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采訪權和沉默權的沖突與平衡

    2011-08-15 00:52:09
    陜西開放大學學報 2011年2期
    關鍵詞:沉默權公共利益個人信息

    夏 永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2)

    “你有權保持沉默,但從現(xiàn)在起你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作為呈堂證供!”,這是香港電影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是警方對犯罪嫌疑人沉默權的提醒。當下,新聞媒體濫用采訪權,不尊重公民的沉默權,侵犯公民人格權的案件時有發(fā)生。我們一方面要保障媒體的采訪權和公眾知情權,另一方面又要善待采訪對象,尊重公民的沉默權,如何解決二者的沖突和矛盾,如何尋求共同的價值平衡點值得深入考量。

    一、采訪權與沉默權的法律保障

    采訪權是指記者在工作中享有的、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nèi)不受限制地收集信息的權利[1]。采訪權的權利主體一般是指依法設立的新聞媒體及其新聞從業(yè)人員,實踐中主要是指具有合法資格的新聞記者。采訪權作為公民社會輿論表達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以其擁有的社會資源對社會發(fā)揮其輿論功能,是公民行使知情權的權利集合體,也是一種社會權利[2]。采訪權的法律保障來源于憲法所確立的言論自由原則。在我國,采訪權沒有作為一項授權性的規(guī)范在法律上加以規(guī)定,而是一種從憲法中延伸出來的社會權利。憲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jié)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這兩條憲法為采訪權提供了法律依據(jù)。

    目前,我國關于沉默權的表述大多體現(xiàn)在刑事訴訟法中,是指公民不被強迫自證其罪權,這只是狹義的沉默權。其實,廣義的沉默權就是公民不說話的權利,來源于言論自由,同采訪權一樣,沉默權也沒有作為一項授權性的規(guī)范在法律上加以規(guī)定,也是從憲法第三十五條延伸出來的一種權利。言論自由包含積極的言論自由和消極的言論自由,前者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對某一事項發(fā)表言論的自由,后者是指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對某一事項不發(fā)表言論的自由,就是保持沉默的權利。

    同樣來源于言論自由,作為采訪權和沉默權主體的采訪者和被采訪者應處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另外,“新聞采訪不同于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的調(diào)查,它是建立在被采訪對象自愿的基礎上的,不能有半點強制性?!盵3]但是在具體的新聞采訪活動中,媒體和記者往往居于強勢地位,面對弱勢的采訪對象時只考慮采訪目的,不考慮對方感受。有些媒體和記者甚至把采訪權無限放大,在采訪中不尊重被采訪者的正當要求,咄咄逼人,強迫采訪,侵犯公民的沉默權。

    二、采訪權與沉默權的價值向背

    采訪權從誕生之日起,就在采訪權與沉默權、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之間相互交織、相互碰撞。從本質(zhì)上說,采訪權和沉默權之間處于一種內(nèi)在的對抗狀態(tài)。沉默權旨在保障公民自己控制的信息,不被外界侵入和干擾,具有封閉性特點;而采訪權則是將公民掌握的信息向社會公布,具有開放性特點。采訪權是新聞自由的體現(xiàn),其目的在于滿足公眾知情權,可以保障記者自由的采集、訪談,獲取新聞材料,傳播有關國家、社會和他人的信息,保證公眾利益相關的各種信息得到正當?shù)牟杉团?從而發(fā)揚民主,促進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使媒體更好的承擔憲法使命和維護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反觀沉默權,廣義沉默權,“具體包括以下六項內(nèi)容:第一,任何人有權拒絕回答其他人的提問,不得以處罰作為后盾而予以強制,第二,任何人有權拒絕回答可能陷己于罪的提問……”[4]為了保障自己的個人信息不被外界侵入,會阻止他人介入自身的信息空間,阻止他人獲取自己不愿公開的信息,在事關自身信息安全的問題上可以選擇保持沉默。如孫道臨索要采訪費一事曾引起廣泛討論,作為一個藝術家、公眾人物,他有義務提供公眾感興趣的信息;同時,作為一名公民,他有權利在個人信息的問題上保持沉默。因此,在采訪活動以被采訪者孫道臨先生的思想、經(jīng)歷、生活為主要目的時,他理所當然擁有是否接受采訪的決定權、擁有選擇沉默的權利,當然也擁有索要勞動報酬的權利。簡而言之,采訪權要求的是獲悉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而沉默權要求的是對自己有關信息保密。這樣,采訪權的開放性與沉默權的保守性,導致新聞媒體的利益和公民個人的利益處于一種對抗的狀態(tài),采訪權和沉默權可以說是天然排斥,兩者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沖突。

    三、采訪權與沉默權現(xiàn)實關系的解構

    根據(jù)權利主體的平等性原則,在新聞活動中,記者和公民作為采訪權和沉默權的主體是平等的關系,不存在誰強誰弱的問題,而在現(xiàn)實新聞實踐中,記者和采訪對象往往處于前強后弱的狀態(tài),存在權重失衡、權責模糊、角色錯位等現(xiàn)象。

