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吉首大學 歷史與文化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人們深受震撼,“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這是多么大的恥辱?。 雹僦袊嗣竦拿褡逦C無比沉重,救亡圖存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旋律。那么,愛國者們是如何走上革命之路的、隊伍又是如何形成的?大家的理由各不相同。
辛亥革命的領導力量是民族資產階級立憲派和革命派,還有新知識分子。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在洋務運動期間開始出現,他們大部分出身士紳,從小受的是封建式教育,在接受了西方的政治思想后,他們有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和需求,但是君主專制制度嚴重束縛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他們對昏庸的清政府甚為不滿,但又懼怕革命打破一切,損害自己利益,所以從支持君主立憲,到為立憲運動和國會請愿運動搖旗吶喊,他們一直在爭取穩(wěn)妥,避免革命,只是到了清政府鎮(zhèn)壓國會請愿運動,建立皇族內閣之后才對清政府絕望。
請愿活動失敗了,他們由寄希望于清廷轉而主張推到內閣,為此奔波努力,湯化龍“自鄂入京,發(fā)漢口時,送行者達萬人”,湯“演說至憤激,誓不獲所求不止”。②在北京舉行的各省諮議局聯(lián)合會的第二次會議上,湖北議員胡瑞霖指出:“現在一切政治中心在于內閣,須由此處著手。若不以推到內閣為先決問題,則其余皆無討論之價值。”③全體議員均為贊成。1911年在清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后,立憲派非常失望,發(fā)布“宣告全國書”,指出立憲的“希望絕矣”,“救亡之策窮矣”,④得尋求出路。是反清還是擁清,立憲派的內部發(fā)生了改變,一部分立憲派人與革命黨人已達成默契,“文職的、軍事的上流階層逐漸產生這種信念時,他們準備,一旦革命來臨,就唾棄滿清王朝,支持革命事業(yè)。這種支持,對于革命事業(yè)的成功來說,是絕對不可少的”。⑤
可是要指出,立憲派的轉變關鍵在于,革命的風暴已開始刮向全國,清政府成了眾矢之的,上層資產階級生怕站在革命黨人的對立面會會損害自身利益,遂決定和他們以推翻清政府為目的開始有限度的合作,就如張謇所說: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想保持君主制度,將“不能解紛而途以延禍”。⑥
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接受的封建文化影響較少,而西方民主主義文化較多,他們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渴望建立西方那樣自由民主的政府。面對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他們逐漸看清了清政府的丑陋面目,把重點放在了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的目標上,在革命宣傳上著力突出“反滿”?!胺礉M”本身帶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色彩,可在當時卻反映了人們的主要想法:清政府如此賣國,對帝國主義搖尾乞憐,不顧廣大人民的意愿,把主權領土拱手相讓,根本原因是它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所以毫不關心漢族人民的利益。有這種想法的占大多數,從而在“反滿”被提出后,一呼百應,成為當時愛國運動的主要口號。
但是,“反滿”太過片面,不少革命黨人認為只要“排滿”,“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⑦忽略了對帝國主義的攻擊,這是因為革命派政治上是軟弱的。雖然他們對帝國主義的本質也予以了揭露,卻沒有勇氣反帝反專制,在1901年革命派的早期刊物《開智錄》,發(fā)表了題為《論帝國之前途及二十世紀世界之前途》的文章,鮮明地指出:“今日之世界是帝國主義最盛而自由敗滅之時代也”,“今世界之帝國主義”,“及強盜主義也”。⑧1903年的《浙江潮》指出:“經濟上之競爭,其禍乃更毒于政治上。何以故?譬之是猶人也,朝割其一手,夕割其一足,其人必痛,而其驚醒也易,而其反抗之力大,而其人猶可以復生也。若舉全身之精血而吸之,其猶茫然皇然莫知所由,未幾乃病瘵以死矣。此言其術也。若夫于政治上,則未有經濟之權既占,而政治上之權乃猶能以人者也。蓋其資本所在之地,即其政治能力所到之地,征之于近代,歷歷有明征也?!雹峥沙潭葍H限于發(fā)表文章。他們不敢直接面對帝國主義,生怕觸及帝國主義的利益遭到打壓,加上對帝國主義存在著幻想,這給革命埋下了隱患。
