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瓊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勞倫斯的小說《公主》
王亞瓊
(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勞倫斯作為英國20世紀杰出的小說家,以描寫人尤其是女性的性心理和性意識而聞名。小說《公主》“暴露了現(xiàn)代機械文明和原始主義情結(jié)之間的激烈沖突揭示了工業(yè)制度對性意識的嚴重摧殘?!北瘎〉慕Y(jié)尾使人警醒,不要讓文明麻痹了真實的情感,不要扭曲本能的渴望,不要拒絕和社會的溝通交流。作者呼吁人們回歸真實,自然的本性,使精神和肉體達到平衡。
性意識;機械文明;沖突
勞倫斯時代的英國正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工業(yè)化興盛的時代,戰(zhàn)后人們的生活和價值觀巨變,工業(yè)文明下道德日趨頹敗,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遠冷漠,人的本性受到摧殘。[1]
勞倫斯在思想上繼承了叔本華,帕格森,尼采和弗洛伊德等近代非理性主義思想,強調(diào)直覺,本能,潛意識的重要性,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和存在狀態(tài)。他抨擊現(xiàn)代文明對人的本性的壓抑和摧殘,運用藝術(shù)夸張的手法揭示人的“異化”。他大力提倡恢復人的本性,喚醒原始本能的力量……其本質(zhì)是一種“生命哲學”希望以張揚生命本能來對抗工業(yè)文明的異化趨勢。[3]
作為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勞倫斯描寫性是把完美和諧的性作為救世的一劑良藥。他認為受工業(yè)機器的壓迫,人失去了本真的自我,生命失去了活力,勞倫斯期望人們能夠通過積極健康的性使生命煥發(fā)活力,回歸到人的本真,心靈回歸淳樸,社會從而變得和諧。短篇小說《公主》正是作者性愛觀的體現(xiàn)。
1.禁欲和異化。小說中女主人公的父親自詡為皇室后裔,整日保持著優(yōu)雅高貴的紳士形象,內(nèi)心空洞對妻子毫無感情。他在女兒幼時便灌輸給女兒自視清高,唯我獨尊的思想,告訴她她是這世上惟一的“公主”別人都低她一等。女兒整日與父親在一起,在父親的思想控制下過著表面光鮮貴族式的生活,實際上在內(nèi)心里與世隔絕。她總是以“公主”自居,一副自視甚高,拒人于千里外的態(tài)度。這是一種極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是一種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女主人公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一直到三十八歲從來沒有對哪個男人感興趣,她雖然漂亮卻是一種“無性的美”?!跋褚欢渖L在陰影里的花”,缺少感情的陽光來照耀。作者描寫她到了三十三歲看上去還像二十三歲,永遠保持著“無性仙女”的樣子,永遠像是畫中走出的人。這些諷刺的話語是說主人公的生命如同靜止一樣,沒有活力,僵而不死,如同行尸走肉。高雅的資產(chǎn)階級文明否定“性”的存在和重要性,造成了“禁欲”?!敖钡慕Y(jié)果是她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性欲望受到壓抑和摧殘??此苹闹嚨摹敖庇^,正是勞倫斯所處時代資產(chǎn)階級機械文明的產(chǎn)物。社會上一切都以理性為主導,否認壓制生命本能的欲望和渴求。“性”被視為低俗,可恥的事物。正是這種所謂“文明”觀念壓抑了人的性本能,使人趨向情感分裂,把人“異化”了。
勞倫斯筆下的“異化”,不僅僅關于在機器工業(yè)環(huán)境下工作,而且引申到廣義的人的精神世界“異化”,例如人無所事事,孤獨厭世,冷酷無情,人與社會以及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格外緊張。[2]小說中的主人公“公主”就是這樣一個被以她父親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機械文明“異化”的人。她堅持著自己是“公主”,高人一等的信仰,從心底排斥“性”,拒絕和異性融合,扭曲自我,扼殺性意識。[4]女主人公父親死后她開始考慮要和外面的世界融合雖然她很鄙視外面的俗世?!安唬匀粚δ腥瞬桓信d趣,也不覺得他們有吸引力??墒浅杉?,空洞的成家,對她產(chǎn)生了一種魔力。”[4]她開始考慮結(jié)婚??墒撬幕橐鲋皇且粋€抽象的概念,根本沒有想到婚姻的另一方是一個男人真實的存在,更不用說婚姻應該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女主人公這樣的想法是在逃避“性”的概念,多年形成的“禁欲”觀念使她否認男女雙方之間相互的“性”的吸引,和諧的兩性關系才是美滿婚姻的基礎。沒有對性的渴求,沒有對婚姻的正確理解,一個人怎么會得到幸福?
