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亞
江蘇宜興 宜興214221
道說傳爐壺
姜新亞
江蘇宜興 宜興214221
在紫砂壺器件中,傳爐集制作工藝之高超,文化蘊涵之濃厚于一身。是極富觀賞、把玩的紫砂器件,同時也是最具代表中國紫砂文化殿堂級的少數(shù)的經(jīng)典款之一。
傳爐;宜興;紫砂壺
傳爐壺,秀麗端莊,風格雅致,隱隱然有古風韻,堪稱佳品。有鑒于此傳統(tǒng)壺型由來已久,然欠缺考據(jù)。
就其形式來說傳爐為傳統(tǒng)壺型,至清末曾改為四方傳爐,可為歷久彌新?,F(xiàn)存最有名的傳爐壺當屬原藏于開四海家中,于1937年由清末民初壺藝名家俞國良用“大紅袍”泥料做制的一把。此壺方圓相濟,挺勻有力,色澤紅艷,光彩照人,是傳爐壺式的經(jīng)典之作。
現(xiàn)在最具代表中國文化的當屬道家文化。“萬物生于陰而始于陽,太極負陰抱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風靡了幾千年?,F(xiàn)在提倡的“與時俱進”、“和諧社會”,究源朔根,也是道家首倡的“生生不息”、“中庸之道”!
道家謂獨陰不生,孤陽不長。故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陰陽結(jié)合,中和是道。序歷四時,果結(jié)五品;四時者,春夏秋冬;五品者,金木水火土。北方水主智、南方火主禮、西方金主義、東方木主仁、中方土主信。白虎通云:“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分高;土輔微助哀,歷成其道”。引而伸之,信之道,存乎萬古,故云:“人無信不立”!
先人造物,治學嚴謹。察萬物品類之勝,還真歸象;窮四時造化之功,化象出神。就器物名稱,也推敲再三,格物致知,融信達雅。
傳統(tǒng)紫砂器件制作技術(shù)難度系數(shù)最高非傳爐莫屬!何謂傳爐,傳者,動也;動者,水也;水者,智也。爐者,鼎也;鼎者,火也;火者,禮也。道家云:“萬物生于水而始于火,水火相合既濟,合當生生不息”!智慧文明共振,自能萬古連綿!
傳爐之難,難于局部的把握、表現(xiàn),更難于整體的融匯、貫通。
傳爐之難,難于青出于藍,難于對制壺工藝的積累超越而入臻境。
傳爐之難,難于大象無形,難于對中國文化的融匯貫通而晉化境。余管見,觀爐之道,由型及韻,推象出神。辨三易于一心,觀四象于形外。識五行于體中,推神韻于道內(nèi)。象求法內(nèi),象不可實;神推化外,神不可虛。道在中和,功在生生。
一爐上手,上下左右中,部部迥異,局局不同,局部著于表現(xiàn),宜小心求證,整體重在結(jié)合,需著重推詳。
蓋在上,北方主水,應(yīng)圓潤之象。寶蓋垂露,格存玄武當權(quán)之意,方顯德澤世衍。
足居下,南方主火,有周鼎之勢。周鼎拱朝,體成朱雀昭旺之勢,可證文明昌彰。
流在左,東方主木,流態(tài)婀娜,春風舞動,楊柳搖曳,有蒼龍之韻。高一份則呈孤標之感,低一毫則存萎靡之勢。
把在右,西方主金,把勢剛烈,氣寒北方,鋼骨蕭肅,存白虎之虬。增一份則有臃腫之慮,瘦一絲則憂纖飄之惑。
體居中,中方主土,形有泰岱高壯之體,氣存飽實包容之道。
水火互不相容??苍鰟?,則爐火有覆滅之危,離過盛,則滴水憂熬干之慮。金木誓不兩立。西金得勢,豈容東木搖立。東木林旺,銳金施之無功。四象紛爭,智慧與文明頹敗,五行不和,仁善共義勇仇惡。
至此,信道之功彰顯。能杜水于坎,收火于離,成水火既濟之道;調(diào)青龍于東方顯功,安白虎于西方盡勢,使金木親善于時。煦蘊覆育,機緘流通,五行調(diào)和,各盡其功。集智慧與文明于一體,合仁善與義勇于一身,信道布于宇內(nèi),爐道傳于千秋。信之道,萬古連綿!
美哉傳爐,凝雄奇靈動于體內(nèi),與天不老!
快哉傳爐,賦賞心悅目于形外,萬古流傳!
一壺既就,五蘊俱足。當恭疏竭引一言,報天道和諧之心??芍^:
造化生生傳爐機,
方圓動靜韻誰知?
有人識取其壺數(shù),
茶語壺言兩相宜。
[1]《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詞典》吳山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1989年版
[2]《紫砂精壺品鑒》陳傳席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3年版
[3]《天地方圓》《天地方圓》雜志社臺北浩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