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干
(江蘇鹽城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江蘇鹽城 224001)
德育論的心理學分析
伏 干
(江蘇鹽城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江蘇鹽城 224001)
德育的工作對象是人,因此德育論的構建應遵循一定的心理學規(guī)律?;诖?從品德的構成要素及研究視角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當前的各家德育論體系中存在的心理學思想,從而促使德育工作者積極探索,不斷拓展傳統(tǒng)的模式,以人為本,把握規(guī)律,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切實指導中小學德育實踐。
德育論;品德構成要素;心理學分析
德育論是教育學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歷來備受關注。科學的德育論,應建立在現(xiàn)代各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包括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管理科學,特別是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人類文化學、系統(tǒng)科學等。其中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心理科學。德育是培養(yǎng)人的品德的活動,而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因此,德育應遵循一定的心理學規(guī)律。當前各家德育論體系蘊涵豐富,理論構建充分體現(xiàn)出心理學思想,本文主要對德育論中的心理學思想從多角度進行剖析。
(一)靜態(tài)元素論
道德品德一般是由道德認識 (知)、道德情感 (情)、道德意志 (意)、道德行為 (行)等不同的心理要素構成的整體結構,它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知、情、意、行這些形式,負載著不同質的內容,具有歷史性、時代性、民族性,在階級社會里還有階級的烙印。品德的心理結構是指不同質的心理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發(fā)生聯(lián)系、組合的整體。它是個體心理現(xiàn)象的一種形式和內容的載體,不受時代、民族和階級特性所制約。對品德心理結構的研究,既關系到心理學對品德形成規(guī)律的揭示,更關系到德育論中對德育規(guī)律的探究以及德育在實踐中的運用。
然而,品德的心理結構由于其成分的隱蔽性和形成過程的復雜性,研究者見仁見智,眾說紛紜。其研究的開始階段被稱之為靜態(tài)元素論,或因素構成說,最早由潘菽[1]提出,認為品德是由心理過程的道德成分構成的,曾相繼提出兩要素說、三要素說、四要素說?;谶@種靜態(tài)元素論的缺陷,研究者擷取了現(xiàn)代系統(tǒng)論的方法,逐步把上述靜態(tài)、分散的元素,當做整體、動態(tài)的系統(tǒng)進行研究,克服了靜態(tài)元素的靜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觀點,步入了品德結構研究的動態(tài)系統(tǒng)論階段。
(二 )動態(tài)元素論
靜態(tài)元素論分析得知,品德結構中的知、情、意、行各有特質。知,是道德認知;情,是道德體驗;意,是道德自控力;行,是道德行為舉止、表現(xiàn)方式。深刻的道德認識與強烈的道德體驗有機結合,協(xié)調一致,并在頑強的意志、堅定的道德行為中一以貫之地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觀念,就是道德信念。同時,上述要素又是相互關聯(lián)的,構成整體結構。它具有如下特征[2]:
第一,整體相關性。良好的道德品德是四要素的有機組合,缺一不可。
第二,核心層次性。四要素構成以信念為核心的層次結構。道德信念是道德動機的高級形態(tài),它從道德認識發(fā)展而成,但它比道德認識更深刻、更全面、更堅定;它同時又是構建在道德體驗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信念中的道德感受更強烈、更集中;它又與道德意志相關,而道德信念中的意志成分更自覺、更堅韌、更果斷、更自制。在道德信念驅使下的道德行為是自覺的、一貫的、持久的行為,不含盲目性、偶然性、沖動性。因此,信念是各種心理要素發(fā)展成熟的標志。
第三,動態(tài)調節(jié)性。各心理要素是整體調節(jié)的,要保持協(xié)調、動態(tài)的平衡。
青少年個體品德發(fā)展過程中,平衡是暫時的、相對的,不平衡則是絕對的。一定時期、一定情境下,某一要素發(fā)展較快,而其他要素相對落后,這就造成了不平衡。但是,長期不平衡狀態(tài)是不可行的,會形成“要素畸形”,必須進行調節(jié),使之保持均衡。因此,品德心理結構就是這樣平衡——不平衡——平衡反復運行、不斷提高、調節(jié)的過程。
(一)道德價值結構說
隨著方法論的多元化,特別是自然科學系統(tǒng)論、控制論、信息論、自組織方法論被普遍認同,品德心理結構的研究也出現(xiàn)了新的視角,相繼提出關于品德結構的若干新設想。道德價值結構說,即認為道德價值是指人在一定社會體系中的行為被賦予的好壞、善惡、榮辱、福禍等意義。當一個人接受某一道德規(guī)范時,說明他已經賦予其一定的價值,于是外部的道德規(guī)范就成為個體的價值觀念。而個體的價值觀念并非孤立存在的,相互依照一整套原則、標準、信念、理想等等形成個體的道德價值體系,組成道德價值體系的各個要素之間以一定的形式發(fā)生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就形成形式各異的道德價值結構??聽柌竦牡赖抡J知理論以及我國李伯黍教授的研究,都提出道德價值結構的新設想。道德的價值結構說主要是從理想、價值、世界觀角度去分析品德的構成體系。
(二)道德行為構成因素說
