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高亞
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
黑龍江 高亞
語文教育的本身是要學習語言,但絕不是學習那些純粹的無精神內(nèi)涵的語言字碼本身。學習語言本質(zhì)上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獨立的自我精神與人格,并在此過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個有著獨特的精神、情感、思想、個性,不同于他人而又與他人、與社會、與時代相互融合的真正的自我。
中職語文;滲透;人文教育
目前,在應(yīng)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語文教學過分重視學習結(jié)果,不重視情感體驗,不注重美的熏陶,不關(guān)注人文素質(zhì),忽視了語文教育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而中職語文中滲透人文教育勢在必行。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呢?
古詩文是極具生氣的、積極的、富有美感的,它是能夠激勵人、培養(yǎng)人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對中職生來說,學習古詩文對文化品位的提升,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和生活體驗的積累都起著極大的作用。所以,在古詩文的教學中讓學生透過一篇篇古詩文看到的是中華民族燦爛優(yōu)秀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先輩睿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道德與精神。
從課文中所選的古詩文篇目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我們的教材中古典詩文名篇占有相當?shù)姆至浚@些課文蘊含著傳統(tǒng)文化中博大的生命意識?!秳駥W》中,荀子提出的“博學”。人要經(jīng)過“博學”而“改惡從善”,日積月累從而達到“圣心備焉”,這不正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嗎?《游褒禪山記》通篇在闡釋“世之奇?zhèn)ィ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一積極進取的命題?!吧趹n患,死于安樂”則從逆境創(chuàng)造人才的角度,揭示無所屈膝、百折不撓的生命韌性。
人類文化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流動,向前發(fā)展的,這種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對人生意義的肯定,對學生來說,無疑是有積極的陶冶作用的。
傳統(tǒng)文化中的責任意識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chǔ)。中國古代哲學強調(diào)既要克己養(yǎng)性,以道德人格的主體自覺為趨向目標,又要積極主動的與天地奮斗,把建功立業(yè)、救世濟民作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這種思想具體到特定的個人身上就是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責任意識。
我們的語文課本在這方面的古詩文作品有許多:《石壕吏》、《春望》、《登岳陽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尤其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還有陸游的《書憤》在壯志未酬的感慨中,那憂慮國事而致年邁體衰、聲淚俱下的形象,令人動情。文天祥的《正氣歌》、《過零丁洋》等詩,都是他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這些充滿愛國、憂國和報國之情的詩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非常好的材料。
作為獨立個體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有著自己生命的尊嚴、獨立的個性,在人格上又該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因此維護人的尊嚴、追求獨立自由的個性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古代非??粗厝说淖饑?。“士可殺,不可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詩句就是古人的人格尊嚴和個性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
古人對個性自由和精神獨立的追求具體表現(xiàn)在鄙棄功名富貴、安貧樂道、潔身自好三個方面上。像“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告訴我們要保持獨立的個性和自由的意識。
所以,我們要挖掘出古詩文中蘊含的獨立、自由的個性精神,并培養(yǎng)學生自由、獨立的個性。
朗讀,是語文課教學中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可以達到與作品的相互溝通,就是跟著作者去看去想,最終和作者想到一塊兒去。這是一種心靈的契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閱讀者主觀滲透到文字情感里的過程。人文精神也就潛移默化于讀者心中。朗讀能大大地豐富語言的信息,傳遞作品的情感,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朗讀,文學作品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往往能激活學生的感情積累。這種被激活的感情一旦與作品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就會有一個頓悟的飛躍。學生就是在這種頓悟中,真切地體味到語言文字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
如《荷花淀》是一篇優(yōu)美的如同散文詩一般的小說,在教授此文時,可以設(shè)計兩個朗讀的環(huán)節(jié),用以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會作品所蘊含的人情美、人性美。一是朗讀課文詩意的環(huán)境描寫。先讓學生找出文中幾處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自由朗讀,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水生嫂勤勞淳樸、溫順善良的形象,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二是分角色朗讀夫妻臨別一場。在水生嫂追問真情、贊同丈夫參軍、答應(yīng)丈夫的囑咐的對話過程中,學生“讀”出了水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親人的感情;更“讀”出了水生嫂的溫柔、機敏和穩(wěn)重的個性;“讀”出了她顧全大局、明大義的崇高品質(zhì);還“讀”出了中國婦女能吃苦耐勞的傳統(tǒng)美德及新一代婦女勇敢戰(zhàn)斗的精神。學生通過朗讀,對人物形象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已對其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通過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反復(fù)朗讀,學生對文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就會逐漸領(lǐng)悟,為其深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chǔ)。
我們都知道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廣泛的閱讀、積累自然會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讓學生不斷吸收傳統(tǒng)文化精髓,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如果徜徉在莊子“秋水”之畔,你就不再驕傲自滿;如果踏進陶淵明的“田園”,你就不再浮躁盲從、不再奢侈;如果隨著杜甫“登高”,你就會看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麗景觀。要讓學生沉浸其中,讓他們享受讀書的樂趣,感受到人文文化的熏陶。讓學生讀孔子、讀屈原、讀蘇軾、讀范仲淹,讓他們感受到古代詩人偉大的人格魅力,感受古代燦爛文化的魅力,這對他們來說是一次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還可以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這樣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中自然會感受到文學作品的人文關(guān)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還有許多滲透人文教育的方法。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完全可以發(fā)揮課本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目的、自覺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跡、高尚的思想情操來熏陶學生、教育學生,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散做人的良種。妥善尋找教學與育人的最佳結(jié)合點,在“滲透”、“滋潤”上下功夫,從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仔細揣摩,有機地進行人文教育。
(作者單位: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