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剛,于春燕
(1.大連大學 歷史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2.大連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1)
明代中后期遼東地區(qū)的水旱災害與饑荒
魏 剛1,于春燕2
(1.大連大學 歷史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2.大連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1)
明代中后期遼東地區(qū)水旱災害頻繁出現(xiàn),許多水旱重災給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造成極大的破壞,導致嚴重的饑荒。饑荒推高糧價,使遼東災民陷入生活困境,并進而引發(fā)饑民的逃亡。依據(jù)《明實錄》的相關記載,對遼東地區(qū)水旱災害進行量化分析,闡述水旱災害給遼東帶來的饑荒問題,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借鑒意義。
遼東;水旱災害;饑荒;糧價;逃亡
隨著當今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和自然災害的頻繁出現(xiàn),史學界越來越關注災害史的研究,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其中運用計量方法研究自然災害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通過對歷史上的自然災害進行量化分析,減少論證上的主觀推斷成分,有助于我們對歷史上自然災害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使研究結(jié)論具有科學性和說服力。目前,在遼東地區(qū)災害史研究領域,這方面的基礎研究較為薄弱,需要學界的關注。
明代進入中期后,有關遼東地區(qū)自然災害的記載越來越多,其中水旱災害最為常見。依據(jù)《明實錄》的記載,在明代中后期的186年中,遼東地區(qū)有明確水旱災害的記載約40余次,均屬于重災。為便于量化分析,可以按照受災區(qū)域和受災程度,將災害區(qū)分為重災和輕災。重災又可以按照水旱災害的范圍劃分為全域重災和局域重災。一般說來全域重災具有波及的區(qū)域較廣、受災人口和毀損財物較多等特點,對全遼產(chǎn)生較大影響。局域重災雖局限于個別地區(qū),但是,由于某些受災地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受到朝廷的重視。如明代的遼陽、廣寧分別為遼東河東地區(qū)與河西地區(qū)的政治中心,錦州、沈陽、鐵嶺、寧遠等衛(wèi)所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而受到朝廷的關注。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明實錄》對災害的記載通常比較簡略,且多有缺漏之處,為此,還需要結(jié)合明朝救災措施等方面進行判斷,方能夠準確把握,客觀定性。
明王朝從英宗即位進入中期。在明英宗統(tǒng)治的22年間,有關遼東地區(qū)的全域水旱重災的記載有2次,1次水災、1次旱災。發(fā)生在正統(tǒng)七年的水災使“遼東地方俱被”發(fā)生在正統(tǒng)六年的旱災使得遼東“各衛(wèi)今歲旱蝗無收”,[1]卷85,1701同樣說明這次旱災波及的區(qū)域較廣、危害程度較大。
在景帝在位的7年間,遼東地區(qū)的水災記載1次,災傷記載1次。這次發(fā)生在景泰二年的災害是在自在州牛莊驛至廣寧高平驛一帶,其受災范圍由遼河河東跨越河西。其破壞程度為“橋梁、涂路、倉庫、墩墻多壞”,[1]卷207,4447當屬局域重災。景泰三年,巡撫遼東左副都御史李純奏:“今歲田畝多被災傷,”“三萬、遼海、鐵嶺等倉急缺糧儲”,[1]卷224,4878這次遼北地區(qū)的災傷雖未明水旱,但水旱災的可能性較大,應為局域重災。
