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蕊
淺析《管子·國蓄》對宏觀調(diào)控的論述
王曉蕊
《管子》中涉及宏觀管理和調(diào)控的篇章約占一半以上,其中的《國蓄》篇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國家進行宏觀調(diào)控的必要性、宏觀調(diào)控的手段和意義。認為通過適時的調(diào)控,既可以促進商品流通,平穩(wěn)物價,又能夠增加財政收入,緩和社會矛盾。
《管子》;《國蓄》;宏觀調(diào)控;必要性;手段;意義
《管子》是我國先秦諸子文獻中的一部重要文獻,它內(nèi)容豐富,涉及天文、歷數(shù)、輿地、經(jīng)濟、管理和農(nóng)業(yè)等方面的知識?,F(xiàn)存《管子》76篇,有三分之二的篇章涉及經(jīng)濟問題,與宏觀管理和調(diào)控有關的篇章約占一半,其中《國蓄》篇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國家的調(diào)控藝術(shù)。
(一)治理人民的需要
《國蓄》開篇就談到人民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國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祿也。君有山海之金而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業(yè)交接于君上也?!币虼?,要控制人民,經(jīng)濟的力量遠遠超過法令的威力。“夫民富則不可以祿使也,貧則不可以威乏也。法令之不行,萬民之不治,貧富之不齊也。”無論是民富還是民貧,對治理人民都是不利的。這就需要國家牢牢控制住民的經(jīng)濟命脈和利益分配大權(quán),以此來控制社會政治局面?!坝柚诰?,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親君若父母?!币虼?,“凡將為國,不通于輕重,不可為籠以守民。不能調(diào)通民利,不可以語制為大治。”這也就體現(xiàn)了國家宏觀調(diào)控的必要性。
(二)調(diào)節(jié)物資流通的需要
“歲適美,則是糶無予,狗彘食人食?!鞭r(nóng)業(yè)遇到好年景,收成多,市場上糧食賣不完,連豬狗也吃上人食。“歲適兇,則市糶釜十繦,而道有餓民。”農(nóng)業(yè)遇到災荒年景,糧食價格飛漲,路上饑民比比皆是?!拔镞m賤,則半力而無予,民事不償其本?!狈N田人連老本也收不回。“物適貴,則十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比嗣駟适Я怂璧呢斢谩T斐蛇@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調(diào)節(jié)和平衡。因此,善于治國者要能運用輕重之術(shù)進行調(diào)節(jié):“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p>
(三)緩和貧富懸殊的需要
“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賈游市,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在物價輕重不斷變動的過程中,利益的再分配不可避免。競爭中的“強者”和“智者”會乘勢聚斂而發(fā)財,以至“百倍其本”;而那些“弱者”和“愚者”便會走向破產(chǎn)。為實現(xiàn)“貧富有度”,避免過度的貧富分化,就需要政府的調(diào)控和干預。如果政府不實施調(diào)控職能,“人君不能治”或“人君不能調(diào)”,必將是強者“有什倍人之功”,富者愈富;而弱者“有不賡本之事”,貧者愈貧,以致“民有相百倍之生也”。貧富分化的形成和達到怎樣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是否實行政策調(diào)控和調(diào)控的力度如何。
(一)依托行政命令
輕重之理告訴我們,影響物價高低的因素之一是國家征稅令的緩急,“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如果人民繳納貨幣稅收的期限比較寬裕,就不會被商人壓價收購其商品,就能賣個好價錢;如果納稅期限縮短的話,人民就會急于出手商品而被商人借機壓價?!傲罹笥诿?,令曰十日而具,則財物之賈什去一;令曰八日而具,則財物之賈什去二;令曰五日而具,則財物之賈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則財物之賈什去九。”國家可以通過政令來調(diào)控物價,從而獲得收入。
(二)采取經(jīng)濟手段
