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煒 孫曉燕 張清泉 易亮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術的常見并發(fā)癥,臨床上治療比較困難,傳統(tǒng)修補手術后的復發(fā)率可高達20%~40%[1]。根據(jù)腹腔鏡腹膜外手術原理,Kugel[2]設計了帶有自記憶彈力環(huán)的Kugel補片用于治療腹壁疝,療效滿意,明顯降低了復發(fā)率。我們于2004年3月至2009年1月間應用Kugel補片無張力修補腹壁切口疝11例,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11例切口疝中男6例,女5例,年齡41~71歲,平均53.6歲。探查切口闌尾切除術后3例,腹部外傷術后3例,麥氏切口闌尾切除術2例,肝臟手術后2例,結腸癌切除術后2例。疝發(fā)生于原手術后1~16個月,平均8個月。其中3例有不完全性腸梗阻表現(xiàn),2例曾于外院單純直接縫合修補術后復發(fā)。疝環(huán)最大直徑7~15 cm,平均11.2 cm。依中華外科學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制定的分型方法[3],臍上下正中大和巨大切口疝5例,側(cè)腹壁肋髂間大切口疝4例,臍上正中及臍下正中大切口疝各2例。
1.2 材料由美國巴德(Bard)公司提供的定型產(chǎn)品,即由聚丙烯紡織的二層橢圓形不可吸收材料,網(wǎng)片周邊為裙邊,有彈力記憶環(huán),大小應能超出腹壁缺損3 cm。
1.3 治療方法
1.3.1 術前準備吸煙者術前戒煙2周,肥胖患者向其解釋肥胖是導致疝復發(fā)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議其控制體重,巨大切口疝回納疝內(nèi)容物后腹帶加壓束扎2周,以適應高腹壓狀態(tài)。術前標記并測量疝環(huán)大小,以選擇合適Kugel補片。
1.3.2 手術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取原切口作一長約同于疝環(huán)直徑的切口,切除手術疤痕,先于切口上下顯露疝環(huán),沿疝環(huán)鈍性分離,小心游離疝囊,盡量避免進入腹腔,疝囊及疝內(nèi)容物翻轉(zhuǎn)回納疝囊,于疝環(huán)邊緣,游離腹直肌后鞘或腹橫筋膜,探查周圍有無缺損,有無隱匿疝或較小的疝,其范圍超出缺損外3 cm,取大小相當補片,食指插入定位袋,將補片卷曲于食指,放于腹直肌后或肌層后,放松補片記憶彈簧自動彈開,食指于定位袋內(nèi)可輕度將補片展平,于補片邊緣上下左右4點,相對應處切開皮膚長約0.2 cm,鉤針穿刺皮下組織、腱膜及肌層,鉤出“U”型不可吸收縫線一端,復于此點皮下稍推移,避開前穿刺通道鉤出“U”型縫線另一端,收緊結扎,線結留于皮下。以吸引器放入定位袋,加負壓抽吸,以吸除積血和利于結締組織長入補片。必要時于補片前放置硅膠引流管并收負壓吸收裝置,不強求前鞘腱膜縫合,視疝環(huán)張力情況,間斷對攏縫合或?qū)⑶扒士p合于補片外層,間斷縫合皮下組織皮膚。腹帶加壓包扎。
1.3.3 術后處理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菌素3~5 d,24~48 h下床運動,腹帶加壓包扎3個月。
手術時間最長95 min,最短40 min,平均63 min。除1例有長期使用止痛藥史,給予阿片類止痛藥物外,其余患者疼痛輕微,持續(xù)1~2 d,術后第1天晚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再未服用鎮(zhèn)痛藥物。3例放置硅膠引流管,術后24~36 h拔除。術后8~24 h均可下床運動。術后隨訪15~72個月,術后患者生活質(zhì)量良好,無傷口不適和復發(fā),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未出現(xiàn)腹痛不適。
Kugel聚丙烯補片具有一些獨特的設計。其為兩層單絲聚丙烯編織網(wǎng)片構成,防皺裙邊,自膨性彈力記憶環(huán),圓型和V型組織長入孔,定位指袋,便于Kugel平片充分展平,不起皺,僅需極少的縫合。這樣決定了它手術創(chuàng)傷小,固定確實可靠,手術時間短,疼痛及感染概率下降。
Kugel補片應大小應超過腹壁缺損最大直徑環(huán)3 cm,游離腹直肌后鞘或腹橫筋膜后襯托于腹直肌后或肌層內(nèi)側(cè),可使腹腔靜水壓均勻施加于補片及疝環(huán)周圍堅強組織,使筋膜與補片形成一個整體,承受腹腔壓強面積增大,減少了補片壓力,足夠大的補片覆蓋于切口疝周圍,避免了附著邊緣的撕裂而導致的復發(fā),同時U型無張力縫合線,可避免了肌腱膜與補片式補片置入手術(Onlay)中邊緣對邊緣縫合時形成新的張力環(huán),和因此所致的縫線張力切割組織,因此可有效的降低復發(fā)率。
Kugel補片切口疝修補時,疝環(huán)及內(nèi)容物翻轉(zhuǎn)回納即可,避免切除疝囊時與腹內(nèi)臟器接觸,也避免了腸黏連的發(fā)生或加重原已存在的腸黏連;不縫合疝環(huán),保持原來的腹腔容積,不增高腹內(nèi)壓,更符合無張力修補的原則,有利于患者的康復。由于補片置入血運豐富吸收能力強肌層之后,不在吸收能力差的皮下脂肪組織間,可以減少漿液腫和切口感染。
Kugel補片治療切口疝的手術關鍵在于:①游離疝囊,其解剖層次要適中,既要避免進入腹腔,更不能損傷內(nèi)臟器官,也要避免疝囊周圍粘連組織過多,翻轉(zhuǎn)回納時困難,可能致術后局部有不適感存在。②疝環(huán)處分離腹直肌后鞘或腹橫筋膜,注意保護腹直肌后鞘發(fā)向腹直肌的血管,避免腹直肌萎縮而形成前的腹壁薄弱。③充分游離后鞘,至補片與疝環(huán)筋膜重疊3 cm,能平整放入補片,如為前方恥骨或胸廓,應給予縫合固定。④術中仔細探查,避免遺漏隱匿疝或較小的疝。⑤術后腹帶加壓包扎,適度而穩(wěn)定的包扎,既可避免傷口積液,同時又不影響患者呼吸。⑥必要時創(chuàng)面放置引流硅膠管,并預防性使用抗菌素。
本組應用Kugel補片無張力修補腹壁切口疝取得確切的療效,近期無復發(fā)及重要并發(fā)癥出現(xiàn),具有手術簡單、痛苦小、術后并發(fā)癥少和恢復快的優(yōu)點,但由于病例數(shù)少,隨訪時間短,遠期療效尚需進一步隨訪與總結。
[1]Geoffrey E.Long-term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rosthetic repair of incisional hernias.Arch Surg,1998,133:378.
[2]Kugel RD.Minimally invasive,nonlaparoscopic preperitoneal,and sutureless,inguinal herniorrhaphy.Am J Surg,1999,178(4):298-302.
[3]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腹部切口疝手術治療方案(草案).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4,19:125.