    首先,采訪權是一種與義務相對應的權利,而不是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權力[5],當采訪對象拒絕接受采訪時,新聞媒體不得以強制力迫使其就范。因為新聞媒體本身不是執(zhí)法機關,也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要求行政力量對拒絕采訪者采取強制措施。信息時代的公眾需要新聞傳媒作其信息“代理”,為其提供和解釋信息。而自由市場體制下的媒介極易形成追逐信息霸權和信息壟斷的沖動,從而傷害普通民眾的利益[6]。同時,由于對強力集權模式的某種慣性認同,社會大都習慣于強化采訪權、弱化沉默權。采訪對象作為一個公民,雖然享有選擇發(fā)表言論與不發(fā)表言論、講述與不講述的自由,但是面對強大的媒體輿論,作為沉默權主體的個體是蒼白和無助的,雙方的權利地位嚴重失衡,強行采訪、新聞傷害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其次,任何權利都具有自由和責任的相伴性特點,記者在行使采訪權的同時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相應的義務,即遵守法律和新聞倫理道德,尊重其他公民的合法的、合乎道德的權利,其中就包括公民的沉默權。但是,由于采訪權和沉默權都還是習慣權利,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對兩者的權利和義務、自由和責任做出明確的界定,致使采訪權和沉默權的權責模糊,二者都強調(diào)權利,逃避義務。引起廣泛爭論的“中華女”事件是采訪權和沉默權的權責模糊的最好例證,某電視臺記者兩次追問違章司機“你覺得是不是給貴陽丟臉”,僅僅強調(diào)了采訪的權利,卻忘記了自己應該承擔的客觀報道、善用權利、尊重采訪對象等社會義務。

    再次,現(xiàn)在很多記者還對采訪權存在著一些誤解,特權思想嚴重,把自己混同執(zhí)法者,把采訪當作執(zhí)行公務,無視采訪對象的合法權利,任意侵犯公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沉默權。我們經(jīng)常能在電視中看到一些記者在采訪對象面前咄咄逼人的拷問畫面。還有一些媒體為提高收視率,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以滿足公民知情權為名,強行闖入社會個體的私人空間。在我國現(xiàn)行的新聞體制下,媒體尤其是占大多數(shù)的主流媒體。官方色彩依然是其主要的背景色調(diào)。基于此,很多新聞從業(yè)者主觀上存有一種觀念,認為自己手中的采訪權是一種“權力”,認為采訪權應當是類同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zhí)行公務的權力,主張記者有權施行強制性的采訪,把自己定位于國家行政工作人員。但是,我國新聞單位不屬于國家機關,新聞記者也不屬于國家公務員,無論是新聞工作者的采訪活動還是新聞報道的內(nèi)容都不具有司法、行政的強制力,都不擁有強制性采訪的權力。如果公民個人對記者沒有沉默權的話,那記者的權力非同小可,超過了警官、檢察官和法官[7]。

    四、采訪權與沉默權的價值平衡

    世界上不存在為所欲為、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的自由。《憲法》第五十一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這是中國公民正確行使各種自由和權利的指導性原則。所有公民的自由和權利都平等地得到法律的保護,每個公民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自由權利去侵犯他人的自由權利。1789年法國制憲大會通過的《人權宣言》第十六條規(guī)定:“思想和意見的自由傳播是人類最可寶貴的權利之一,因而每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出版的自由,但須在法律的范圍內(nèi)對濫用此項自由負有責任?!币虼?來源于言論自由的采訪權和沉默權也應有一定的憲法和法律界限,不是絕對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范與制約?!皞髅降墓ぷ魅藛T——記者的采訪權不過是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言論自由權的延伸。記者采訪的權利亦是一種公民間自由交談的權利,它是不能被剝奪的,除非記者觸犯法律。但是記者沒有,也不應有其它的特權。”[8]同理,沉默權也是一項相對的有限的權利,在與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等發(fā)生沖突時,公民的沉默權可以受到限制甚至被叫停。

    由上文可知,采訪權和沉默權的基礎都是言論自由,二者都是相對的、可克減的權利。但是,當這兩項權利發(fā)生沖突時,是否應該限制其中一個,這兩個權利哪個更為重要?但憲法本身并沒有何者優(yōu)位的規(guī)定,兩者都不可舍棄,那么,就只能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從各國的實踐來看,絕對的平衡是根本無法做到的,關鍵是給二者確定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一般而言,法益衡量的方法比較適用于兩項權利的衡量。法益衡量就是對這兩種或兩種以上相互矛盾的利益進行分析和比較,找出各自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做出孰輕孰重,誰是誰非的價值判斷,而衡量的標準通常是哪一種權利更符合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實現(xiàn)采訪權和沉默權平衡的理論基礎,也是采訪權和沉默權二者共同的價值取向。公共利益標準,也稱公共利于或者公共福利或公共福祉。公共福祉應是個人利益的集合,是調(diào)整人權相互間沖突的實質(zhì)性的公平原理[9]。英國廣播公司 (BBC)認為,公共利益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內(nèi)容:1.揭露或發(fā)現(xiàn)犯罪;2.揭露值得關注的反社會行為;3.揭露腐敗或不公平;4.揭露重大失職或過失行為;5.保護人們的健康和安全;6.防止人們被某些個人或組織的聲明所誤導;7.揭露那些會使人們對重要的公共問題做出最精明決策的信息[10]。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是國際的共識,如果個人活動與利益不受社會公共利益適當合理限制,社會將喪失其存在的基礎,最終任何人的利益也無法得到保障。