辛亥革命的革命隊伍中更多的是大量新型知識分子。從洋務運動開始,出國留學的風氣日盛,新式學堂紛紛建立,介紹外國文化的報刊流行,以留學生為中心,大批學習了外國知識的人形成了一個新的集團,他們在政治上無疑更有活力,數量也遠比民族資產階級來得多。那么,他們?yōu)槭裁床皇琴Y產階級呢?因為他們大多數是學生,還沒有進入社會的生產鏈中,沒有和資產階級存在雇傭關系。即使其中有些人受雇于資本家開設的企業(yè),也只是腦力勞動者。相反,他們很多人的思想中存在著反資本主義的痕跡,在日本或歐美的留學經歷、在學校學到的先進知識,使他們對資本主義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無休止罷工、號稱民主的議會選舉充斥骯臟腐敗,這給背井離鄉(xiāng)、渴望尋求救國存亡之道的青年們當頭一棒,原來資本主義社會也存在許多問題,“資本主義是美好的”不是肯定句而是疑問句。那么其他的思想潮流會不會更好點呢?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進入了他們的視野,撰寫了《革命軍》的鄒容,在書中大力鼓吹資本主義共和國,可是,不久之后就說《革命軍》已成過去式,現在他要寫《均平賦》,要宣傳社會主義思想。又如劉師培,在日本期間,看到了日本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種種陰暗面后,尋求其他方法,后來受到了無政府主義的啟發(fā)和影響,走上無政府主義者的道路。無政府主義就是否定任何形式的國家主權,主張個人絕對自由,幻想不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而建立一個沒有國家的、完全平等和絕對自由的社會。那時,知識分子中或多或少都受到無政府主義的影響,章太炎就幻想過建立一個“無政府、無聚落、無人類、無眾生、無世界”的“五無”世界。還有以章炳麟、鄧實為代表的國粹派。國粹派宣揚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光輝燦爛的,不能把國家之衰敗歸咎成文化是糟粕,他們認為文化是國家之本,“欲謀保國,必先保學”,⑩痛斥當時國人向西方學習的熱潮,號召人們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們中有的人也看到了資本主義虛偽的一面,“始創(chuàng)自由、平等于己國之人,即實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國之人”。[11]國粹派雖然對革命持積極態(tài)度,可是它忽略了文化中存在的封建性的糟粕,一味鼓吹傳統(tǒng)文化好。章炳麟曾說:“我們今日崇拜中國的典章制度……那好的,必定應該頂禮膜拜。”[12]他神往于貞觀、開元之治,認為專制制度甚至比立憲會議要好。對于詩歌,他認為越古代的越好,漢魏六朝之前的都是最好的,他自己的詩也大都仿照漢、魏以上的寫。這種不能正確處理繼承與批判歷史遺產的關系,在客觀上又配合了封建守舊派和君主立憲派的需要。另外對西方文化又盲目地鄙夷排斥。辛亥革命后,國粹派逐漸蛻化為復古保守勢力,阻礙了革命的發(fā)展。
當時的新型知識分子受到各種學派的影響、再加上求學之路的不同際遇,思想上千差萬別,對于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更是各不相同。但是,因為都有著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富強的國家的共同愿望,他們暫時拋下己見,站在了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陣營一邊。
革命即將展開,革命黨人信心滿滿,對未來盲目樂觀,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缺乏思想準備。孫中山說:“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還視歐美,彼且瞠乎后也?!保?3]黃興也認為:“同盟會無事可為矣,以后再不問黨事,惟當今個人天職,報死者于地下耳?!保?4]武昌起義的迅速勝利沖昏了他們的頭腦,革命還沒結束就開始了爭權奪利,問題接踵而來,他們沒有辦法或者說不知道應該采取那種策略,內部開始分化了,一些革命黨人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以清帝退位、建立民國為條件,逼迫南京臨時政府將政權交給了袁世凱。