在明憲宗統(tǒng)治的23年間,遼東地區(qū)水災記載有3次,均為重災。發(fā)生在成化三年夏秋的水災,造成遼東沈陽等衛(wèi)屯糧漂沒,[2]卷59,1214“成化四年冬十月,詔免遼東沈陽等衛(wèi)屯糧一萬三千石有奇”(同上),應屬局域重災。發(fā)生在成化十四年的水災以及發(fā)生在成化十八年的水災,文獻雖未載明災害程度,但災傷地區(qū)遍及遼東,成化十四年的水災發(fā)生后,朝廷免糧十余萬石,[2]卷187,3346,3350成化十八年的水災發(fā)生后,朝廷又運京庫銀,[2]卷223,3845又免遼東定遼左等二十五衛(wèi)屯糧。[2]卷234,3978從救災措施的程度也能反映出本次水災受災范圍廣、受災程度嚴重,應屬全域重災。
在明孝宗統(tǒng)治的18年間,遼東地區(qū)大范圍的重度水旱災害記載有6次,其中水災3次,旱災3次。發(fā)生在弘治三年的遼東水災,造成“官軍艱食”,朝廷加送太倉銀五萬兩于遼東。[3]卷45,907發(fā)生在弘治六年四月間的旱災,波及“廣寧前屯等二十四衛(wèi)”,朝廷免其屯糧有差。[3]卷74,1390發(fā)生在弘治十四年三月至七月間的遼鎮(zhèn)水旱災,時間長,災情重。先是連續(xù)3個月大旱,繼之是自6月以后的澇災,“城垣、倉庫多就傾頹,新舊邊墻墩堡坍塌過半”。[3]卷176,3230弘治十五年十月癸亥,遼東旱災,朝廷為此“免遼東定遼左右等十衛(wèi)屯糧有差”,[3]卷192,3555可見損失程度之大,亦應屬于重災。弘治十四年六月,錦義二州與廣寧等處因大雨引發(fā)的洪災,“壞城垣、墩堡、倉庫、橋梁,渰沒田禾,人民多壓傷者”。[3]卷175,3190弘治年間的遼東局域水旱重災記載有3次,均發(fā)生在遼西地區(qū):弘治五年正月,因弘治四年廣寧前屯等六衛(wèi)水災,“減免屯田子粒有差”。[3]卷59,1132弘治七年七月辛亥,遼東義州等衛(wèi)自正月至六月,先旱后澇,損毀田禾、城郭、公廨及民居。[3]卷90,1662
在明武宗統(tǒng)治的16年間,波及遼東地區(qū)的較大水旱災害記載有5次,其中水災3次,旱災2次。正德元年和正德二年的水災、[4]卷18,542,卷33,803正德九年的旱災、[4]卷117,2370正德十三年的水旱災。[4]卷167,3234具體災情,文獻語焉不詳,但結(jié)合朝廷采取的減免遼東屯糧、中鹽等救災措施來判斷,均為全域重災。正德年間的遼東局域重災4次,均為水災:正德十六年七月癸丑發(fā)生在遼陽城的大水,不僅“壞城垣民舍”,而且“壓死者甚眾”。[5]卷4遼陽城是遼東的統(tǒng)治中心,也是遼東最大的城。此次受災不僅損毀許多建筑,而且奪去許多生命,自然影響很大。正德十五年冬十月,三萬等衛(wèi)、鐵嶺中左等所水災,“屯田子粒之半”。[4]卷192,3609正德十六年七月,“遼東遼陽城黃風黑霧、大雨龍見,河水泛漲,壞城垣民舍,壓死者甚眾”。[5]卷4,166正德十六年九月已未,“遼陽湯站堡七月初四日,風雨驟作,大水湓涌,沖倒城垣三十五丈,壞道路三十余里,壓死一十二人”。[5]卷6,246
在明世宗統(tǒng)治的45年間,幾乎是無年不災,遼東地區(qū)水旱重災最為頻繁,臣工議災之聲不絕。其中有明確大規(guī)模的水旱災害記載的就多達9次,其中旱災5次,水災4次。嘉靖元年遼東即有旱災。[5]卷19,569ˇ570二年,遼東沈陽左等十六衛(wèi)所水災。[5]卷32,834ˇ835嘉靖十一年、十二年,遼東又連年旱災。[5]卷145,3370,卷156,3515嘉靖二十二年,遼東旱災。[5]卷281,5463嘉靖二十七年,遼東水災。[5]卷341,6204嘉靖三十五年十月,遼東廣寧等九衛(wèi)蟲旱水災。[5]卷440,7545嘉靖四十五年十月,遼東都司定遼左等一十九衛(wèi)所水災。[5]卷563,9020針對上述水旱災害,朝廷都采取了減免措施。嘉靖年間的遼東局部地區(qū)的中度水旱災害記載至少有3次。嘉靖二年八月,遼南金復蓋等處遭遇大雨水,人員、財產(chǎn)損失嚴重:“決城堡、壞倉庫、廨字廬舍,民溺死者二三百人,牲畜無算”。[5]卷30,808嘉靖三年九月,遼東廣寧、寧遠諸衛(wèi)旱蝗。[5]卷43,1118嘉靖二十八年十月,遼東寧遠等衛(wèi)旱蝗。[5]卷353,6372其余不明災害種類的“災傷”、“饑”、“災”等記載亦多達10次,影響較大,朝廷也都采取了相應的救災措施,估計其中多為水旱災。
