文章至此,“日?!币辉~就成為了關鍵詞。如上分析在消息中提到的太湖廣場、蠡湖新城、江尖公園、東林廣場日常使用率不高,所以真正能在市民日常生活中起到更大作用的是消息中未點名的一些街頭巷尾的甚至無名的小型公共綠地。它們的面積也許只有幾十或者十幾個平方米,當然與135萬m2不可同日而語;它們所使用的材料也許只有草皮水泥,當然與進口石材不可媲美。但就因為推開窗戶你就能看見它,打開房門你就能進入它,使得這樣的小型公共綠地更貼近百姓,對于其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的影響更大。當然消息中的“全市綠化總面積達13041 hm2”中也有一定的量就是這樣的小型公共綠地。在我生活附近的片區(qū)見到了這種綠地的出現(xiàn),同時我也注意到此類綠地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分布不均、設計的適宜(合適)性不高、管理不到位。
新建的住宅小區(qū)因在規(guī)劃上有嚴格的規(guī)定,此類公共綠地(有時是非小型)在整個小區(qū)范圍內(nèi)分布是可以做到比較合適的。但在一些民居片區(qū)和老的住宅小區(qū)內(nèi)小型公共綠地的量不足,分布不均。
此類小型綠地所在的每個角落的現(xiàn)有條件和周圍的居民所需也許都有各自的不同,設計時應做因時因地的靈活性設計,使其有良好的適宜性,而不是華而不實的設計。
管理問題也有新建小區(qū)和民居片區(qū)、老的住宅小區(qū)的差別。因為新建小區(qū)往往有較好的物業(yè)管理,而一些民居片區(qū)和老的住宅小區(qū)雖有公共綠地,但長期無人管理整治,使得它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甚至成為了垃圾集合處。而相比于政府對此類小型公共綠地的管理投入,我經(jīng)常能在太湖廣場上看見把室外自動扶梯扶手仔細擦拭的日常保潔人員。
“生態(tài)家園夢”能否成真,不僅在于百姓們能否在一年內(nèi)光顧幾次蠡湖新城、江尖公園這樣公共綠地給我們帶來的氣派與別致,也在于我們在家門附近能否享受到小型公共綠地為我們提供休息和鍛煉的方便與實用。
[1] 潘古西.中國建筑史[M].第5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2] 邱 冰,張 帆.小議城市園林綠地中的文化承載力[J].山西建筑,2010,36(7):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