辛亥革命的失敗,主要原因是其領導力量矛盾重重,充滿了對立和分歧。
立憲派在武昌起義勝利后不久,就背叛了革命,對革命黨人他們積極拉攏,在上海光復后不久,就派人到武漢去見黃興,勸說他在上海組建政府,企圖對革命加以控制,謀取利益。在他們的活動下,不少剛產生起革命之志的立憲派人紛紛轉變。直到最后,支持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究其原因,是在清王朝覆滅后究竟要建立什么樣的政權,他們和孫中山截然不同。立憲派希望找到一個強有力的并代表立憲派的意志的人物,只有在這種人物的帶領下才能穩(wěn)定國家動蕩不安的局面;他們反對孫中山的民主觀念,認為人民民智未開,還不能實現民主;他們拒絕把權力交給人民,從根本上來說他們對權力不能放棄并且蔑視人民。
首先,孫中山想要建立的國家是資產階級制度共和國,但是很多知識分子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缺陷,反對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特別是那些無政府主義者。其次,在“三民主義”的民生綱領上,孫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權”這一具有社會主義思想的概念,這一理論是為了防止地主占據大量土地,從地租及地價增長中獲得暴利的可能性。解決辦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國家按價征稅,以后漲高的地價歸公,同時保留由國家照呈報地價收買的權力,以防地主少報地價。它是一個溫和、折中的改良方案,期望能解決封建土地制度??墒牵袊拿褡遒Y產階級由于和封建主義關系密切,有保護封建的土地制度的利益需求,這就使得他們不會贊成這一綱領。此外,那些堅決擁護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革命黨人,也不想看到中國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存在。
武昌起義的勝利以超出革命黨人預料的速度到來,使得他們原本就樂觀的信心更加膨脹,他們開始急于結束革命,希望盡快品嘗勝利的果實。可是現實恰恰相反,革命隊伍內部出現矛盾,不同的利益集團在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他們始終是資產階級,革命上永遠不可能長期堅持,在袁世凱竊取政權后,這一點體現得格外突出。當時,各省的革命黨人紛紛參加投資活動,如黃興、宋教仁等人就充分利用社會地位投資各種實業(yè)。為了保持一個穩(wěn)定的發(fā)展實業(yè)的環(huán)境,他們極力避免戰(zhàn)爭,并附和大獨裁者袁世凱所謂的“南北統(tǒng)一”政策,在袁世凱嚴令南方裁兵之時,黃興當即通令南方各省革命軍嚴加裁汰。這種態(tài)度,他自己也說得很明白:“起義光復之人斷無傭兵自衛(wèi)之舉。嗣因北方猜忌環(huán)生,不審內容,每多臆測,以為南方存此機關,勢同樹敵”,“不如將留守機關早日取消,可使南北嫌隙盡泯,庶幾行政統(tǒng)一,民國基礎自趨鞏固”。[15]
辛亥革命沒有徹底反帝的革命綱領,因為革命黨人對帝國主義心存幻想,企圖得到帝國主義的承認。他們?yōu)榇烁冻隽顺镣吹拇鷥r。
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一場快速的起義,短短幾十天,南方半壁江山就被革命黨人占有,繼續(xù)革命、建立政府,伴隨而來的是巨大的財政需求,可當時國家窮困,海關又被列強牢牢控制,革命黨人陷入了無米之炊的境地。革命之前,革命黨人的經費主要由募捐、發(fā)行債券、向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或私人借款而來。革命之后,募捐、發(fā)行債務所得寥寥,主要依靠的是借款,他們曾擬將招商局抵押,但被招商局的大多數董事拒絕,表面上董事們是不贊同以國家重要的事業(yè)團體為抵押向外國借款,實際上,他們是不愿以自己的財產為革命軍做抵押,“負債者固然是革命黨,但該局一旦承認以其財產充當抵押,則今后對其產業(yè)即不能自由使用,且平日之營業(yè)活動亦必受束縛”。[16]革命黨轉而尋求列強幫助,在招商局還沒有明確反對作為抵押時,革命黨人曾有意和日方談判把招商局出售,日方極為動心,可是英國看清了革命黨經費的情況,英國駐日大使在訪問日本外務省時,聲稱:“上述借款之一部分,無疑將提供革命軍作為軍費使用,希望貴國政府加以制止。