在明穆宗統(tǒng)治的6年間,遼東地區(qū)較大規(guī)模的水災記載有1次。水災發(fā)生在隆慶元年,自5月至8月,遼東雨水持續(xù)長達4個月之久,毀壞城墻和田禾,[6]卷11,292屬全域重災。
明神宗在位時間最久,在他統(tǒng)治的48年間,遼東地區(qū)水旱重災的記載至少有7次,其中旱災3次、水災4次。萬歷元年,遼西多處旱災。[7]卷20,548萬歷三年,“遼東被水,淹沒人家及臺墻軍夫”。[7]卷42,947萬歷十四年,遼東地區(qū)雨水風蟲相繼為災。[7]卷181,3376萬歷十五年,“遼鎮(zhèn)災傷重大”。[7]卷183,3419,卷193,3623萬歷三十七年,遼東大旱,“十室九空,家如懸罄。壯者散而四方,老稚難免溝壑。悲者載道,不忍見聞”。[8]卷4,《請蠲免疏》萬歷四十一年,遼東大水。[7]卷512,9674萬歷四十三年,“遼左旱災”,據(jù)遼東巡撫奏稱:寧前二衛(wèi)災傷實有八分者,金、復二衛(wèi)及廣寧等衛(wèi)災傷實有五分者。[7]卷535,10147明神宗統(tǒng)治年間的遼東地區(qū)局域洪澇重災的記載有:萬歷十一年四月,“金州大雨,河溢城盡沒”。[7]卷136,2542其余不明之災的記載亦有多起。
明光宗在位時間最短,但在不足1年間,遼東地區(qū)較大規(guī)模的旱災記載卻有2次,泰昌元年,錦義一帶,“自春徂夏,逾時不雨,千里赤地”。遼陽、海、蓋“六七兩月,旱魃為虐,萏谷盡槁”,[9]卷5,126兩次旱災均為重災。
明熹宗天啟元年,遼東地區(qū)大水災1次。據(jù)監(jiān)軍御史方震孺奏言:遼東五六月“徹日大雨”,“風雨驟至,糧化為沙斗”。[10]卷13,644ˇ646
依據(jù)上述《明實錄》的記載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知,在明代中后期的186年間,遼東地區(qū)全域性水旱重災與局域水旱重災至少有48次,平均不到4年即有1次。其中,水災29次,占60%;旱災19次,占40%。全域重災36次,占75%;局域重災12次,占25%。全域重災中,水災20次,占55%;旱災16次,占45%。如果加上許多不明災傷的記載次數(shù),上述比例就會大大增加。僅嘉、萬年間,影響較大的“災傷”、“饑”、“災”等記載就有10余次,這樣算來,遼東地區(qū)全域性水旱重災與局域水旱重災總量就會超出60次。
明代中后期遼東地區(qū)水旱災害的發(fā)生多集中在孝宗、武宗和世宗3朝。在3朝79年間,遼東地區(qū)水旱重災至少有30次,占總量的半數(shù)。其中,全域重災20次,占明代中后期遼東地區(qū)水旱重災總量的33%。水旱災害遍及到遼東各地,受災較多的衛(wèi)城有遼陽、廣寧、錦州、寧遠、鐵嶺、義州、沈陽、金州等。遼東水旱災害往往具有持續(xù)時間較長的特點,或連年大旱、或數(shù)月淫雨不止、或旱澇交替。由于歷史上的遼東地區(qū)一向被人們視為苦寒地區(qū),加之,遼東地區(qū)缺乏農(nóng)田水利設施,尤其是明代中后期遼東地區(qū)屯田制的破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處于衰落期,因此,抵御水旱災害的能力較低,每遇異常氣候,極易釀成水旱災害。
明代中后期頻繁出現(xiàn)的水旱災害往往給遼東社會帶來許多的影響,尤其是嚴重的水旱災害常常造成重大財產(chǎn)損失和人員傷亡、威脅到遼東民眾的生存,也影響到明王朝在遼東的統(tǒng)治。
首先,水旱災害往往直接導致遼東災區(qū)出現(xiàn)饑荒。一方面,水旱災害毀損田禾,破壞遼東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造成糧食減產(chǎn),甚至絕收。正統(tǒng)六年,“旱蝗無收”。[1]卷61,1161弘治七年,“遼東義州等衛(wèi)自正月以來亢旱。五月以后霪雨連綿,渰沒禾稼”。[3]卷90,1662弘治十四年六月間,遼東錦義二州及廣寧等處大雨如注,“渰沒田禾”。[3]卷175,3190
另一方面,水災往往又會沖毀屯倉、淹沒儲糧,造成災區(qū)備荒糧嚴重不足,甚至無糧救災。景泰三年十二月壬子,巡撫遼東左副都御史李純奏:“三萬、遼海、鐵嶺等倉急缺糧儲”。[1]卷224,4878成化十八年春正月,“時遼東歲兇,米貴而糧儲不足?!盵2]卷223,3845由于缺糧,只好長期借糧過日子。
