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梅
(蚌埠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心理導向研究
魏雪梅
(蚌埠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傳統(tǒng)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外,還應當運用師生互動、討論、深入調(diào)查分析、自我教育等多種方法,深入大學生的內(nèi)心,關注和了解他們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價值取向,從而進行有的放矢的引導和教育。讓大學生們從心理上主動接收思想道德教育,并把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和自己的思想實際聯(lián)系起來,讓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起到實效性的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導向;實效性
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多少年來,各個高校及其思想道德教育者都為此進行著不懈的探索,這使得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相當?shù)膶嵭?。然而當今世界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與誘惑,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為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設下新的障礙。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于大學生群體中的許多案例,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仍存在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其中,只關注表面現(xiàn)象,忽視對大學生心理的疏導就是一個重要方面。
我國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據(jù)的藍本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本教材,大學生在初次接觸這門課程時,認為:這就是我們中學時學的政治課。他們首先在心理上就缺少重視。其實,“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和學生們中學時期的政治課有很大的區(qū)別。大學生們接近成年或已經(jīng)成年,正處于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法制觀的形成時期,學習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法制觀,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大學生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即使老師已經(jīng)給他們強調(diào)了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很多學生還是對此不屑一顧。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復雜,與我們的教育體制的弊端有關、與素質教育的匱乏有關,也與高校學習思想政治課的氛圍有關。
思想道德教育固然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但很多教師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傾向與心理需要。當代大學生,他們大都屬于“90后”,獨生子女居多,他們思想活躍、愿意接受新知識、自主意識強,但卻自主能力不足,人生目標不明確、心理脆弱。“90后”大學生富于獨立意識、個性意識和批判精神,他們渴望擺脫對他人的依附,崇尚“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奮斗、自我實現(xiàn)”,表現(xiàn)自己的獨立個性,[1]但是由于他們?nèi)松?jīng)驗不足,希望自主卻又自主能力不足,心理調(diào)適能力弱,自控能力差,一旦他們在學習、交友、生活方面出現(xiàn)挫折,很容易心理失衡、困惑或產(chǎn)生悲觀厭世等消極思想,甚至有些人會憤世嫉俗、采用極端的手段來發(fā)泄自己。對于這些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問題或心理傾向,教師們卻關注、分析得甚少;同時,多半在校大學生都表現(xiàn)出郁悶、孤獨、無奈等心理問題,他們雖然看起來朝氣蓬勃,卻都像迷途的羔羊,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怎樣做,以至于浪費寶貴的青春年華。如果教師們僅僅著重于上好課,著重于課堂氣氛的活躍,大學生們則對老師都是“敬而遠之”,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課堂上的積極和課下的消極。對于學生的心理需要,教師發(fā)現(xiàn)不了更解決不了,而這些問題,往往會對青年一代產(chǎn)生致命的影響。
所謂人文關懷,是指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注。它主張以人為本,強調(diào)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對人的無限關懷,也就是要理解人、關懷人,特別是關懷人的精神生活,讓人的生命自由生長,所以它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驅動力。[2]大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需要這樣的人文關懷。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一般情況下,負責思想道德教育的老師和廣大學生的接觸只有一學期或者一學年的時間,而相伴學生們整個大學生活的是輔導員。然而多數(shù)輔導員沒有盡職盡責,只和班委會成員以及班里的一些尖子生走得近,一般的學生“幾個星期都見不到輔導員”。輔導員對學生的評價仍主要依據(jù)成績,很少深入到學生的內(nèi)心去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的確,在高校不斷擴大招生的背景下,一個輔導員管著幾十甚至幾百名學生,輔導員很難面面俱到。結果就是,很多大學生在大學的三、四年中,都沒能和輔導員講幾句話。在缺少人文關懷的大學校園中,處于生理、心理、人生過渡期的學子們出現(xiàn)這樣那樣思想問題、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學期或者一學年就能談論完的話題,它需要大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甚至整個人生中去思考、實踐。那么以上情況,無疑給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設置了障礙。
諸多因素影響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其中關鍵之處在于,廣大思想道德教育者沒有真正從心理層面去感化、引導學生,只注重表面的教化和一時的應和。而一個人的心理就是其思想的折射。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之間既有平行又有交叉,二者職能互補,互相滲透心理活動是思想活動的基礎,而思想活動是高層次的心理活動。[3]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和熏陶進而對學生心理狀況的穩(wěn)定和改善發(fā)揮作用。基于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筆者認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心理導向,用心理嵌入的方式,從行為的源頭——思想上進行引導和凈化,根除現(xiàn)在和將來可能出現(xiàn)在他們心理中的消極思想,使大學生們無論在任何緊要和緊急關頭,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都能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只有這樣,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才會趨于完美。
