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儒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英語系 湖北宜昌 443002)
大學英語課堂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黃儒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英語系 湖北宜昌 443002)
長久以來,大學英語課堂都一直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教授學生基礎知識英語。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教學方法已經(jīng)漸漸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本文作者認為。外語教師在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調(diào)整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適當應用教學法,上好英語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以學生為中心;翻譯教學法;交際教學法
我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交際,但是在我們這么多年的英語學習過程中,英語理論學習和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卻嚴重脫了節(jié)。一方面教師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輕實踐,重理論,重考試內(nèi)容;另一方面,學生在十多年的填鴨式的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模式,所以在課堂上對課堂的參與度較低,教師要在學生大一年級時就改變這種長久以來形成的學習習慣有很大的困難。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英語對很多學生來說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久而久之,惡性循環(huán)。因此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nèi)ニ伎?,值得我們?nèi)ジ倪M。
獨立學院的學生,由于進校門檻較低,所以普遍英語基礎都不太好。所以對這些情況,筆者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把重點放在了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為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構建行之有效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新模式,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設想。
2007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強調(diào):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化,而且是教學理念的轉(zhuǎn)變,是實現(xiàn)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思想和實踐,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更注重培養(yǎng)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的轉(zhuǎn)變,也是向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導向的終身教育的轉(zhuǎn)變。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理論風靡全球。建構主義理論強調(diào)人類的知識不是純客觀的;不是他人傳授的而是自己建構的;不是獨自形成的而是在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交互過程中形成的。因而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給學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學習的權利和機會。而教學設計者的主要任務是設計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有利的學習條件。學生是學習環(huán)境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的輔導者。由于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是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因此被稱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環(huán)境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zhuǎn)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zhuǎn)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要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去解決問題。
所以要改變現(xiàn)在的英語教學課堂,首先我們要轉(zhuǎn)變教學理念。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英語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這就需要變當前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根據(jù)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各種英語教學法,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外語教學理論尤其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的發(fā)展,使人們意識到:教師不應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管理者、控制者。在學生自主承擔學習的責任之后,教師的角色應相應地調(diào)整為診斷者、中介者、語言學習者和研究者。傳統(tǒng)的作用減輕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減少教師的職責,相反教師應付出更大的努力,接受新的挑戰(zhàn)。然而現(xiàn)狀卻是相當一部分從事外語教學的教師對外語教學理論表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冷漠與無知。(束定芳,莊智象,1996)
大多數(shù)教師都已具備了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而對外語教學的理論,如前所說,相當數(shù)量的教師知之甚少,甚至漠不關心。然而,外語教學理論知識恰恰是構成教師素質(zhì)的重要因素之一。眾所周知,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有指導作用。教學的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對教學理論的實踐過程和教師提高講授能力的過程。教學的成功在于理論的正確指導,在于教師采用了與理論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并根據(jù)特定的學生群體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束定芳在《現(xiàn)代外語教學》中也指出,任何外語教師在走進課堂之前必須搞清楚兩個問題:(1)外語教學意味著什么?(2)外語教學應該怎樣進行才最有效?
