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碧萍
從文化視角看歇后語的翻譯
沈碧萍
歇后語是漢語習(xí)語中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其翻譯有相當(dāng)?shù)碾y度,譯者不僅要克服語言問題更要克服文化障礙。以奈達的功能對等原理作為理論基礎(chǔ),從文化的角度探討歇后語英漢翻譯的幾種方法。
歇后語;文化;翻譯;功能對等
歇后語是漢語中一種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它的結(jié)構(gòu)獨特并且具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歇后語的語言形象生動、簡潔干練、幽默風(fēng)趣,并且富于哲理,是人民大眾在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形式。歇后語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釋說明。從翻譯角度看,歇后語的翻譯并不能只停留在語言的層面,更要注意傳達對其所蘊涵的文化內(nèi)容。這也成為漢語習(xí)語翻譯中的難點,對譯者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擬以功能對等為指導(dǎo)理論,從文化的角度對歇后語翻譯的策略及翻譯技巧進行探討,以期對歇后語的翻譯有一個較為客觀的描述。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著名語言學(xué)家、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尤金·A·奈達(Eugene Nida)提出。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他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成為現(xiàn)代重要的翻譯理論之一,著實解決了跨文化翻譯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所謂“功能對等”,就是指在翻譯時不刻意地追求文字上的一一對應(yīng),而要使兩種語言在表達功能上有對等的效果。
在這個理論中,奈達指明“翻譯是用最恰當(dāng)、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郭建中,2000)。奈達對于翻譯的定義指出翻譯不僅僅是要達到意義上的對等同時還要包括語義、語言的風(fēng)格和所翻譯的文本文體的對等,翻譯要傳達的信息不僅是表面的詞匯信息而且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語言的表層形式常常會掩藏源語深層的文化意義并最終阻礙文化交流。因此,根據(jù)奈達的理論,在文學(xué)翻譯中,譯者應(yīng)著眼于讓目的語讀者體會到源語文化的內(nèi)涵。根據(jù)奈達的觀點,直譯往往是為了追求形式對等所采用的翻譯策略,而為了實現(xiàn)功能對等,意譯是主要的翻譯策略.意譯的主要方法有添加、省略、轉(zhuǎn)換等,通過這些翻譯方法可以使目的語讀者完整的了解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并且對于翻譯文本有與原語讀者有相同的理解。奈達進一步指出,為了使源語跟目的語功能對等,在翻譯時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1)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差異越大,所需的調(diào)整就越多。(2)源語和目的語之間差異越大,所需的調(diào)整越多。(3)源語文本特色越顯著,所需的調(diào)整越多。(4)源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之間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差異越大,所需的調(diào)整越多。
歇后語作為漢語獨特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在翻譯時在關(guān)注其獨特的語言形式的同時要注意對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傳達,使目的語讀者跟源語讀者有同樣的理解跟感受。歇后語的翻譯從文化角度考慮,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直譯
對于大多比喻性的歇后語,比喻關(guān)系合乎邏輯同時有沒有雙關(guān)語或是諧音詞,通常使用直譯的方法。這樣翻譯的優(yōu)點在于既能傳達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有保留了源語的結(jié)構(gòu)。在讓目的語讀者了解源語的語言特點的同時又向其傳達了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
1.竹籃打水場空。
To 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all in vain。
2.狗咬耗子——多管閑事尊
A dog catching mice meddles in cat’s business—to 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3.咱們倆的事,一條繩上拴著兩只螞蚱——誰也跑不了!(老舍《駱駝祥子》)
We are like two grass hoppers tied to one cord,neither can get away!
(二)意譯
有一些中文歇后語不能采用直譯的方法,同時在英語中有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英語歇后語。這時譯者就要使用意譯的方法。譯者可以采用省略、替代、概括等各種方法進行意譯。雖然譯文跟源于在結(jié)構(gòu)語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目的語讀者能夠更容易的理解中文歇后語所傳達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達到了功能對等。例如:
1.翠喜:(對小順子)你別理她,這孩子天生“刺兒頭”;你跟他說一百句,她是土地廟里泥胎,是個死啞巴。
CUIXI:(to Shunzi)Take no notice of her,the kid’s a born rebel.You can talk to her till you’re blue in face,might as well talk to a brick wall.Dumb as they make’em.