道德行為構成因素說,即從分解特定道德行為的構成因素來分析品德結構。美國品德心理學家雷斯特 (J.R.Rest)[3]從分解特定道德行為的構成因素出發(fā),注意各種行為的內部過程和外部行動的聯(lián)系,尤其強調道德情感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進而提出了他設想的品德結構。雷斯特指出,品德的主要成分有四種。其一,理解道德情境。其中包括道德敏感性(尤其是敏感到自己的行動對別人權益產生何種影響的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 (推斷別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其二,尋找適當?shù)牡赖滦袨檫M程。其三,決定道德行為的計劃。其四,執(zhí)行并實施道德行為的計劃。其中包含設想可能碰到的多種阻礙及出乎意料的困難,克服挫折、抗拒誘惑等,這部分的核心是自我力量或自我調節(jié)技能等。雷斯特強調,他的品德結構模型不是一種線性的決策模型。主體的行為在一定時間內不一定要從一種成分依次轉入另一種成分。盡管四種成分之間存在著一定邏輯順序,但每一種成分會由于正負反饋回路作用而互相影響。
林崇德[4]于 1989年在總結了國內關于品德結構的不同見解基礎上,運用辯證、系統(tǒng)的方法,提出品德結構動態(tài)開放系統(tǒng),亦謂之系統(tǒng)結構說。認為品德結構是人的道德活動特征的整體聯(lián)系,是“人”這個心理大系統(tǒng)下的一個子系統(tǒng),是多側面、多形態(tài)、多水平、多聯(lián)系、多序列的動態(tài)開放性的整體和系統(tǒng),其結構雖然復雜,但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子系統(tǒng):一是品德的深層和表層的關系系統(tǒng),即道德動機系統(tǒng)和道德行為方式系統(tǒng);二是品德的心理過程和行為活動關系的系統(tǒng),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心理特征系統(tǒng);三是品德的心理活動和外部活動的關系及其組織形式系統(tǒng),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饋系統(tǒng)。該構成理論主要是從行為是心理活動的體現(xiàn),心理離不開行為角度,分析品德同樣是人心理活動整合的概括與體現(xiàn)。
(三)品德形成的心理結構說
1993年章志光[5]在其 20多項品德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前人成果,加以系統(tǒng)化、理論化,提出“品德形成的心理結構”的新設想,亦稱為功能結構說。他認為品德結構可以從生成結構、執(zhí)行結構、定型結構三個維度上進行探討,當這些結構和宏觀的社會環(huán)境及微觀的體環(huán)境發(fā)生相互制約時,就構成了一個包括品德機制在內的大的社會動力系統(tǒng)。所謂“生成結構”并非與生俱來,系指個體以非道德狀態(tài)向開始出現(xiàn)道德行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的心理結構。所謂“執(zhí)行結構”,是指個人在道德性生成結構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更有意識地對待道德情境、經歷內部沖突,主動定向、考慮決策和調節(jié)行為等環(huán)節(jié)的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及其結構。所謂“定型結構”是指個體具有品德的心理結構。道德行為可以是情境性的,也可以是傾向性的。前者多為外部特殊情境及內部不穩(wěn)定因素驅使而發(fā)生,因而具有偶然性,不連貫性,后者則迥然不同,它是由內部先期影響而形成的某種比較穩(wěn)定的品德心理結構,即定型結構而引發(fā),具有必然性、恒常性。品德是較穩(wěn)定的道德性,如果個體具備了某種品德,即可預期其在通?;蚋嗲闆r下必然會作出某種道德行為。這三種結構是品德形成過程中相繼出現(xiàn)的不同形式,但又是彼此包括,相互滲透的統(tǒng)一體。前一種結構的形成為后一種結構的出現(xiàn)作了鋪墊,后一種結構的形成則是前一種結構因素、序列的發(fā)展和功能的躍進,上述結構都是作為個體內部的動力系統(tǒng)而存在的。它包含驅使個人產生各種道德的動力源,以及由許多相互制約的心理因素建構而成,并由于內部矛盾推動自身發(fā)展的動力場。個體品德的動力系統(tǒng)是作為大的社會動力系統(tǒng)中的個別組成部分而存在的,具有相對獨立的形式和穩(wěn)定性,其矛盾也能引起自身的發(fā)展。但是造成這種矛盾與推動矛盾解決的真正動力則是來自于社會生活的廣大的動力場。因而他們認為品德是宏觀社會要求,通過群體間的關系及群體內的人際關系和處于一定角色地位的個體相互作用,并在后者身上形成的道德需要——動機(由規(guī)范認知和道德情感組成并上升成為以道德信念為核心的觀念動機)和特定行為方式的統(tǒng)一體。品德結構的心理因素說主要是從影響人品德發(fā)展的心理內驅力需要與動機等角度,分析品德形成是一種內部矛盾構建與解決交替、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四)品德的態(tài)度結構模式說
1999年,郭祖儀[6]在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反復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將普通心理學的品德心理結構模式轉換為社會心理學的態(tài)度結構模式。他認為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區(qū)別:(1)普通心理學的結構模式中,知、情、意、行等幾種心理要素是并列雜陳的,很難形成一個整體概念;態(tài)度結構模式中的知、情及行為傾向則始終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即真正具有整體性的特點。(2)前者諸模式的要素很不確定,有三因素、四因素、五因素和六因素之分,從而說明該結構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或不確定性;后者突出了其醞釀要素,有明顯的確定性和不隨意性。(3)普通心理學各種模式試圖從結構要素、結構形成過程、結構功能系統(tǒng)等方面揭示品德心理結構的本質和特性,但每種結構模型只能突出一個方面,給人以顧此失彼、繁雜零亂的感覺;后者直截了當,一開始就抓住了品德心理結構的核心和本質,具有邏輯上的嚴密性和簡易性。(4)前者應用于品德教育實踐時,顯得頭緒繁多,內容割裂,難以操作,而且各要素之間的交叉重復很多;后者則較為簡單、具體、易于操作。在對比了兩者的差異之后,郭祖儀將前者喻之為僅提供了普通心理學的零件或一組又一組的精心組裝的半成品,而將后者喻之為結構與功能都比較完整的機器,褒貶迥異。
