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江西省鷹潭市中醫(yī)院 鷹潭335000)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癥,臨床以脘腹疼痛、脹滿不舒、惡心納差、面色不華等為主要表現(xiàn)。目前治療慢性胃炎藥物較多,但復發(fā)率較高。近2年來筆者采用自擬益胃湯治療慢性胃炎,療效顯著?,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慢性胃炎患者,男31例,女9例;發(fā)病年齡16~70歲,以26~40歲為多,占26例;病程3個月~20年,其中1年以內者8例,1~5年者 19例,6~10年者 8例,10年以上者 5例。中醫(yī)辨證分型屬于脾胃虛寒型10例,脾胃濕熱型15例,氣滯血瘀型12例,胃陰虧虛型3例。治療前均經纖維胃鏡或胃腸鋇餐透視確診,淺表性胃炎12例,肥厚性胃炎20例,萎縮性胃炎4例,淺表-萎縮性胃炎4例。典型癥狀:脘腹疼痛,脹滿不舒,惡心嘔吐,噯氣泛酸,食欲不振,甚至可伴有消瘦、貧血,體征多不明顯或有劍突下壓痛。
1.2 診斷標準 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癥狀,甚至在靜止期無任何臨床表現(xiàn)。但在臨床上,患者經常以胃脘脹悶、脘腹疼痛、噯氣吞酸、嘈雜或食欲不振的癥狀求治。臨床診斷主要靠纖維胃鏡肉眼和病理活檢來確定。
1.3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自擬益胃湯治療,藥用:黃芪 15~25 g、白芍 30 g、川楝子 15 g、延胡索15~30 g、蒲公英 10~40 g、茯苓 15 g、山藥 30 g、半夏10 g、干姜7.5 g、陳皮15 g、甘草7.5 g。冷水浸泡1 h后,煎沸30 min,取汁300 mL,早晚分服。泛酸明顯者加海螵蛸8 g;疼痛劇烈者加五靈脂10 g、乳香6 g;口渴灼熱者去干姜,加百合10 g、生地15 g;出血便黑者加三七粉4 g。
1.4 療效標準 根據1995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結合臨床體征,擬定療效標準。治愈:胃脘痛癥狀消失半年以上,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鏡所見及黏膜組織改變基本恢復正常。好轉:胃脘痛緩解,疼痛次數(shù)減少,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鏡所見及黏膜組織學改變減輕,或病變范圍縮小。無效:胃脘痛反復發(fā)作,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胃鏡檢查炎癥病變黏膜變化不大。
1.5 治療結果 40例慢性胃炎患者,治愈15例,好轉2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服藥時間最短者14 d,最長者70 d,平均33 d。
患者,男,39歲,工人。因脘腹脹痛約1年,加重1周而前來求治,伴有惡心嘔吐、噯氣、泛酸、食欲減退等癥狀,舌苔薄黃、脈弦。自述每遇進食、情緒波動、疲勞或氣候變化時癥狀加重,長期服用胃炎藥物未見明顯好轉。胃腸鋇餐透視提示胃竇炎,大便潛血(+)。藥用:黃芪 25 g、白芍 30 g、川楝子 15 g、延胡索30 g、蒲公英40 g、茯苓15 g、山藥30 g、半夏10 g、干姜 5 g、陳皮 15 g、甘草 7.5 g。水煎服,每日 1劑,1周后脘腹脹痛大減,食欲倍增,大便潛血(-),2周后自覺癥狀消失,用藥3周后胃腸鋇餐透視:上消化道未見異常。
慢性胃炎屬中醫(yī)“胃脘痛、泛酸、痞證”等范疇,主要與飲食失調、精神刺激、氣候變化及過度疲勞等因素有關。病機特點為濕熱蘊中、寒熱錯雜、熱灼寒凝、氣滯血瘀等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雜病叢生,纏綿難愈。鑒于以上認識,筆者用益胃湯加減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方中黃芪、山藥健脾益胃;白芍、甘草柔肝緩急止痛;川楝子、陳皮具有促進胃腸蠕動、解除平滑肌痙攣、調整胃腸功能、幫助消化作用;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瘀,主治一身上下諸痛;蒲公英清熱利濕,解毒消腫,善消胃中濕熱,使胃中濕熱得以消化,又免于苦寒傷胃,寒濕并用,相輔相成,效果倍增;半夏和胃降逆止嘔。諸藥相伍,針對慢性胃炎病機特點,共奏溫中散寒、化濕清熱、理氣活血、疏肝和胃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