“土地廟里泥胎,是個死啞巴”這個歇后語在中文是用來形容不管別人怎么努力,小孩都不愿意開口說話。如果直譯這個歇后語,勢必會造成目的語讀者的疑惑。而這里意譯能夠準確的傳達它的文化內(nèi)涵,使目的語讀者跟源語讀者有相同的理解。
2.可是譚招弟心里卻想:騎著毛驢看劇本——走著瞧,看究竟是啥原因。But Tan Zhaodi Was still thinking to herself,“Let’s wait and see what the reason for it turns out to be in the end.”
“走著瞧”的字面意思是毛驢在走路而坐在上面的人環(huán)顧四周。但是這個中文歇后語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等著看將來會發(fā)生什么事情。當(dāng)然意譯這個歇后語才能傳遞其文化內(nèi)涵。
3.這個地區(qū)的空氣污染仍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The air pollution in this region is still unchanged.
對于這個歇后語如果采用直譯的翻譯手法,目的語讀者一定會覺得很疑惑,不能明白其真正表達的意思。只有意譯通過省略前部分直接翻譯出后部分的意思才能使等效的翻譯。
(三)套譯
當(dāng)漢語的歇后語其比喻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比較難理解時,可以使用套譯的方法,用相近意思的英語習(xí)語來翻譯這樣更能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雖然目的語與源語采用了不同的喻體,但是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是相同,并且傳達了同一種精神,能夠取得相同的效果。
例如
1.翠喜:……憑什么受這兔崽子一頓一頓的打?……就給他一個“實棒槌灌米湯”,來個寸水不進,我算是滿沒有聽提,這才能過日子。
CUIXI:……What sense is there in keeping on getting yourself thrashed by Black San,the queer’s brat…… Let in run off you 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just pretend he hasn’t said a thing.That is the only way to keep sane.
2.山中無老虎——猢猻稱霸王。
When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四)加注解翻譯
有一些歇后語具有非常濃厚的民族特色,在翻譯時,單用意譯的方法仍然不能解釋清楚這些歇后語文化內(nèi)涵。而有一些歇后語的比喻雖然涉及的是一般事物,但是因為源語讀者跟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存在不同。對于源于語讀者來說不言而喻的東西對目的語讀者來說卻難以理解。為了讓目的語讀者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必須加注來交代文化背景。例如:
1.劉備賣草鞋——(1)本行(2)有貨。
Liu Bei selling straw shoes一(1)his original profession or calling;(2)(1it)having the goods;(coil)having some special knowledge on a certain subject;learned;competent(Liu Bei,one of the three rulers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was originally a peddler of straw shoes).
2.八月十五的月餅——一盆子來,一盆子去。
Moon cakes(traditional given to all one’s friends and relatives a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n the 15th of the 8th lunar month)one plateful being brought in and one being taken out;coming and going.
(五)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
為了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同時又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有些歇后語要采取直譯和意譯兩者兼用的方法,即直譯歇后語的前面的比喻部分,意譯后面的說明部分。直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歇后語的比喻形象、語言風(fēng)格和民族特色,使目的語在可接受的情況下能領(lǐng)略到源語文化。直譯原文的表層含義,而意譯說明部分在于揭示源語的意圖。例如:
1.“我這個人你也知道,說話向來是‘袖筒里入棒槌’———直出直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
“You know me—I speak frankly and to the point.”
2.殺雞給猴看———殺一儆百。
Killing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punishing someone as a warning to others.
總之,歇后語的翻譯方法比較多,譯者要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以達到功能對等。在翻譯歇后語時要考慮譯者不僅要克服語言障礙同時也要克服文化障礙,這樣才能使目的語讀者和源語讀者對歇后語有相同的理解。
[1]Nida,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Nida,E.A&Taber,R.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曹禺.日出[M].巴恩斯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4]凌利.歇后語詞典[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5]郭建中.漢語歇后語翻譯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翻譯,1996(2).
[6]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H 315
A
1673-1999(2011)06-0121-02
沈碧萍(1980-),女 ,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學(xué)(浙江杭州310028)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浙江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xué)、西方文學(xué)、翻譯。
201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