郭祖儀在肯定了品德的態(tài)度結構模式的整體性、確定性、簡易性和易操作性等特點之外,還認為它也具備一個科學結構系統(tǒng)所應具備的六種功能:對品德整體描述和認知功能;對品德與人生態(tài)度、政治態(tài)度的關系陳述清楚并作出合理的解釋的功能;對品德形成和改變的過程作出科學的說明,對品德的功能和作用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估;對人們品德形成和改變的過程進行有效的監(jiān)測,也可以區(qū)分出品德形成中的程度變化和性質改變的問題;對品德發(fā)展的趨勢作出科學的預測,甚至還可以幫助我們識別虛假態(tài)度產生的原因和品德上的欺騙現(xiàn)象、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品德系統(tǒng)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信息傳輸和加工轉換機制,特別是社會文化信息對品德的模型的作用以及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對個人品德形成的巨大影響。該理論主要強調人的認知功能,兒童的態(tài)度形成是由對成人教育的服從、認同到內化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兒童會形成各種認知模式,一旦形成難以改變。
郭祖儀認為,借鑒社會心理學中有關態(tài)度問題研究的豐富成果,自覺實現(xiàn)品德結構模式的轉換,接納和吸收其積極成果,并將其付諸品德教育的實踐不僅有助于提高品德教育效率,還可幫助我們克服現(xiàn)行品德教育中的各種誤區(qū)。這樣可以極大地豐富品德教育的基本理論,擴展德育途徑,發(fā)現(xiàn)并創(chuàng)造更多的手段和方法,以克服品德教育中的低效率問題[6]。
多部《教育學》著作[7~8]將德育論作為教育學中的基本組成部分,或作為教育學的分支學科,品德形成的心理學思想對德育規(guī)律的揭示,還顯得過于淺顯且難于實際操作。德育研究離不開人,人的研究離不開心理。知、情、意、行是基本的心理過程,不僅僅是一個靜態(tài)的劃分,更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德育論應建立在知、情、意、行,理想、信念、價值觀等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綜合人的認知能力發(fā)展,整合多學科,立足多方位、多層次地揭示品德形成和教育規(guī)律,切實指導中小學德育實踐。
[1]潘菽.教育心理學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48.
[2]睢文龍,廖時人,朱新春.教育學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6-371.
[3]Rest,J.R.Themajor componentsof morality,In W.Kur2 tines,and J.Gewirtz(eds.),Morality,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Behavior New York:W iley,1984:24-38.
[4]林崇德.品德發(fā)展心理學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0-43.
[5]章志光.學生品德形成初探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454-461.
[6]郭祖儀.論品德心理結構的社會心理模式 [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2):151-157.
[7]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編寫組.教育學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30-295.
[8]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0-394.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 oral Education
FU G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1,China)
The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people,so it should follow some psychological theori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mponentsof moral and the study anglesof moral education to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theoriesof variousmoral education schools in order to promote active exploration bymoral education workers and expand the traditionalmodel.We should be people2oriented,follow the law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of moral education to truly guide the practice of school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componentsof mor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B849
A
1001-7836(201.)09-009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42
2010-1.-16
伏干 (1975-),女,江蘇鹽城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基礎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