英國政府將繼續(xù)盡最大努力制止本國財團向官、革雙方之一方提供借款,確信貴國政府亦應采取同樣措施?!保?7]日方從而放緩了收購的步伐。此后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清楚了南京臨時政府的窘迫,“革命派無錢支付軍餉,所以他們很想使那些事情立即獲得一項結果”,[18]“(南京臨時政府)可供行政管理的稅收甚至不夠支付各部總長的薪金”,[19]“革命派首領們進行軍事的和政治的斗爭的主要困難是款項問題”,[20]等等。帝國主義看得如此明白,所以,臨時政府展開的一系列談判活動幾乎一無所獲,哪怕他們以轉讓滿洲為條件,以全國賦稅為擔保。因為,帝國主義已經找到了新的利益代言人。相對于孫中山,袁世凱是一個對列強畢恭畢敬,和革命黨人矛盾尖銳的人物,這正是列強們最需要的,他們相信,“在袁世凱的領導下,一個假的共和政府政府將出現。它能以高壓手段在表面維護憲政下,類似墨西哥的地亞士(Diaz)政權,維持治安”。[21]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在乎的是對新政權的可操縱性。在借款無望之下,孫中山不得不接受議和,袁世凱就任大總統(tǒng),革命果實被竊取了。
一個零散的、不團結的、沒有共同認可的革命綱領的隊伍就這樣分崩離析了。沒有堅定的革命意志,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問題來臨時,他們沒有解決的決心,自身的軟弱再加上外界力量的阻撓,這個隊伍的組成注定了它失敗的命運。但我們也不能否定辛亥革命的積極方面,“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并不足怪,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22]它使民主的概念第一次得到了大范圍傳播,這是巨大的思想解放。最重要的是,人們在失敗中學習,開始探索最適合中國的出路。
注釋:
①吳玉章回憶錄,2.
②湯化龍行狀.蘄水湯先生遺念錄.
③直省諮議局聯(lián)合會第二屆報告書,8.
④諮議局聯(lián)合會宣告全國書.國風報,2,14.
⑤[美]周錫瑞.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中華書局,1982:174.
⑥張謇.辛亥九月致內閣電.張季子九錄·政聞魯.
⑦胡漢民.胡漢民自傳,61.
⑧國魂篇.浙江潮,1:13.
⑨飛生.俄羅斯之東亞新政策.浙江潮,1:1.
⑩擬設國粹學堂啟.國粹學報,26.
[11]五無論.民報.第16號.
[12]演說錄.民報.第6號.
[13]孫中山.民報·發(fā)刊詞.
[14]譚人鳳.石叟牌詞敘錄.近代史資料,1956,3.
[15]黃興.致中央及各省通告解職.遠生遺著,Vol.1:8-9.
[16]有關于招商局內部情況的報告.日本外交文書選譯:353-354.
[17]內田外務大臣致伊集院駐清公使、山座駐英臨時代理大使電.日本外交文書選擇:361.
[18]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擇(下冊):383.
[19]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擇(下冊):454.
[20]黑德爵士的備忘錄.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擇:466.
[21]駐倫敦代辦顧爾門上帝國首相柏特曼何爾味公文.孫瑞芹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史料選擇.商務印書館,1960,Vol3:214.
[22]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報,1941-10-10.
[1]楊天石.從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發(fā)微[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胡繩武,金沖及.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3]馮天瑜,賀覺非.辛亥武昌起義首義史[M]史學五種(三)[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鄭大華.民國思想史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謝遠學.狂潮[M].中國百年風云(1900-1999)系列.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