《國蓄》曰:“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泄平。萬物之滿虛隨時,準平而不變……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準平?!倍耙灾厣漭p,以賤泄平”是國家運用輕重術(shù)實行調(diào)控的基本方針。當商品過剩、物價暴跌之時,國家以較高的價格收購商品,引導市場物價回升,是謂“以重射輕”。如果出現(xiàn)相反的情況,當商品短缺引起物價飛漲時,國家則開倉低價拋售商品,以使市場物價回跌至平價水平,是謂“以賤泄平”。國家通過直接參與購銷,可以平衡市場的供求關系,保持物價平穩(wěn)。
控制流通過程的重要手段是通過五谷和貨幣。農(nóng)產(chǎn)品是實行此項輕重術(shù)的主要商品。“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凡五谷者,萬物之主也。谷貴則萬物必賤,谷賤則萬物必貴。兩者為敵則不俱平?!本鲬斦莆占Z價與物價起伏漲消的交替變化,在兩者不相平衡的時候進行操縱。
貨幣在商品交換中具有強大的功能?!包S金刀布,民之通施也”,“人君鑄錢立幣,民庶之通施也”。雖然貨幣不能直接用于消費,“握之則非有補于暖也,食之則非有補于飽也”,但是它卻可以被國家運用“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國家可以通過貨幣的調(diào)節(jié)功能,協(xié)調(diào)人民生產(chǎn),促進物資平衡。貨幣重,購買力高,商品價格就低;貨幣輕,購買力低,商品價格相應就高。二者之間呈現(xiàn)出一種反方向的運動變化關系。國家控制了五谷和貨幣,也就控制了市場上的商品流通。當市場上的某種商品供大于求,引起物價下跌時,國家就可以通過手中掌控的貨幣來“斂積之以輕”,使物價回升;當這種商品供小于求,引起物價上漲時,就可反其道而行之,“散行之以重”,使物價回落。這樣國家就平穩(wěn)了物價,控制了市場。
(一)平衡供求,穩(wěn)定物價
制約供求關系從而影響價格變化的條件之一是商品的聚或散。商品被人囤積起來,市場流通量減少,就會“聚則重”;反之,讓囤積的商品流向市場,自然就“散則輕”。“萬物之滿虛隨財,準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即萬物的多少會隨季節(jié)而有所變化,注意調(diào)節(jié)則使供求保持不變,失去平衡會使物價出現(xiàn)漲落。管理者要注意市場上物資的剩余或不足情況,并加以調(diào)節(jié),以保持供求平衡和物價穩(wěn)定,“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鐘之藏,藏繦千萬;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鐘之藏,藏繦百萬”。
(二)緩解貧富分化,鞏固國家政權(quán)
《國蓄》篇曰:“夫民富則不可以祿使也,貧則不可以罰威也。法令之不行,萬民之不治,貧富之不齊也。”清楚地指出了存在貧富對立的弊端。造成貧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富商大賈們的囤積和兼并。“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畝之數(shù)矣,計本量委則足矣,然而民有饑餓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人君鑄錢立幣,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數(shù)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比绻荒芰魃⒍诜e和吞并,平均盈余與不足,分散兼并的財力,調(diào)節(jié)人民的需求,那么即使加強農(nóng)業(yè)督促耕種,不停地鑄造貨幣,也只能是使百姓相互奴役而已。因此國家通過控制流通領域,就可以打擊富商大賈的兼并活動,消除貧富之間的對立。
除了通過囤積和兼并操控商品流通獲得利益外,富商大賈還常常利用放高利貸來增加財富。為抑制富商大賈對百姓的高利貸盤剝,國家就要“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鍾之藏,藏鏹千萬;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鍾之藏,藏鏹百萬”。通過儲藏的這些糧食和貨幣,國家就可以“春以奉耕,夏以奉耘”,扶持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凡缺少“耒耜,械器,鐘穰糧食”的農(nóng)民,可以得到政府的貸款扶持,然后以實物還貸。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使“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也”,又防止了兼并,“大賈蓄家不得豪奪吾民矣”。由此可知,國家控制信貸和擁有充足的資源儲備,對緩解貧富分化和鞏固國家政權(quán)有重要的意義。
(三)轉(zhuǎn)換征稅形式,“顯予隱奪”