“情感分裂的人是一個不完整的人。正是這樣諸多不完整的人們造成了社會的萎靡不振,這是作家所要揭示的現(xiàn)代社會問題。于是他常在小說中尋求一種‘自然人’或健康的人,未被社會文明遮蔽的人,他認為只有人回到這種狀態(tài)才能使人和人,人與宇宙之間恢復和諧的關系?!盵3]
2.性意識的覺醒。于是小說接下來就出現(xiàn)了一位與女主人公形成對比的,未被文明社會“異化”的“自然人”—羅密歐,一名當?shù)氐膶в危鞲缳F族后裔,如今普通的農(nóng)民。父親死后,她來到美國西南部的墨西哥州來尋找結(jié)婚對象?!肮鳌睆牧_密歐的眼神中看到了善良和溫柔,并陶醉于這種甜蜜的感覺,欣喜不已。他們兩情相悅,但是“公主”卻并無與他結(jié)婚的打算,她認為與什么哈佛或者耶魯來的學生結(jié)婚倒還可能。高傲的她認為由于身份地位的懸殊,與他結(jié)婚是不可能的。這又是資本主義文明社會“金錢”,“地位”觀念導致的壓抑真正的感情,真正的快樂,扭曲了生命最自然的渴望,剝奪了愛情的自由。
離開之前,她要求進到大山深處尋找野生動物,以滿足好奇心。一路上困難重重,景色的描寫頗具深意。勞倫斯在這一創(chuàng)作時期,極力推崇潘神,也就是山林之神。他花費大量筆墨來描寫山上的樹木,傳達了他的一種信仰,即大自然的生物蘊含著原始的巨大的力量。一個人身處山林的懷抱中,必然會受到這種力量的影響。這種原始的自然的力量呼喚著人們拋開一切俗世的偏見和顧慮,摘下虛偽的面具,去傾聽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觸,釋放生命的激情。
深秋的大山高大陰郁,坡陡難走,有的地方亂石一片,經(jīng)過艱難的路程,他們最終到達山頂。但是山頂一片荒蕪,四周一座座山連在一起,岸然聳立,卻沒有生命的氣息。這一切似乎暗示這不是美好的旅程。“公主”看到這個景象時被嚇到了,她覺得這里毫無生氣,陰森恐怖。似乎潘神想要告訴她,這正是她感情世界的寫照,一片荒涼。[5]然而小說又幾次提到山中盛開的水仙,耀眼的金黃色。文中多次提到“公主”的橘色褲子顏色鮮艷像一團火一樣,與周圍陰森荒涼的環(huán)境形成極大反差。作者似乎暗示大自然的力量會影響她,生命的能量將像火光一樣會閃現(xiàn)在這里,但卻伴隨著死亡的陰影。
到了目的地羅密歐對“公主”悉心照顧卻令公主厭煩她感到自己處在被逼迫的地位被動無奈,她在抗拒和這個男人感情的親近。她固執(zhí)地堅持她的“禁欲”觀念,不讓自己的內(nèi)心受到感情的侵入。深夜刺骨的寒冷將她從床上凍醒,她急切地想要得到溫暖和保護。但與此同時,她不想讓任何人碰她,不想讓任何人控制她。這樣矛盾的想法正是她的潛意識和意識的斗爭。她的性意識一直以來被她深藏在心底,成為潛意識。意識中她總是以“禁欲”要求自己,拒絕一切人,保持自己絕對的高貴。但是在深山中,在冰冷刺骨的深夜,潘神的力量喚醒了她潛藏在心底的性意識。她最終選擇服從本能,向羅密歐求助,很自然地和這個男人發(fā)生了關系。
3.“文明”的束縛。發(fā)生性關系后,她的性心理依然很矛盾,既想讓這一切發(fā)生,又不想發(fā)生。在情感上從直覺出發(fā)她渴望和她愛的男人有性,但是機械文明使她拒絕并且蔑視性。第二天當這個男人詢問他是否對他們之間發(fā)生的事感到快樂,她違心地否認了。她的理由是她不是不喜歡這個男人而是根本不在乎性。這時的她,意識中的“禁欲”又占了上風。她還是沒能擺脫機械文明對她的束縛,否認了直覺和對“性”的渴望。
而羅密歐是一個從直覺和本能看待“性”的正常人,他喜歡“公主”。她的態(tài)度刺傷了這個男人的心,他報復女主人公,把她的衣服扔進池塘,囚禁她,要她承認喜歡和他在一起并且答應和他結(jié)婚。無奈理性文明對女主人公的影響根深蒂固,牢牢地控制了她。她對羅密歐說沒有人能讓她屈服,她錯誤地把“性”理解為是女人對男人意志的屈服,依然執(zhí)拗地堅持自己極端的信仰,頑固不化地壓制肉體的渴望。她的肉體與精神是失衡的。
勞倫斯提倡“血性意識”?!八诮o朋友思尼斯特·樹林斯的信中說:我們不應該讓精神控制肉體,而應該追求肉體在精神中的實現(xiàn)。勞倫斯強調(diào)感覺世界里的肉體與直覺,是為了尋求一種觀念上的平衡,一種血液與心靈的平衡。英國《現(xiàn)代簡明百科全書》在評價勞倫斯時,稱‘他正確的看到,他所處的時代的當務之急是撂脫造成失望及沮喪的理智之束縛?!盵4]