無論哪一方面,都會引起災區(qū)的饑荒,從而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災區(qū)饑荒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糧價上漲。明朝中后期造成遼東地區(qū)糧價的漲幅有諸多的原因,其中饑荒是重要原因之一。英宗正統(tǒng)初年,遼東地區(qū)豐稔時,銀一兩可買米6石至10石。但是,遇有饑荒,糧價就會迅速上漲,甚至成倍上漲。景泰三年十二月,巡撫遼東左副都御史李純奏:“今歲田畝多被災傷,米價騰涌。[1]卷224fi4878明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時,“遼陽城中每銀十兩止糴米二石五斗”。[11]卷49《遼陽時政疏》嘉靖十一年二月乙未,遼東管糧署郎中事主事奏:遼“鎮(zhèn)頻年災傷,米豆踴貴。請將本年春夏二季官軍月糧量增折色”。[5]卷135,3195嘉靖三十七年(1558)遼東“今歲比大祲,斗米至價銀八錢,民饑死者十八九”。[5]卷460,7774遼東地區(qū)的自然條件決定了這里的糧食產(chǎn)量大大低于江南地區(qū)。“其地早寒,土廣人稀”往往是“歲止一熟而雨旸”。遼東地區(qū)的農(nóng)作物每年只有一次收獲期,與江南地區(qū)的兩次收獲相比,糧食產(chǎn)量自然低下。如果遭遇災年,產(chǎn)量就會更低,糧價也就隨之上漲。
饑荒還造成災民大量逃亡。饑荒不能及時救助,往往就會出現(xiàn)災民大批逃亡現(xiàn)象。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月,“遼東大饑,人相食”,窮民百姓為了生存,四處逃難。次年,巡撫遼東都御史侯汝諒奏言:“往時雖罹災害,或止數(shù)城,或僅數(shù)月,未有全鎮(zhèn)被災,三歲不登如今日者也。臣被命入境,見其巷無炊煙,野多暴骨,蕭條慘楚,目不忍視。問之,則云去年兇饉,斗米主銀八錢,母棄生兒,父食死子。父老相傳,咸謂百年未有之災。于時布種入土,遺民盼盼方望有秋,乃夏秋之交,淫雨田蟲交相為蠹,今兩成在候,斗米猶至七錢。冬春之交,又不知當作何狀?!边@一次的災荒是前所未有的,連續(xù)3年顆粒無收。就連侯汝諒也感到絕望。[5]卷475,7966
萬歷三十七年,遼東大旱,“十室九空,家如懸罄。壯者散而四方,老稚難免溝壑。悲者載道,不忍見聞”,“其民負老攜幼,絡繹奔逃,即善言勸慰,終莫能止,雖為之開倉平糶,僅令米價之不騰而已,而彼已蕩產(chǎn)罄家,安索斗升以自活”。[8]卷4,不僅難民逃荒,官員軍士亦有逃離者。正德十五年正月,遼東饑荒,軍民多逃亡,以至于指揮唐斌、千戶侯能等衛(wèi)所官員也棄印逃亡。[4]卷182,3527饑荒引發(fā)的軍民逃亡,嚴重影響到明朝遼東邊防的鞏固和社會穩(wěn)定。
明代中后期,遼東地區(qū)的水旱災害不僅導致災區(qū)饑荒,使遼東災民陷入生活困境,而且因水災往往毀損邊墻、墩墻、驛路、橋梁等軍事防御設施以及沖沒牲畜、料草、兵器等軍用物資裝備,而嚴重影響到遼東地區(qū)的邊疆安全。如:弘治十四年七月,“遼東鎮(zhèn)巡等官奏本鎮(zhèn)自三月以來,亢陽不雨,河溝乾涸,人馬通行,以致虜數(shù)入寇”。[3]卷176,3230有關這方面內(nèi)容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做詳述。
事實上,因遼東地區(qū)水旱災害導致的饑荒問題涉及到明代社會的各方面。大而言之,因饑荒推高遼東糧價上漲,銀賤糧貴導致軍糧不足,進而影響到軍隊的戰(zhàn)斗力,甚至引發(fā)內(nèi)部的兵變。為了解決可能出現(xiàn)的遼東社會危機,明廷只能增加財政投入。如此,又加重了朝廷財政負擔。明廷進而在全國范圍加派糧餉,其結(jié)果是引發(fā)明末農(nóng)民起義,導致明王朝的最終滅亡。在這系列因果邏輯關系中,遼東地區(qū)的水旱災害的影響力是值得重視的。
本文依據(jù)《明實錄》有關遼東地區(qū)水旱災害的記載,對明代中后期遼東地區(qū)水旱災情的程度、水旱災害的分布進行粗淺的量化分析,以期探求其中的規(guī)律與特點。由于歷史文獻在內(nèi)容記載上存在著簡約,甚至缺漏的局限性,往往影響今人運用量化標準對歷史上的災情進行準確的判斷,使得災害量化工作存在著許多困難。然而,這恰恰是我們需要探討和努力的地方。