以下是筆者根據(jù)自身多年從事思想道德教育實踐,以及對相關問題的調(diào)查研究,就本論題提出的一些建議。
一個人對一件事的態(tài)度,決定他做這件事的結果。如果大學生們都能從心理上重視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就走好了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第一步。這就需要在高校建立起學習和重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氛圍。上到學校領導,下到班級輔導員,首先要從自身開始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應該幫助大學生們提高認識: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塑造個人靈魂的工程。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會讓我們在整個大學生活中,有明確的目標、有昂揚的斗志、有堅定的信念,從而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理想,它甚至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有了這樣良好的氛圍,就端正了學生的思想,就有利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的順利展開。在這方面,各高校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心理傾向,明確了他們的心理需要,才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那么怎樣了解學生的心理傾向和心理需要呢?首先,課前調(diào)查分析。即在上這門課程之前,先通過問卷調(diào)查,或者讓學生寫人生感悟感觸之類的文章,來了解他們的心理。針對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需要展開教學,這樣我們的教學會更貼近學生思想,會更有針對性,效果也會更好。
其次,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自主參與。也就是說,通過學生對所學課題自主討論的方式,深入對所學課題的理解,通過把所學課題與自己的思想實際相聯(lián)系,然后做出總結,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理論與實踐的一致。筆者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在大學生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強調(diào)其身心的和諧,主動地參與,深刻地理解所學內(nèi)容,有利于促進其身心的和諧。
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學,強調(diào)的是課內(nèi)教育的實效性。僅僅靠課內(nèi)教學遠遠不夠,廣大師者還應當把這種教育延續(xù)下去,走進大學生們的學習生活,關注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讓課外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動起來。首先,要求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不能只是上完一兩學期的課就了事。在課程結束后仍要與自己的學生保持聯(lián)系,在日常生活中要深入了解、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有針對性地做好個別學生的思想工作。在具體工作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和老師聊天、談心,或通過郵箱、網(wǎng)絡來交流,交流的同時,也讓師生關系不再象以前那么淡漠。讓學生把自己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以及戀愛、交友方面的疑惑拿來與老師討論、交流;也可以通過在校園網(wǎng)上開設思想道德教育網(wǎng)頁,以發(fā)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通過這些途徑,學生隨時可以針對目前的困惑從教師那里取得正確的建議和導向。如果高校教師能真正把這些落到實處,那學生們在人生和任何時候都不會輕易迷失自己。
其次,在大學生活中,輔導員能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生活狀況和思想狀況。所以,讓輔導員接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力棒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輔導員應當給每個學生以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關注學生的命運與價值。讓學生中的佼佼者不自傲,后進生不掉隊,做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
大學生群體已經(jīng)接近或者達到成年年齡,有了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已經(jīng)成為可能和必要。所謂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客體有意識地把自己作為教育對象,根據(jù)教育主體規(guī)范和自身發(fā)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主體性,通過內(nèi)化不斷提高能力,使自己成為符合社會所需要的人。[4]本文所說的自我教育主要指學生思想上的自我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受教育者思想認識的提高,良好動機的產(chǎn)生以及行為的轉變。如果沒有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指導只能停留在表面,而無法達到和深入受教育者的內(nèi)心。[3]教育者只有通過自我教育,才能主動認同教育目標,并自覺地付諸實際行動,才可能將教育目標由外在規(guī)定轉變成自我取向,教育內(nèi)容才能切合實際,教育者的指導和教育作用才能落到實處并取得效果。[3]在這一點上,教師要培養(yǎng)大學生自覺進行自我教育的意識,教師在傳授教育思想的同時,要注重同大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和分析自己,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調(diào)節(jié)。倡導大學生學學會向周圍的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只有把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才更能體現(xiàn)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1] 王慶生,尚璇.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多向度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3).
[2] 高遠,鄧平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試探[J].揚州大學學報,2011,15(1).
[3] 何彗星,張瀾,張愛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滲透模式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
[4] 賀春湘.論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缺失與培養(yǎng)[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3).
G641
A
魏雪梅(197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