4.悲劇的結(jié)尾。最終悲劇發(fā)生了。尋找“公主”的人打死了羅密歐?!肮鳌彪m然裝作失憶掩蓋了真相,“在外人看來她依然是完整無缺的公主,依然是處女”,但是她的精神卻受到了重重的打擊,羅密歐的死還是觸動了她,“她的頭發(fā)開始變白了?!边@與她以前容貌不變形成了對比,說明她的生命開始流動,性意識被喚醒。她告訴別人,自從山上的事發(fā)生后,她再也平靜不下來。最終她嫁給了一個老男人,說明她最終有所醒悟,承認了“性”的重要性。羅密歐的死亡以及女主人公的轉(zhuǎn)變說明否定性就是否定生命。這場悲劇是“人的本能與信仰,性意識與價值觀念之間的嚴重對立所導致的結(jié)果。”[1]
勞倫斯認為藝術(shù)的生命在于揭示人與周圍世界的關系。面對自然本性和社會倫理社會文明的對立,以及這種對立給人物造成的痛苦,成為他作品主要內(nèi)容。[3]小說《公主》“暴露了現(xiàn)代機械文明和原始主義情結(jié)之間的激烈沖突揭示了工業(yè)制度對性意識的嚴重摧殘?!盵2]悲劇的結(jié)尾使人警醒,不要讓文明麻痹了真實的情感,不要扭曲本能的渴望,不要拒絕和社會的溝通交流。否定人最本真的情感正是理性至上思想的弊端,勞倫斯認為這正是時代的癥結(jié)所在。他提出要認同直覺,感情的價值,推崇生命原始自然的力量,使精神和肉體達到平衡,通過男女之間和諧健康的兩性關系實現(xiàn)美好的未來。
[1]侯維瑞.英國小說史[M].譯林出版社,2005.
[2]李維屏.英國小說藝術(shù)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蔣承勇.英國小說發(fā)展史[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4]羅婷.勞倫斯研究:勞倫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M].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
[5]Peter Balbert, Pan and the ampleness of landscape: dread of the procreative body in “The Princess”, Studies in the Novel,Gale Literature.
Abstract: D. H. Lawrence as the distinguished writer of England in the 20th century is famous for his description of sexual psychology and sexual consciousness of humans especially women. The novel princess “exposes the conflict between modern machine civilization and original desire, and the destruction caused by industrial system.” The tragic end warns people that civilization can make true emotion paralyzed, original desire twisted, and the communication obstructed. The writer calls for people to return to one’s original being, and make body and spirit keep balance.
Key Words: sexual consciousness, modern machine civilization, conflict
王亞瓊(1987-),女,河南洛陽人,廣西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
20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