[1][明]明英宗實錄[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2][明]明憲宗實錄[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3][明]明孝宗實錄[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4][明]明武宗實錄[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5][明]明世宗實錄[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6][明]明穆宗實錄[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7][明]明神宗實錄[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8][明]熊廷弼.按遼疏稿:卷4[M].明刻本.
[9][明]明光宗實錄[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10][明]明熹宗實錄[M].臺灣: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11][明]陳子龍等.明經(jīng)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Discussion on Floods,Droughts and Famine in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Mid and Late Ming Dynasty
WEI Gang1,YU Chun-yan2
(1.College of History,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2.Dalian College of Education,Dalian 116621,China)
Floods and droughts frequently appeared in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mid and late Ming Dynasty.These fl oods and droughts brought catastrophic e ff ects to the local farming,and further led to serious famine.Famine made the grain price higher which put the victims into living predicament,thereafter brought about their running away from this famine-stricken area.According to A Record of the Ming Dynasty’s Events,this article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fl oods and droughts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and exposits the famine issues brought by these disasters.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 fl oods and droughts;famine;grain price;run away
D822.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8-2395(2011)04-0056-04
2011-05-05
基金課題: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09B014)“明代遼東自然災害與民生問題研究”成果
魏剛(1960-),男,大連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遼寧地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