    具體來看,在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的采訪活動中,采訪權與沉默權的沖突實際上間接轉(zhuǎn)化為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沖突。在現(xiàn)實中,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法律應當準許將他人的個人信息和活動信息公之于眾。但是,公眾人物和普通民眾的社會地位不同。承擔的社會義務也不同。因此當與采訪權發(fā)生沖突時,沉默權的克減程度也應有所區(qū)別。公眾人物由于承擔著較多的社會義務,沉默權的克減程度就要高一點,對個人信息披露的容忍就要多一點,他們不僅不能禁止他人知悉、披露自己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個人信息,還負有提供真實信息的義務。但是公共利益原則并不是對公眾人物沉默權的剝奪,而是為了保障公共利益,犧牲個人某些信息。同時,媒體的新聞活動不得以傷害公眾人物人格尊嚴為目的,也不應靠宣傳公眾人物的隱私信息來取悅公眾,對于公眾人物與社會不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的個人信息、私人領域和家庭生活,除非本人同意,媒體不得隨意公之于世。否則,就可能構成侵權。對普通公民而言,只有當涉及的公共利益重大到足夠的程度,才能使記者對其個人信息的采集和披露合法化,單純的 “公眾興趣”不能被簡單地視同為“公共利益”。當普通公民的個人信息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而媒體予以披露時,應對公民沉默權予以保護。同公眾人物一樣,雖然個人沉默權在與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應有所克減,但這種克減只應表現(xiàn)在個人信息的保密上,公民的人格尊嚴、生活安寧權仍應得到充分的保護。簡言之,當記者的采訪對象是普通公民,希望獲得的信息又與公共利益無關,是否保持沉默則完全取決于被采訪對象的個人意愿。

    今后我們還會經(jīng)常面臨這樣的抉擇,即必須在保護個人沉默權還是保護采訪權、維護公共利益之間做出選擇,當然,最理想的結(jié)果是既保護了采訪權,滿足了公眾知情權,又避免了對個人沉默權的侵犯或者盡可能減少對個人沉默權的侵害。因此,解決采訪權和沉默權表現(xiàn)在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應以公共利益為理論基礎,同時參照法益衡量等相關理論,從而促進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消解采訪權和沉默權的權利沖突。

    [1]劉斌.權利還是權力——采訪權初論 [J].政法論壇,2005,(2).

    [2]戴麗.新聞采訪權性質(zhì)芻議 [J].新聞記者,2003,(11).

    [3]孫旭培.新聞侵權與訴訟 [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

    [4]程文華.沉默權及其價值的探討 [J].昆明大學學報,2007,(3)

    [5]陳群峰.質(zhì)疑隱性采訪的道德性與合法性 [J].學術探索,2005,(3).

    [6]劉學義.新聞批評的邊界 [J].聲屏世界,2004,(7).

    [7]魏永征.關于輿論監(jiān)督與新聞法制問題的訪談 [J].新聞記者,2000,(2).

    [8]陳力丹.采訪權是公民言論自由權的延伸 [J].現(xiàn)代傳播,2004,(3).

    [9]胡錦光,韓大元.當代人權保障制度 [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10]張宸.當代西方新聞報道規(guī)范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沉默權公共利益個人信息
    談談個人信息保護和公共利益維護的合理界限
    如何保護勞動者的個人信息?
    工會博覽(2022年16期)2022-07-16 05:53:54
    個人信息保護進入“法時代”
    警惕個人信息泄露
    綠色中國(2019年14期)2019-11-26 07:11:44
    程序正義視野下的沉默權制度
    淺談新刑訴法中沉默權的確立及實現(xiàn)
    淺析刑事訴訟中沉默權在我國的實現(xiàn)
    法制博覽(2017年6期)2017-01-26 14:38:11
    論專利行政執(zhí)法對公共利益的保護
    個人信息保護等6項通信行業(yè)標準征求意見
    表達自由語境中的“公共利益”界定
    民勤县| 萨迦县| 开化县| 霍林郭勒市| 南宁市| 阿拉尔市| 秦皇岛市| 沁水县| 扬州市| 衡南县| 钦州市| 监利县| 吉水县| 武陟县| 长岛县| 缙云县| 沛县| 阿克| 青川县| 巴东县| 枣庄市| 抚顺市| 武清区| 中宁县| 增城市| 扎鲁特旗| 尼玛县| 万载县| 长治县| 涡阳县| 乌拉特前旗| 马公市| 温州市| 江西省| 华阴市| 桂平市| 平顺县| 故城县| 南召县| 安康市|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