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昭 王江龍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的應用,后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得以廣泛開展。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39例腎囊腫,均行后腹腔鏡途徑腎囊腫去頂減壓術,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39例,男31例,女8例;年齡35~67歲,平均43.5歲。其中單發(fā)性腎囊腫34例,多發(fā)性腎囊腫5例,伴高血壓6例。病程2月至13年,平均6年。27例因患側間斷性腰腹部脹痛近期加重就診發(fā)現(xiàn),12例無臨床癥狀于體檢時B超偶然發(fā)現(xiàn),囊腫直徑5.3~11.6 cm,平均6.7 cm。囊腫位于左側28例,右側11例;腎臟上極28例,中部9例,下極2例。術前常規(guī)行泌尿系B超、IVP及腎臟CT檢查,確診囊腫大小、位置、與腎集合系統(tǒng)關系。
1.2 手術方法 均經(jīng)后腹腔途徑完成手術。口插全麻,取健側90臥位,抬高腰橋,于腋中線髂嵴上2 cm處做1.5 cm橫切口,鈍性分離各肌層、腰背筋膜,伸入手指推開后腹膜,置入自制氣囊,注氣500~700 ml,保留3~10 min,擴張建立腹膜后間隙,經(jīng)此孔在示指引導下分別于腋后線和腋前線肋緣下穿刺10 mm、5 mmTrocar,必要時在髂嵴上2 cm水平腋前線處再穿刺5 mm Trocar,持續(xù)注入CO2氣體,壓力維持在12~13 mm Hg。在腰大肌前打開腎周筋膜,沿腎臟表面游離并顯露囊腫,用電鉤切開囊壁,吸凈囊液,距腎實質5 mm切除囊壁,邊電切邊電凝,多發(fā)性囊腫者切除所有囊腫壁,術后放置引流管,囊壁送病檢。
37例經(jīng)后腹腔鏡手術成功,2例中轉開放手術,手術時間40~110 min,平均55 min。術中出血量30~100 ml,平均60 ml,無輸血病例。術后12~24 h拔除尿管。全部病例術后24~48 h胃腸功能恢復良好并下床活動,無明顯疼痛癥狀。抗生素使用3 d預防感染,腹膜后引流管引流量5~50 ml,24~72 h拔除。平均住院6 d出院。術后病理均符合單純性腎囊腫,術后隨訪2~36個月囊腫無復發(fā)。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的應用,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得以廣泛開展。腹腔鏡腎囊腫手術有經(jīng)腹腔和經(jīng)腹膜后兩種途徑[1],經(jīng)腹腔徑路解剖標志多,解剖清晰,但術中需牽拉肝臟及干擾腸管等腹腔器官,易致腹腔器官受損,甚至發(fā)生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fā)癥。腹膜后腹腔鏡途徑的特點是損傷小、恢復快,對腹腔臟器干擾小,對呼吸和循環(huán)影響相對較小,并能處理位于腎任何面的囊腫[2],顯示了后腹腔鏡的微創(chuàng)優(yōu)勢。我們的體會如下:①腹腔鏡操作技術熟練是關鍵,初開展腹腔鏡手術時,應避免急躁、急于求成,堅持從易到難的原則,積累經(jīng)驗,逐步掌握腹腔鏡操作技術后再不斷拓展,手術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尤其當有粘連時需仔細辨明組織以免誤傷。②建立和保持腹膜后腔隙至關重要,充分建立腹膜后間隙,可保障視野清晰,腹膜后間隙的建立也是手術成功的保證[3],本組2例因操作空間小,術中器械相互干擾影響操作,游離困難而改開放手術。③直視下置入Tracar可避免損傷腹膜,尋找腎臟有困難時,可先找腰大肌,在其對側切開腎周筋膜,再沿著腎表面找囊腫,分離過程中要時刻認清局部解剖、動作輕柔,避免膈肌、腹膜損傷;單純性腎囊腫囊壁菲薄,鏡下囊腫呈藍色而腎實質為深紅色,因此可分辨囊壁與腎實質的分界[4]。④必須靠近腎實質邊緣約5 mm處切除囊壁,以免造成腎實質出血,創(chuàng)緣用電凝止血,并且囊腫底部不宜電灼,否則易損傷集合系統(tǒng)而導致尿漏。⑤分離切除囊壁后應注意囊腔有無腫瘤,切除的囊壁是否光滑、柔軟,并送病理檢查,避免漏診。⑥對血管損傷,預防勝于止血,避開血管,減少不必要的分離,在術中如果發(fā)現(xiàn)解剖關系不清、周圍粘連明顯不易分離、出血難以控制等情況時,應及時轉開放手術。
總之,后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具有患者創(chuàng)傷小、術后康復快、疼痛輕等優(yōu)點,是治療腎囊腫安全有效的方法。
[1] 李勇,劉忠元,張劍波,等.泌尿外科腹腔鏡手術的體會(附106例報告).腹腔鏡外科雜志,2007,12(2):134-136.
[2] 林峰.后徑路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術8例報告.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7,22(1):73.
[3] 陳連標,趙亞冰.腹膜后腹腔鏡手術治療腎囊腫38例報告.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5(5):360-362.
[4] 劉煒.經(jīng)腹膜后腹腔鏡手術切除腎囊腫18例臨床分析.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28(13):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