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是我國外語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
在長期的實踐中,一方面,理論研究者埋頭國外高深莫測的理論,照抄照搬;另一方面,大批富有實踐經(jīng)驗的教師無法將實踐經(jīng)驗通過一定的方式上升到理論并加以推廣。因此,具有實踐經(jīng)驗的教師,應該通過學習研究外語教學理論,進行自我研究,將教學的具體行為轉(zhuǎn)化為施教過程和習得結果的研究,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這無論對豐富我國外語教學理論還是對有效指導并提高教學效果,都具有重要意義。國外研究二語習得理論的學者近年也大力提倡,語言教師應成為研究者。所以教師應當既通過觀察研究他人的教學,又在自己的課堂上系統(tǒng)地有目的地進行觀察,甚至可以主動請別人來觀摩自己的教學,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教學效果。這對我們無疑具有啟發(fā)。
我們培養(yǎng)英語人才的目的就是使他們能用英語直接同外國人打交道,即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積累。(戴煒棟,2001)或者用英語間接為社會服務,所謂間接服務,就是翻譯。(曹瑞明,2006)這種翻譯既包括口頭翻譯,也包括書面翻譯。這也正是所有學習英語語言學習者們所應該具備的能力和達到的要求。
翻譯法的雛形是最早的外語教學法。這一類外語教學法的共同特征是理性主義的哲學觀點,重視語言知識,利用學生的本族語。翻譯法的源起可以上溯到中世紀,經(jīng)過語法翻譯法、詞匯翻譯法、自覺對比法的發(fā)展至今,該法在世界各地還被廣泛地使用著。(張正東,1985,77-78)語法翻譯法起始于十八至十九世紀。它可分為三個時期:18世紀上半葉以外語譯成本族語為主要具體方法,內(nèi)容偏重于機械背誦語法規(guī)則,其實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語;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末以本族語譯成外語為主要方法,內(nèi)容注意到了閱讀,其實用目的是用外語表達本族語的內(nèi)容;二十世紀至今,在眾多學派的沖擊和促進下,語法翻譯早已吸收了許多其他學派的方式方法。它對教學條件和教師要求也都比較輕松,所以國內(nèi)外很多人都樂于用這種方法。
另外還有詞匯翻譯法。該教學法,主要流行于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其主要活動在于讀譯對比分析。自覺對比法發(fā)生產(chǎn)生于前蘇聯(lián),從其特點淵源看它繼承了語法翻譯法的語法為綱而發(fā)展了對比,其核心思想是自覺對比,所以也是翻譯教學法的一種。(張正東,1985,78-80)在實際的外語教學過程中最好口筆譯并用。實踐中,課堂口譯較多,課外則多用筆譯。運用教學翻譯的方式有英譯漢,漢譯英,英漢互譯,條件翻譯,逐詞翻譯,按字死譯。(張正東,1985,259)
交際教學法是在外語教學領域從單純的學習心理過程的研究轉(zhuǎn)向語言應用的社會環(huán)境研究,把外語教學法以及把語言的社會功能作為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并且強調(diào)把社會需要作為外語學習的動力的條件下誕生的。
首先,他們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是為社會的全體成員服務的。由于人們的職業(yè)不同。對語言學習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他們學習外語可以是由于社會原因——如會見某人、打招呼、招待講外語的客人;也可以是為了工作而學習外語——如合同談判、訂貨、在國際會議上宣讀論文等。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jù)學生學習外語的具體目的和實際需要,來挑選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相應的訓練。其次,交際法主張從語言的功能或從內(nèi)容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外語教學要教給學生的也就是說什么和如何說。說什么,是說話的內(nèi)容或人們在交往當中所要表達的各種意念;怎樣說,也就是如何將各種意念表達出來。如果根據(jù)生活實際,把交際中要表達的意念或思想、感情等進行研究和歸類,收集表達各種意念的最常用的語句,并有計劃地把這些語句教給學生,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際法反對在外語教學中以語法為綱來安排教學內(nèi)容,主張應該從實際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Jane Arnold在《情感與語言學習》一書中將教師分為三種:那些只熟悉學科專業(yè)知識而不了解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的教師,為講師;既懂學科專業(yè)知識又熟悉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的為教師(但這類教師不懂學生的心理,因而不能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我指導自我評價的能力);除了熟悉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方法以外,還積極鉆研并在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內(nèi)在學習心理和學習過程,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的為導師。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應更加注重學生需求的變化,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模式,發(fā)現(xiàn)并充分利用學生主體的適應性,結合實際,傳授知識。教師應當通過多種教學法的合理應用,并且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調(diào)整和指導實際課堂教學,逐漸轉(zhuǎn)變成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
[1]戴煒棟.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5).
[2]曹瑞明.母語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地位[J].外語教學,2006(3).
[3]張正東.外語教育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4]王英杰.中國教育改革30年[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楊泉明.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6]閻佩衡.英漢與漢英翻譯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胡監(jiān)明.交際法和中國英語教學[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8]楊敏.多維角度透視當代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M].中國地質(zhì)大學出版社,2004.
[9]霍蘭著,周小牧等.譯隱秩序[M].上??萍冀逃霭嫔?,2000.
[10]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11]曾凡貴.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12]張正東,杜培俸.外語教學立體化教學法[M].科學出版社,2000.
黃儒(1983-),女,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科技學院英語系助教,研究方向:翻譯。
20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