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回龍觀醫(yī)院臨床心理科 薛暢 劉華清
病例
我現(xiàn)在25歲,初中得的糖尿病。不知道是不是我心理問題,我一直不接受我得這個病,所以我血糖控制的相當?shù)牟?。跟朋友出去,他們吃什么喝什么我也不拒絕照吃喝,然后回家就高血糖,吃藥、打胰島素、水一杯接一杯的喝。我身邊朋友包括我談了4年的男朋友都不知道我是個糖友。我不想告訴任何人我得這個病,我是個很要面子的人。我覺得這個病丟人。4年的對象談的我是表里不一。跟著他出去我也是什么都吃什么都喝,就跟一個正常的人一樣。他怎么可能會想我這個病呢?我始終沒膽量跟他說這個病。這讓我很痛苦。我身邊的朋友幾乎不是結婚就生孩子了。我看著他們的幸福我心酸,我就想為什么好好的讓我得這個病,我想就算結婚了也不要孩子,我不想孩子遺傳我的??;不能吃好吃的還要打針,唯一對不起的是我爸爸媽媽,他們非常喜歡小孩,我又不能為他們生個孫子孫女的。雖然他們理解我但是我的心真的很不舒服。我不知道自己這樣的心態(tài)還要維持到什么時候,我就是不想相信我得這個病。我該怎么辦?
你說:“我看著他們的幸福,我心酸,我想為什么好好地讓我的了這個病……”見到這句話,我似乎看到了一個被“定格”的你,雖然十幾年的時間已經(jīng)過去,但是至今你還“停留”在剛剛被確診的那一刻。
國外的研究指出,人類的很多疾病都與應激事件有關。然而,在一些情況下,疾病本身又成為另一個應激事件影響著當事人的身心健康。在生物界,面對應激源會表現(xiàn)出三種最為基本的行為:1.木僵狀態(tài)(假死、昏厥),2.逃跑(逃避),3.攻擊(向內(nèi)、向外),然而人類將這三種基本情況演繹到了極致,用各種方式表現(xiàn)著。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從三個層面來判斷一個人是否仍舊處于應激狀態(tài)。1.情緒反應:應激狀態(tài)的出現(xiàn)往往伴隨常見的消極情緒狀態(tài),如憤怒、焦慮、怨恨、嫉妒、恐懼、內(nèi)疚、自罪、憂郁、悲傷、絕望等。2.認識失調(diào):在應激源的作用下,心理失衡和消極情緒反應往往會影響人們的智能發(fā)揮和干擾正常的邏輯思維。3.行為動作反應:應激狀態(tài)下,人們更容易出現(xiàn)憤怒情緒和攻擊行為等。
依據(jù)你的描述,我認為當你被確診為糖尿病,這該算是一個重大的應激事件,而你無意識的選擇了用逃避和攻擊的方式回應了這個事件。表現(xiàn)在:逃避,不承認患病事實,不積極配合治療,控制血糖。當然,這樣的行為也造就了你對自己身體和生命的摧殘,心理學將其解釋為一種指向內(nèi)部的‘攻擊’。與此同時,時間并未將你從那個事件中帶走,多年之后,在你的表達中,我們?nèi)耘f會感受到那種憤怒、怨恨、嫉妒、恐懼等等負面情緒。
隨著對糖尿病研究的深入,人們越發(fā)肯定了心理因素可促發(fā)和加重糖尿病病情。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激發(fā)常有明顯的精神、情緒誘因,糖尿病病人在疲勞過度、焦慮不安、激動煩躁時,機體呈應激狀態(tài)致血糖升高,對胰島素需求增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抑制胰島素分泌,使其含量不足而血糖失控,若持續(xù)高血糖未獲改善則各種急慢性并發(fā)癥接踵而至,令病人感到“百病纏身”,倍感痛苦,這種痛苦反過來又加重心理障礙,結果情況越來越糟。
針對以上問題,最好采取心、身同治原則。即:心理和身體相結合的治療原則。從當事人的表達上,能夠明確的感受到患者對自己的不接納,以及因患病帶來的負面情緒始終未得到及時梳理。這均屬于心理治療的工作范疇。但還因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而定,將其心理癥狀與軀體癥狀分出主次,雖然糖尿病以軀體癥狀為主,但因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以造成心身俱病,因此建議在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安排心理治療。
當家中出現(xiàn)一位糖尿病的患者時,由于需要常年在血糖方面予以控制,這勢必會為家庭增加不同程度的負擔,與此同時,糖尿病患者本身又具備一定的人格特征,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應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支持。尤其面對一些兒童青少年階段就已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更加需要家庭的關懷和理解。學習和疾病作斗爭,不僅需要時間,同時還需要勇氣去面對因疾病帶來的恐懼感,因此,家人的陪伴在此刻就變得更為重要。
在中國的一些家庭中,很多父母會將所有控制血糖的工作‘占為己有’,如:驗血、在“橘皮”上打胰島素等等,這會讓患者更加確認患病的事實和控制血糖的責任都與自己無關,無意中,家長成了孩子逃避患病事實的幫兇。然而,患上糖尿病已經(jīng)成為客觀事實。只有面對才能更好的解決。讓患者明白:“這是我的糖尿病,我的身體,我的責任?!敝挥羞@樣才能獲得一個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