人民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都在為獲取利益而行動?!懊?,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薄秶睢菲赋?,國家在組織財政收入時需注意使百姓 “見予之形,而不見奪之理”。以國家征稅來說,使百姓清楚地看到了對他們的掠奪,就容易引起百姓反感,造成國家征稅的阻力;如果通過流通過程取得商業(yè)利益的形式就不一樣了,百姓不能逃避國家的征斂,又使百姓“不見奪之理”,更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治。比如在豐年收購余糧,到“中歲”和“饑歲”時可加價出售,“中歲之谷,糶石十錢”,賣一石谷加價十錢?!按竽惺乘氖?,月有四十之籍;大女食三石,月有三十之籍”。到了荒年,“歲兇谷貴,糶石二十錢”,一石就加價到了二十錢。
《國蓄》篇又指出,無論以土地、財產(chǎn)為征稅對象,還是以人口為征稅對象,都會給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消極的影響?!耙允覠o籍,謂之毀成”,征房屋稅,房子就會被毀掉;“以六畜籍,謂之止生”,征牲口稅,就會減少牲口的繁殖;“以田畝籍,謂之止耕”,征田地稅,就等于阻止人們種田;“以正人籍,謂之離情”,征人口稅,就會少生孩子;“以正戶籍,謂之養(yǎng)贏”,按戶征稅,不分貧富就等于養(yǎng)大戶。而通過流通過程賺取利潤來代替征稅,就可以避免這些消極的后果,同時還得到了與征稅同樣的結(jié)果,滿足了國家財政的需要?!肮嗜司任镏认鄤伲偈掠谄洳黄街g,故萬民無籍,而國利歸于君也?!?/p>
(四)使“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
豐歉余缺,市場供求的變化往往會導致物價輕重。國家通過購銷活動,可對其進行有效的調(diào)節(jié),同時還能從購銷差價中得到大量利潤以充實財政。《國蓄》曰:“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
《國蓄》認為國家通過壟斷糧食市場,對糧食加價而獲得超額的利潤。“中歲之谷,糶米十錢。大男食四石,月有四十之籍。大女食三石,月有三十之籍。吾子食二石,月有二十之籍。歲兇谷貴,糶石二十錢。則大男有八十之籍,大女友六十之籍,吾子有四十之籍?!边@樣國家只需嚴格控制生產(chǎn)和積蓄,就相當于男女老少都在納稅了,而且官府賣糧給百姓所得之利,要大于征稅所得。
另外,國家通過借貸也可獲得高額的收入。比如“春賦以斂繒帛,夏貸以收秋實”,春季放貸給百姓,以供他們購買口糧、種子、農(nóng)具等必需品,保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正常進行,之后農(nóng)民再將貸款折成絲織品向政府還本付息;夏季發(fā)放貸款給百姓,等到秋天再以糧食抵款還貸。無論是絲織品還是糧食,當這些產(chǎn)品大量上市時,其價格必會大幅度下降,國家這時以它們來抵貸款便從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國家貸款給百姓,既可以使“民無廢事”,又可以使“國無失利”。
綜上所述,《管子·國蓄》認為國家通過適時的調(diào)控,既可以促進商品流通,平穩(wěn)物價,又能夠增加財政收入,緩和社會矛盾,這對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國家統(tǒng)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1]張小木.管子解說[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2]蔡一.《管子》:中國最早的管理學文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張友直.《管子》貨幣思想考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王瑞芳.《管子》的價格和價格調(diào)節(jié)思想[J].管子學刊,2004(4).
[5]張守軍.《管子》輕重理論的財政思想[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2(1).
[6]盛志剛,翟松巖.淺論《管子》中的宏觀調(diào)控理論體系[J].管子學刊,2006(3).
[7]張建軍.《管子·輕重》的以利治民思想[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B226.1
A
1673-1999(2011)23-0028-03
王曉蕊(1983-),女,河北張家口人,蘇州科技學院(江蘇蘇州215009)人文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
201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